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直播】Wiley工程材料与科学研讨会

学术   2024-11-10 12:14   天津  

1999年,Advanced Engineering Materials(AEM,先进工程材料)作为Advanced Materials的第一本衍生期刊创刊,专注于工程材料领域。

 适逢AEM创刊25周年,为瞄准工程材料相关学科的前沿问题,打造学术知识分享交流平台,展示分享在相关领域中的最新成果和创新技术,推动工程材料学科领域的发展,由Wiley出版集团武汉理工大学携手首次举办“Wiley工程材料与科学研讨会”。

 我们相信,通过这次研讨会,与会者及在线观众将有机会深入了解当前工程材料研究领域最前沿的成果技术,拓宽视野、广交学友,促进协作和合作,共同推动工程材料的发展和创新。

院士领衔

十余位顶尖专家


会议时间

2024年11月10日,8:30 - 18:00


线下会场

湖北-武汉-光谷希尔顿酒店-莫斯科厅

免费开放,欢迎您的出席! 

(食宿自理,可提供会议邀请函)

扫码免费注册参会


线上直播

本次会议将进行现场直播,您可实时观看,听取报告内容了解最新科研动态!

扫码报名观看直播


支持期刊


会议日程


会议嘉宾介绍



蒋成保  教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向上滑动阅览

蒋成保,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长期从事高性能磁性功能材料的功能调控、材料制备和工程应用研究。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各1项。

报告题目:

铁基磁致伸缩材料及其单晶生长

向上滑动阅览

磁致伸缩材料是在磁场作用下产生大磁致应变的一类重要的金属功能材料,在能量转换、高精度微位移控制等应用广阔。发现铁镓合金中,存在大量的四方共格纳米异质相,提出了纳米异质相诱发基体四方畸变、从而产生大磁致伸缩效应的新机理,揭示了其导致弹模软化、磁弹耦合作用增强的物理本质。基于磁致伸缩效应新机理,研制出强制固溶微量稀土元素过饱和的大应变铁镓巨磁致伸缩材料,磁致应变较原先二元铁镓合金提高了5倍。通过亚快速定向凝固方法,生长出铁镓磁致伸缩材料单晶。进一步,研制出快速定向凝固方法,制备出微量稀土元素过饱和的铁镓磁致伸缩材料单晶,磁致伸缩应变显著提升。该材料在高载荷大功率换能器等领域有重要应用前景。




吕昭平  教授

北京科技大学

向上滑动阅览

吕昭平,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科技大学副校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负责人,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德育委员会主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金属间化合物与非晶合金分会主任,Intermetallic期刊主编。长期从事金属结构材料研究,在材料合金设计、组织调控和强韧化原理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通过揭示共格有序微结构与多尺度晶体缺陷交互作用新机制,提出“最小错配度强有序效应”强韧化的学术思路,研发出多种新型超高强韧材料。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相关成果入选“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2017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发表SCI论文350余篇,其中包括Nature、Science 4篇,Nature Materials 1篇;SCI他引34000余次;获国际、国内发明专利70余件。

报告题目:

金属材料多种性能一体化探讨

向上滑动阅览

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重大工程和关键核心装备的苛刻复杂服役环境对金属材料多性能的一体化提出了需求,这不仅迫切需要提升先进金属材料的强韧性,而且还需要提高材料对高载荷、超高温、强辐照等极端服役环境的耐损伤特性。然而,传统的强韧化理论已趋于瓶颈,亟需进一步提升金属材料力学性能的新思路。此外,以上多种性能往往互相制约,甚至呈现典型的倒置关系,如何破解强度-塑性、韧性以及其他耐损伤性能之间的矛盾,实现金属材料多种性能一体化是金属材料领域的重要科学问题。本报告将从金属材料多性能一体化所面临的科学难题出发,探讨如何通过金属材料的微结构调控实现多机制协同增效,探索先进金属材料极端服役环境下多性能一体化的新原理和新方法。



丁向东  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

向上滑动阅览

丁向东,西安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年于吉林工业大学(现吉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02年在西安交通大学任教,之后先后在日本国立物质材料研究院、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麻省理工学院、英国剑桥大学访问研究多年,剑桥大学莫德林学院Yip Visiting Fellow,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要从事金属材料的形变与相变行为的多尺度计算模拟及实验研究。在Nature、Science、Nature Materials、PRL、Adv Mater, Adv Func Mater, Nano Lett等材料及物理领域期刊上发表论文150余篇。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


