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听文章
小城网球梦
中国青年报 李峥苨 摄影报道
11月4日,文峰公园,湖北网球学校国际班的学生、11岁的石家庄女孩石梓涵在教练和助教的指导下练习接球。
11月1日,来自全国7个省份的320余名网球爱好者以村或社区为单位组队,在湖北省京山市角逐2024年“中国村网”的各大奖项。去年,湖北省首届“村网”这一全国首创的民间网球赛事在这里举行,大众眼中的“贵族”运动迎来了养牛大王、油菜花种植户和网球学校学子等在球场上同台竞技。今年,从“湖北村网”升级为“中国村网”后,赛事开幕式的场地也从京山市文峰村的露天球场搬进了可容纳5000余人的京山国际网球中心场馆。
10月31日傍晚,湖北京山文峰公园湖北网球学校训练基地门前,一名小网球手结束训练后等待家长。
10月31日晚,文峰公园,几名球友在有40多年历史的沙土球场打球。几轮比拼后场上的端线和边线都逐渐模糊,一名球友用石灰粉重新画线。
来到京山,路边有关网球的雕塑、标语就不断映入眼帘,向人们展示着这里作为全国唯一“中国网球特色城市”的特殊身份。据介绍,京山的65万常住人口中有10万余名网球爱好者,全市3520平方公里内有高标准网球场340余片,是全国网球万人场地设施比和普及率最高的城市。这里的网球赛事贯穿全年,根据京山文峰公园贴出的日程表,今年截至11月初当地已举办了35场网球比赛,这意味着几乎每周都有比赛举行。
10月31日晚,湖北省京山市,临近闭园时间,文峰公园内的网球场上仍有市民打球。(无人机照片)
上世纪80年代,一群喜爱网球的老职工参加了湖北省老年网球公开赛并夺下业余组冠军。从武汉回来后,参赛的“老将”们依照记忆里专业球场的样子,以沙土为基底,在文峰公园修建了简易版的“红土”球场,更多京山人开始接触网球。
11月1日,新落成的湖北网球学校校园里,学生们走过校园里的中外网球名将的介绍牌。
11月1日,新落成的湖北网球学校门前,教职工为当日下午的揭牌仪式做准备。在网球产业发展、网球赛事运营等方面,当地政府希望对标网球运动中历史最悠久和最具声望的公开赛举办地温布尔登网球小镇,将京山建设为全国第一、世界知名的网球小镇。
此后,在当地财政支持下,建在单位和社区里的公共网球场越来越多。在现今文峰公园沙土球场的不远处,是十几块崭新的标准塑胶网球场,白天打球免费,早8点前和晚上需要灯光的时段则仅需20元一小时,从市政小程序就能预约。
11月1日,湖北京山国际网球赛事中心,第五届中国(京山)网球节开幕式后台,湖北网球学校的几名学生准备登场进行网球主题的表演。
11月1日,京山国际网球赛事中心,参加2024年中国网球协会社区运动会全国总决赛暨中国村网(京山)的运动员入场,一名选手抱着自己不到两岁的儿子。比赛为社区团体赛,最小参赛球员为13岁,最大参赛球员为62岁。
“村网”开幕当天,湖北网球学校新校区也刚刚揭牌。据介绍,自2018年建校以来,湖北省网球学校拿下了省内青少年网球比赛中七成以上的奖牌。今年9月,这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搬入了造价2.4亿元、面积164.5亩的新校区。通过对文化课和身体素质等方面的严格考核,全国各地的280名学生被扩招入校。校门直通教学楼的大道两侧竖着中外网球名将的介绍牌,今年夏天夺得巴黎奥运会网球女单冠军的中国选手郑钦文被排在最靠前的位置。
11月2日,京山实验小学的周末网球兴趣班上,学生们在练习挥拍。
11月2日,参加周末网球兴趣班的学生大多带来了自己的网球拍等装备,学校还准备了200多支网球拍供没有装备的学生使用。
