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缝隙
崔力,重庆日报资深摄影记者、拾城摄影师,重庆市江北区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2023年9月8日,江北区,曾经在枯水期才会退出的礁石。
我的家乡重庆,上世纪90年代起成为中国西部唯一直辖市,近几年又有了新名片——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中西部水、陆、空型综合交通枢纽,成渝双城经济圈……
2007年8月23日,建设中的菜园坝长江大桥。
2010年7月19日,渝中区,洪峰通过滨江路。
然而在我眼里,她只是一座隐匿于长江流域山林中的大城,江与山,水与桥,人与路,毫无缘由却又理所应当地拼接在一起,神奇而独特。我们本地人更爱叫她山城,这里因山得名,错落有致。
2012年7月10日,渝中区牛角沱,市民在立交和轻轨的柱子下晨练。
2013年12月12日,巴南区,两名老人在长江边琴瑟相合,共谱笑傲江湖。江对面,重庆八大火电厂之一的神华国能重庆发电厂吞云吐雾,目前已关停搬迁。
2014年2月27日,火车北站,春运出行的旅客在候车厅的广告牌下入睡。
这些年,重庆发展很快。照片上记录的这些,只是跌宕起伏城市建设中的一个个小角落,如这座城市的一个个秘境伴随着建筑的湮灭和新生,变换着形态消失又出现。它们盘桓在文化和经济的夹缝中,架设在鸡毛蒜皮和GDP的留白处,琴瑟笙歌,袅袅炊烟。
2015年10月16日,重庆江北区,在大剧院灯光中拍婚纱照的恋人。
2017年4月13日,渝中区,市民在楼房间的廊桥上通过。
2017年7月26日,南岸区,小红跟着爸妈在工地上度过暑假。
2017年7月31日,阿森在重庆主城区最繁华的商业街上喝奶茶,他的父亲在一个宿舍做保安。
2018年7月13日,渝中区长滨路,市民在被淹没的滨江公园内拍照纳凉。对两江边长大的重庆人来说,洪峰只是个闹热。
2020年8月20日上午11:25,正常营运的长江索道载着游客以前所未有的“高度”从长江上经过,远处的滨江路已被淹没。当日,“长江2020年第5号”和“嘉陵江2020年第2号”洪峰通过重庆主城。
2021年8月18日,重庆江北区,老人和青年在街上擦肩而过。新建的郭家沱长江大桥也在这个老厂区的边缘拔地而起。
2022年8月29日,洪崖洞华灯初上。
2023年5月3日,江北区,游客在江滩公园里唱歌。
感受比遇见更重要
姜豪
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样子,生活在里面的人们在日复一日中老去,城市也在日复一日中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在城市里目睹这一切,经历着、见证着、感受着和回望着。
在崔力的影像里,大多是生活本来的样子,也是无法复制的过去,城市在他的镜头里似乎忽远忽近、忽大忽小。他用十余年的时间,或行走在车水马龙的阳关大道里,或行走在阡陌交通的街头巷尾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镜头前没有了隔阂,物与物之间的联系在照片中显得互相贯通,在一幕幕场景的切换中映衬出摄影人和城市之间那种不可多得的亲和力。
我们说关注一座城市,摄影人的热爱是首当其冲,包含着私人化的炽热情感,可以是一道奇妙的光影、一个陌生的街角,一只飞禽或是自在的精灵,也可以是一个角色、一种身份,当人们沉浸在城市的怀抱之中,才能看到这些生活的线索,充斥在城市的缝隙里面,才能由表及里看到里面的人和事,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无色处现繁花。
拍摄一座城市,感受则要比遇见更重要,先是看见,继而影响,归于感受。摄影人在经历当下事件的同时,他还承担着记录的社会责任,此时此刻所目睹的一切,都会从外在的环境中影响个人的心绪,从而衍生出不同的情感,也就有按下快门的动机。这种动机更像是一种冲动,一种单纯记录的冲动,一种感受当下的冲动,更是一种情感共鸣的冲动。时间无时无刻从不停歇,当下发生的一切都会在时间的洪流里无情流逝,而人们的情感却会在这样的流逝中凝聚升华。所以,当我们看到远离现在的老照片时,思绪会一下子被打开,那些我们的日常和过往,美好与回忆,都会在照片里变得逐渐清晰,而且有了和下一代人口口相传讲述的证据。
在山城的楼与楼之间、在钢筋混凝土筑造的森林里,似乎看见了寻常人家奋力拼搏的某一刻,看见了日常百姓平淡生命里享受当下的刹那时光。无论城市变化有哪般,里面的每个人还是一直很努力地活着。
最近微信改版了
有读者说找不到我们的文章
大家记得把『人民摄影』
设为星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