报告题目:

基于机器学习模型的可解释性理解合金的形变与相变机制

向上滑动阅览

浓固溶体合金中不可避免的出现化学成分不均匀,并对材料的形变与相变机制、乃至其力学性能产生显著影响。然而理解“化学成分不均匀”对材料形变与相变机制的影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方面,材料形变载体(如位错)或结构相变的形核属于“稀有事件”,难以追踪;另一方面,化学成分构型空间数量庞大,但只有部分具有高性能。因此,当前亟待解决的难题是:如何从海量的构型空间中快速提取“成分不均匀的影响规律”、并降低对专家知识的依赖程度?在本报告中,我们将通过三个案例展示人工智能的可解释性在理解材料的形变与相变机制方面的巨大潜力。具体来说:(1)通过结合领域知识的机器学习模型开发了描述金属锆和钾相图的高精度势函数,并在此基础上模拟两种金属的结构转变机制和动力学行为;(2) 利用机器学习的可解释性去揭示了化学成分不均匀对位错运动的影响;(3) 利用机器学习的可解释性揭示了化学成分不均匀对ω相变的影响。




华林  教授

武汉理工大学

向上滑动阅览

华林,武汉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学科首席教授,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负责人,教育部创新团队负责人,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塑性工程分会理事长,兼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长期从事高强轻质材料高性能成形制造理论与技术研究,在材料加工与制造顶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chine Tools and Manufactur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sticity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以第一发明人授权发明专利120余件,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


报告题目:

电磁场调控金属材料组织性能机制与效果

向上滑动阅览

高端装备的服役性能与其关键构件的疲劳性能密切相关,但关键构件在成形制造中容易引入微区组织不均与应力不均,严重影响服役性能。团队提出利用电磁场调控方法改善微区组织结构来提升构件疲劳性能的新思路。电磁能量可在金属材料微区传递耦合,驱动高能不稳微结构向低能稳定微结构转变,修复损伤缺陷,均化应力分布,提升疲劳性能。团队发现了电磁场对晶界、相界、表面微结构的调控效应、揭示了电磁场作用下微区结构稳定化机理,发明了电磁冲击处理、电磁辅助成形加工方法、研发了电磁场能量设计加载、过程状态测控和无损检测评价方法。实现了航发叶片、轴承、航空螺栓等重大装备关键构件的工程应用,突破了传统热力场调控的性能和寿命极限。




刘峰  教授

西北工业大学

向上滑动阅览

刘峰,主要研究方向为: 非平衡相变过程控制与组织形成理论,非平衡凝固理论与技术,非平衡凝固与固态转变的统一理论,热力学和动力学相关性,非晶及纳米等先进亚稳材料制备及稳定性研究,先进钢铁材料、高强度铝镁合金制备等。在Acta Mater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300多篇,撰写专著3部,获爱思唯尔 (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入选2011、2022,2024科睿瑞安全球前2%顶尖学者。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和二等奖等。

报告题目:

基于相变/变形广义稳定性的金属结构材料设计

向上滑动阅览

本项目创造性地提出广义稳定性并据此进行热-动力学调控,可理论贯通成分/工艺-组织-性能;通过链接相变热-动力学和微观组织,驱动力-能垒-广义稳定性共同决定了微观组织选择;通过链接位错热-动力学和位错密度,位错运动的驱动力-能垒-广义稳定性共同决定了位错密度选择。可见,强韧化机制来自于相变热-动力学和位错热-动力学,强塑性则是微观组织和强韧化机制的宏观体现。广义稳定性旨在定量设计对应微观组织优异强塑性的成分和工艺,此间涉及的相变热-动力学、组织预测、位错热-动力学、位错密度预测、组织性能关联、强韧化机制以及强塑性,都可以通过广义稳定性得到确定。这给金属结构材料设计提供了统一的定量准则。



