↑↑↑
点击这里
关注我们
廉
洁
奉
公
清
廉
医
院
“廉洁”一词最早出现在屈原的作品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之中,原文中“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而未沫”解释为“我年幼时秉赋清廉的德行,献身于道义而不稍微减轻”。《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解释为“廉洁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
廉政文化传承
图|海瑞 VS 和珅
中国古代思想家和政治家无不将清廉视为从政最重要的品质之一。《周礼》以“六廉”首提廉能并重、以廉为本的思想。《晏子春秋》提出“廉者,政之本也”,把“廉”当作为政的根本。孟子认为“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阐明了对廉与贪这两种对立价值观的认识。韩非子直接点出廉吏的特质:“所谓廉者,必生死之命也,轻恬资财也。”历朝历代也设立了各种监察和反贪机构,制定了一系列廉政制度,以清廉为基稳固发展。
清贪一念间,却决定为官者能否成事。清官廉吏往往把百姓利益放在首位,进而成就一番事业。东汉南阳太守羊续“悬鱼拒贿”,为百姓排忧解难,官至太常;南朝吏部尚书徐勉“止谈风月”,晚年所写《诫子书》至今仍能给人深刻启迪;明朝海瑞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徇私受贿,强令贪官污吏退田还民,被百姓称为“海青天”……
反观贪官,大多为满足私欲将个人利益置于国家、人民之上,最终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指鹿为马的赵高,操纵赋税贪污,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秦朝灭亡;纳贿自肥的刘瑾屡次制造冤案,使得明王朝元气大伤;聚敛钱财的和珅,即使最终被扳倒,但以其为代表的贪官侵蚀朝纲已久,腐败之风下清朝颓势难挡。
古人认为做官最难的在于能否做到廉洁,并且不限于一时之廉洁,而是一生清廉。这份坚持是能够干事成事的重要基础,如果在廉洁这一步上没有迈稳踏实,成功便难以持续长远。包拯任端州知府期间,查明了历任地方官借进贡端砚为名盘剥百姓的真相,但在临走时他却不愿接受端州百姓赠送的上好端砚,于是后来便有了“端州三年任,不持一砚归”的美誉。
本公众号发布的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或原出处所有。我们致力于保护原作者版权,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