11岁的石家庄女孩儿石梓涵,这个学期通过报名考试来到湖北网球学校就读。据教练和家长介绍,今年外地学生明显增多,不少家长瞄准的就是这所全国唯一公办的网球学校国际班。郑钦文在今年巴黎奥运会上夺冠后,培养一名网球职业选手不菲的花销也成了社交媒体上热议的话题。在国内一线城市,以北京某国际网球学校为例,以打职业比赛或用网球特长报考国内外大学为目标的职业班每年学费就达18万元,比赛、装备、治疗、私教等后续花费也可能达数十万元。相比而言,湖北网球学校的国际班每年4万元的学费让更多工薪家庭的孩子也有了“触网”的机会和可能。
11月2日,京山实验小学的周末网球兴趣班上,六年级的张钦珞在练习发球。她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学网球,觉得学一门运动对身体健康有好处。
11月2日,湖北京山,京山实验小学的周末网球兴趣班上,低年级的小朋友排队等待练习球拍运球。
当天训练的几位国际班学生已经开始参加各级网球比赛。被问及之后的打算,石梓涵说,她希望可以靠学网球考取自己理想的大学。通过让孩子打出一定成绩,从而离心仪的高校更近一点,对许多网球少年的家庭来说是较为现实的期许。但也有不少家长有着更长远的想象,希望自己的孩子在职业网球运动的路上走得更远些。
11月2日,京山实验小学的周末网球兴趣班结束后,家长们在校门口接孩子。
11月3日,2024年中国网球协会社区运动会全国总决赛暨中国村网(京山)正在进行,市民们在一处山坡上观赛。
拍民间体育一定要“草根儿”吗?
孔斯琪
近年来,随着“村超”“村BA”的出圈,全国各地那些场面鲜活、颇具“草根儿”色彩的群众性体育活动成为不少摄影记者关注的焦点。去年,李峥苨就注意到湖北的一个县级小城京山举办了全国首创的民间网球赛事“村网”的新闻。彼时,网球在国内的关注度和普及度还远不如足球、篮球,但今年夏天的巴黎奥运会上,中国选手在网球项目上取得多项历史性突破,国内随即兴起了一波“网球热”。在这样的背景下,今年的“村网”显然收获了更多的关注度,也更值得挖掘其背后的故事。
作为整个专题的“钩子”,今年“村网”现场的氛围却不像李峥苨想象的那样“接地气”。从湖北村网升级为中国村网后,赛事场地也从村里的露天球场换到了正规的体育场,与同期在京山举办的国际赛事一起开幕,“场面更像一个正式的国际赛事”。采访中,李峥苨还发现,网球本身的门槛(技术、器材、场地等)决定了大部分参赛运动员都是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上班族或退休职工。所以在拍摄和写作的过程中,李峥苨决定淡化这个专题中“草根儿”的色彩,而是从更为宏观的角度出发,讲述当地人在30多年来是如何为比较小众且带有“中产”标签的运动打下民间基础的。
网球作为单人运动不像足球、篮球那样容易捕捉更具张力的对抗性画面,作为拍摄过许多重大体育赛事的摄影记者,李峥苨在拍摄这组照片时也没有把重点放在参赛运动员身上,而是通过对现场周边的观察,用那些围观比赛的普通人面孔来表现当地的民间运动氛围——男女老少聚集在球场外的山坡上,没有正规比赛观众席的斜坡座椅,视野也隔着铁丝网,但他们在草地上一坐就能看一上午。除此之外,李峥苨还走访了当地小学的网球兴趣班,公园里的大众球场、网球职业学校新址等地,呈现了当地以网球为线索的产业链条,以及网球是如何融入到当地人生活方方面面的。
许多读者一看到这个标题,尤其是看过“村超”“村BA”相关摄影作品的读者,想必也会脑补出许多张力满满,充满泥土气息的画面,这组照片所呈现出的气质显然有些不符合这种期待。但转念一想,所谓的“草根儿”色彩,何尝不是我们对民间体育的一种刻板印象?精彩生动的画面固然好,但打破这种想象,呈现事物真实客观的面貌,也许更为可贵。也正是这种安静的凝视,为我们创造了一个耐心阅读的氛围,看一个中国县级小城如何将一项运动与其精神融入自己的血脉。
最近微信改版了
有读者说找不到我们的文章
大家记得把『人民摄影』
设为星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