郑玉峰  教授

北京大学

向上滑动阅览

郑玉峰,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生命健康材料研究所所长,国际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学会联合会“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会士”(FBSE)、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研究院会士(AIBME Fellow)、科睿唯安2022、2023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学术研究方向为新型生物医用金属材料与器械。社会兼职包括中国生物材料学会副理事长、Bioactive Materials杂志创刊主编。

报告题目:

可降解金属研究进展

向上滑动阅览

进入21世纪以来,可降解金属成为医用金属材料研究的热点,与传统的不可降解金属材料(不锈钢、钴基合金、钛合金)相比,因其独特的可被体液降解特性和生物活性有望作为再生医学的新型候选材料。过去十余年全球科学家在可降解金属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对镁基、铁基和锌基可降解金属材料,开展了合金化元素筛选与成分设计,并利用多种动物实验模型来探明材料与机体之间化学、生物学、力学相互作用机制,有效地将该类材料从实验室的基础科学问题研究阶段推动到了企业的创新医疗器械产品研发阶段。本报告就报告人实验室在多种可降解金属材料研发的最新进展,给听者介绍可降解金属的定义、判据和分类,以及其镁基、铁基和锌基可降解金属材料作为骨植入物、血管支架等器械在动物体内的生物学试验结果。



宋晓艳  教授

北京工业大学

向上滑动阅览

宋晓艳,北京学者,全国优秀教师,新型功能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计算材料学、硬质合金、稀土功能材料、难熔金属基复合材料等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工作。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自然科学二等奖、技术发明二等奖共5项;合著国际专著1部;授权国际、国内发明专利90余项、软件著作权5项,高性能硬质合金规模化制备技术落地企业单次实现千万元级重大成果转化;于Science Advances、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Materials等发表SCI论文380余篇,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作大会/主旨/邀请报告80余次。获“北京市突出贡献人才”、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首都劳动奖章”等荣誉。

报告题目:

超粗晶硬质合金的变形机制与强韧化

向上滑动阅览

晶粒尺寸≥5μm的WC-Co类超粗晶硬质合金具有优异的抗热疲劳、抗热冲击性能,因此在矿用和挖掘工具、冷镦模具、轧机轧辊等极端工况条件下服役的耐磨工模具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这些工模具的服役寿命取决于超粗晶硬质合金在承载情况下的变形机制和力学性能。本报告介绍我们在研究超粗晶硬质合金的微观变形机制基础上,探索提出的实现超粗晶硬质合金强韧化的途径和机理。结合近原位实验设计和先进表征技术,系统揭示了WC单晶内各种可能的滑移系,以及位错产生、运动及交互作用特征,发现了陶瓷相WC的微观变形关键机制。给出了硬质合金塑性变形能的计算方法,实现了硬质合金中不同物相形变贡献的量化表征,阐明了超粗晶硬质合金室温和高温下的变形机理。基于对超粗晶硬质合金变形机制的认识,开发出了陶瓷相WC内含有弥散颗粒/固溶原子、高温性能优异的超粗晶硬质合金和含硬质相(WCoB)的新型超粗晶硬质合金,其硬度和抗弯强度均达到目前公开报道力学性能的领先水平。



张哲峰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向上滑动阅览

张哲峰,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主要从事金属材料疲劳与断裂研究,研究成果在《Nature》、《Science》、《Adv Mater》、《Phys Rev Lett》、《Prog Mater Sci》、《Acta Mater》等SCI期刊上发表600余篇论文,被SCI论文引用2.6万余次;曾获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辽宁省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从2012年起,担任国际期刊《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Technology》执行主编,《Advanced Engineering Material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atigue》、《Materials Science Engineering A》编委。


报告题目:

增材制造TC4合金疲劳强度突破

向上滑动阅览

金属增材制造技术可以实现复杂零件的近净成型,能最大程度满足航空领域对轻量化和一体化成形的需求。然而,由于增材制造技术总是引入大尺寸缺陷,导致增材制造承力构件疲劳性能差、疲劳寿命分散性大而存在安全隐患。基于以上问题提出消除微孔提高无缺陷组织增材制造合金抗疲劳性能的研究思路,通过对相变和晶粒生长不同步性的理解,开发了Net-AM制备(NAMP)技术,成功地构建了Ti-6Al-4V合金近似无微孔微观组织结构。首次测试了这种无缺陷增材制造微观组织本征疲劳性能,发现其拉-拉疲劳强度(R=0.1)接近1GPa,超过所有增材制造和锻造钛合金疲劳强度,其比疲劳强度突破所有材料拉-拉疲劳强度世界纪录,证实了无缺陷微观组织具有优异的疲劳性能,为关键构件轻量化和抗疲劳设计制造提供了新的可能。



赵文俞  教授

武汉理工大学

向上滑动阅览

赵文俞,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科首席教授,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材料学会热电材料及应用分会副理事长,兼佛山仙湖实验室能源材料研究与测试中心主任。长期从事热电材料结构性能的构效关系、热电磁耦合物理机制与新效应、热电磁多功能设计与实现、热电磁能源转换新材料与器件,以及基于高效热电磁能源转换原理的全固态制冷、双向控温、辐射散热等应用研究。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完成人)和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一完成人)各1项,,在Nature、Nature Nanotech.、Nature Commun.、Adv. Mater.、J. Am. Chem. Soc.、Energy Environ. Sci.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20余件。

报告题目:

热电磁能源转换新材料及其制冷应用探索

向上滑动阅览

热电磁能源转换新材料是我国学者为破解热电材料电子/声子输运协同调控世界性难题率先提出的新概念热电材料,已成为热电材料科学领域众多“热电+X”交叉创新方向之一。本报告介绍团队在热电磁全固态制冷应用需要的新材料和器件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内容包括在热电材料中掺入磁性纳米粒子,建立纳米尺度微磁场,利用电子磁性散射和声子界面散射在纳米尺度上协同调控电子/声子输运性能的原创思想和新方法;基于热电材料与磁卡材料在微米-介观尺度上复合的新材料,创制热电磁全固态制冷新型器件;基于热电制冷与磁制冷耦合增效原理,设计并建造热电磁全固态制冷原型系统,发展热电磁全固态制冷变革性技术。



李宁  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

向上滑动阅览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副秘书长。主要从事钛合金粉末冶金及塑性成形理论、工艺、装备等方面研究。在Acta Materialia等期刊发表SCI收录学术论文80余篇,获发明专利40余项。


报告题目:

大型高性能粉末冶金钛合金研究进展


针对国家重大需求对大型钛合金制备成形带来的新挑战,重点汇报团队近年来在高强韧钛合金成分设计、粉末冶金制备与成形等方面的理论、工艺及装备方面研究进展,同时对该材料和技术在航空、航天、航海等领域的重大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祁志祥  教授

南京理工大学

向上滑动阅览

祁志祥,男,工学博士,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高端装备铸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江苏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是中国晶体学会极端条件晶体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及智能制造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Rare Metals》等期刊编委等。主要从事定向凝固和金属间化合物高温材料技术研究。在Nature Materials、Acta Materialia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2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2项(含国际发明专利4项)。

报告题目:

功能基元序构的高性能材料——聚片孪生TiAl合金

向上滑动阅览

发展具有变革性的TiAl合金是航空发动机叶片材料的重点方向,对航空航天武器装备轻量化具有重大意义。采用定向凝固和定向固态相变相结合的方法控制TiAl合金中软相、硬相和纳米孪晶功能基元及其序构,可以显著提升强塑性和承温能力,为探索功能基元序构的高性能TiAl合金探明了方向。汇报人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基于“功能基元+序构”的途径,探明了软相、硬相及其交替分布形成的聚片结构、纳米孪晶等功能基元本征特性、序构对TiAl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揭示了功能基元及其序构的协同关联效应和作用机制,建立了功能基元序构最优分布的制备、调控、表征方法,研制出具有最优宏观力学性能的大尺寸聚片孪生TiAl合金,实现强度与塑性和承温能力的同步突破性提高,满足航空航天和国家重大工程等应用的迫切需求,以及极端服役条件对材料性能的苛刻要求。



胡耀武  教授

武汉大学

向上滑动阅览

胡耀武,博士,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青年学术带头人。主要从事激光冲击复合制造技术研究。从2012年至2017年在美国普渡大学工业工程系从事激光冲击埃米级至厘米级跨尺度三维制造的设计、实验及建模等工作。从2017年至2018年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担任终身轨道制助理教授,担任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先进制造项目评审员。在激光加工领域的成果在国际知名期刊Scienc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chine Tools and Manufacture,Advanced Materials,Nano Letters,Applied Surface Science上发表论文60篇。

报告题目:

激光冲击金属力学响应及其增强效应进展

向上滑动阅览

在报告中将探讨高强脉冲激光作用材料产生的力效应、在力效应作用下的金属材料的力学响应、以及将其创新性地应用在制造领域产生材料的性能提升。报告将首先探讨课题组研发的高温液滴激光冲击强化技术,讨论其相较于常温激光冲击强化的技术特点与优势;随后探讨局部高温激光冲击在金属表面强化中的研究进展、以及在一体式铠甲型疏水结构制造中的应用;进一步地,将激光冲击技术应用于微纳制造研究。



钱东升  教授

武汉理工大学

向上滑动阅览

钱东升,武汉理工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材料绿色精密成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担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塑性工程分会副秘书长,湖北省机械工程学会塑性工程分会和热处理分会副理事长, Metals、《金属学报》、《轴承》、《塑性工程学报》期刊编委。主要从事高性能环类构件绿色智能成形制造研究,出版著作2部,发表论文150余篇,授权中国、美国、日本发明专利80余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机械工业科技一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专利优秀奖、中国机械制造工艺协会杰出青年奖、机械工业“十三五”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奖励和荣誉。


报告题目:

高端装备轴承多场复合极端组织性能制造方法

向上滑动阅览

轴承是工业母机、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等高端装备不可或缺的核心基础件,高端装备发展使轴承面临超高速、大过载、宽温域、欠润滑等极端工况,需要具有高承载、高耐磨、高尺寸稳定、高疲劳耐久等极端性能。轴承现有制造通过常规热力能场调控获得微米级单相组织,同时产生微纳损伤缺陷,组织状态调控局限使得性能提升达到极限,已无法满足极端工况服役需求,亟需发展面向极端工况的轴承极端组织性能制造技术。团队提出多能场复合极端组织性能调控思路:将传统热力场与电磁场和超声场结合,通过多场复合多尺度调控,构筑纳米梯度复相组织,修复微纳损伤缺陷,获得高强韧、高耐磨、高尺寸稳定、高疲劳耐久性能,实现极端能场调控下极端组织性能制造。发明了电磁辅助室温轧制-马贝复相热处理-电磁/超声复合冲击处理极端制造方法,探索了多场复合多尺度组织调控效应,验证了多场复合制造性能效果,为高端装备轴承极端制造提供了创新方法。



Wiley编辑介绍



Dr. Shaoying Cui

崔少莹

Wiley出版集团

向上滑动阅览

崔少莹博士,2020年6月于四川大学高分子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读博期间在美国凯斯西储大学留学访问一年。博士毕业后加入Wiley出版集团,现担任旗下期刊Advanced ScienceAdvanced Engineering Materials的deputy editor,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的editor,并担任Engineering & Technology Cluster(含8本期刊)的cluster deputy editor。



线下参会若需要预订酒店住宿,可通过扫描以下二维码自行预定


如有疑问,可与Wiley工作人员联系:

崔女士(scui@wiley.com)或曹女士(wcao@wiley.com)



期刊简介

左滑查看更多期刊介绍


Advanced Engineering Materials创刊于1999年,专注于工程材料的所有最新突破。该杂志涵盖了各种关键主题,例如金属、合金、复合材料、陶瓷、金属间化合物、高分子和涂层,以及高温、细胞和生物医学材料,以及创新的制造技术。在2023年的JCR 影响因子为3.4, JCI指数为0.55,CiteScore指数为5.7。

Advanced Science 是Wiley旗下创刊于2014年的优质开放获取期刊,发表材料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医药、工程等各领域的创新成果与前沿进展。期刊为致力于最大程度地向公众传播科研成果,所有文章均可免费获取。被Medline收录,PubMed可查。最新影响因子为14.3,中科院2023年SCI期刊分区材料科学大类Q1区、工程技术大类Q1区。

Advanced Materials Technologies创刊于2016年4月, 是一本刊载技术相关的衔接材料科学和实际应用的高质量期刊,着重于基于新材料的先进工程、器件设计和新技术。Advanced Materials Technologies于2017年初被Web of Science收录,最新的影响因子为6.4。


Advanced Materials Interfaces创刊于2014年,专注于有关功能界面和表面及其具体应用的研究,旨在推动我们对界面过程的理解。考虑到固体、液体和气体之间的界面在几乎所有材料和设备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期刊的范围鼓励物理学、化学、材料科学和生命科学的跨学科融合。2023年1月正式转为开放获取期刊,最新影响因子为4.3。

Steel Research International是Wiley旗下一本专注于钢铁和相关材料研究和开发的冶金学期刊,始于1927年的“Archiv für das Eisenhüttenwesen”,涉及冶金工艺、金属成型、材料工程以及工艺控制和测试等领域。重点关注钢铁以及炼钢和钢铁加工过程中涉及的材料,如耐火材料和炉渣,最新影响因子1.9。

Advanced Intelligent System是Wiley旗下智能系统领域开放获取旗舰刊。期刊收录关于具有刺激或指令响应智能的人造装置系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自动化、人工智能、机器学习、人机交互、智能传感和程序化自组装等前沿应用。最新影响因子为6.8。

Advanced Sensor Research是Wiley旗下传感领域开放获取旗舰刊。期刊发表化学、物理、材料科学、工程、光学、水和食品安全等方向有关的传感器原理验证和设备应用的高质量科研成果。期刊已被Emerging Sources Citation Index (ESCI) 收录,将于2025年获得第一个影响因子。


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军教授和澳洲伍伦贡大学Elena Pereloma教授共同担任主编, Wiley出版社朱晶博士担任执行主编的国际学术期刊MetalMat首期于2024年7月正式上线!MetalMat作为Wiley首本聚焦金属相关学科前沿问题的开放获取期刊,主题除了包括传统金属领域的相关议题,如:金属(基)材料的创新设计、制造、应用,结构、性能的表征,以及模拟计算等,还将聚焦电化学、金属催化、纳米材料、金属框架、二维材料、金属生物材料、金属污染治理等相关领域的前沿进展。

Advanced Robotics Research是Wiley即将推出的一本开放获取新刊,致力于通过提供传播前沿研究的平台来推动机器人领域的发展,涵盖机器人和具身人工智能的整个领域,从应用到基础研究,从宏观到微型/纳米机器人,从最经典的到新兴的突破性技术,这些技术是人类目前正在经历的革命。该期刊属于Advanced系列期刊,旨在发表广泛领域的优秀研究成果,从太空探索到环境可持续性和仿生技术,主要目标是促进跨学科科学,重点是设计、制造和开发可增强人类能力和社会福祉的自主系统。

Advanced Intelligent Discovery是Wiley即将推出的一本开放获取新刊,涵盖旨在发现和设计过程的实验和计算研究。该期刊发表应用和基础研究中的机器学习和计算科学研究。应用包括筛选、数据库、计算化学、材料设计、药物发现、生物信息学、计算机视觉、机器人技术、储能、智能电网等。








我们认为影响因子并不是衡量一本期刊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我们正在改进衡量和提升 Wiley 期刊影响力和作者科研成果影响力的方式。在未来,我们将采用更广泛的基于期刊和基于文章的评价指标,以提供更丰富的形式来展示期刊表现。



威立(Wiley)支持探索、转型和创新,倡导知识向善。作为科研和学习领域值得信赖的领导者,我们提供前瞻的解决方案和服务,助力求知者应对重大全球挑战。我们倡导进步,为求知者赋能,拥抱挑战,创造机遇。凭借200多年的出版经验,始终引领求知者向前迈进,照亮他们在个人、教育和职业发展的每一段前行之路。在世界范围内,我们助力创新者突破障碍,赋能科学发现,助力职业发展,塑造前沿思想。我们的网站Wiley.com。

WILEY



MaterialsViews

Wiley旗下材料科学类期刊官方微信平台

关注公众号及视频号

推送材料科研资讯|访谈材料大咖新秀

分享撰稿投稿经验|关注最新招聘信息

点击“分享”,给我们一点鼓励吧~

MaterialsViews
Wiley MaterialsViews中国,带给您前沿的材料科技动态。欢迎关注我们的视频号。投稿请联系:materialsviewschina@wiley.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