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听文章
如何给作品起个好标题
一些影友认为给照片起标题很麻烦,其实不然,前提是要弄清楚标题的作用。其实照片标题的作用和人的名字差不多,一是为了留“记号”,分清张三和李四;二是烘托“人设”。
摄影评论家 许华飞
照片标题的作用也是两点:一是区分,能够通过标题具体指向某张图片;二是增色,好标题有助于提高读者对于照片的理解和评价。这两点作用又可细分为五个方面:
区分彼此
标题最基础的作用是某一件作品的“标志”,提到标题就能指向具体的作品。只要做到标题和内容贴切即可达到这个目的。如刘引华的《建设者》,标题在这里只是一个如实表述,不算是加分项,但是和画面的内容一致,这就是合格的标题。如果作品自身优秀,标题及格就足够了。
《建设者》
补足信息
单纯图片的叙事是有缺点的,好的标题能够补足图片表述不清的信息,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如张周荣的《百万千瓦太阳能示范基地》,这件作品单纯依靠画面很难表述清楚“太阳能示范基地”的准确概念。标题里增加具体信息,读者能更容易理解作者的拍摄对象和创作意图。要起到补足信息的效果,必须结合具体作品,作者要了解作品中哪些信息没有交待清楚,这样才能用标题有针对性地弥补。
《百万千瓦太阳能示范基地》
点明重点
图片抓取自客观世界,所以其中不可避免会存在一些次要和冗余信息。如何突出重点,让读者关注作者最想表达的内容?一方面可以通过视觉语言,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好的标题来强调。如沈国栋的《即将消失的马路市场》,单看画面,这种老房子能生发的联想比较多,读者的理解未必会完全集中到作者的意图上去。有了标题的明确引导,“即将消失”和“马路市场”两点信息就十分突出,让读者关注到作者希望的点上。要起到这个效果,不仅要结合画面上显性的视觉元素,还要明确主观创作思路。
《即将消失的马路市场》
强化氛围
能做到这一步,已经是非常高端的标题了,这种不是理性层面的“用标题帮助画面叙事”,而是试图打动读者的内心感受。如耿春晖的《一棵树的遗愿》,生态作品主打忧患意识,标题并没有增加更多信息量,但是点明“遗愿”二字,把情势的危急和作者的忧患情绪拉满,作品的感染力上了一个档次。如此,文字不再是图片的补充,而是和图片形成有机配合,为打动读者共同发力。
《一棵树的遗愿》
升华主题
标题升华主题,是指通过标题的“点化”,让读者理解到图片本身没有提供的深度认知。如袁毅平的《东方红》,严格说,这是一件“景观”作品。标题首先切合了画面本身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充分契合了时代主题和形势。在当时的语境之下,“东方”象征中华民族,“红”则是革命的颜色。“东方红 太阳升”更是家喻户晓的名句,把作品的内涵提升到一个超越画面的高度。
《东方红》
因此,要给作品起一个好标题,必须充分了解作品的内容、重点和创作思路,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当然,起好标题还要避免一些常犯的低级错误:
忌图文分离
如果作品标题和画面没有关系,标题一定是失败的。如拍一组海口的沙滩起名《北国风光》,拍两个狮子对着咬起名《和平共处》,这都属于低级错误。
忌牵强附会
有些影友喜欢给平实的画面赋予一个高大上的主题,画面体现不出,就用文字硬凑。有一张照片内容是一个小护士满脸呆滞靠在墙上,标题叫《我有一个梦想》。文字是“护士节要到了,年轻护士决心救死扶伤甘于奉献维护南丁格尔的荣光”等等,但是这些情感在画面里全无体现,读者又怎么会共情呢?
忌单纯抒情
有的影友喜欢用浓烈情绪作为标题,比如“喜悦”“哀伤”。人本性并不喜欢被直接灌输价值观,读者情绪可以引导,但切忌去强加。如自家的小猫走丢了,拍一张空的猫窝,起一个类似于“悲痛欲绝”这样强行抒情的标题,读者反而会觉得太矫情。
忌错用成语
此处的成语包括一切诗词歌赋俗语等。如果非要用,至少不要搞错意思。有一张照片拍的是小情侣在夕阳下相依相偎你侬我侬,标题是《人生若只如初见》。这首诗原文是“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这可不是歌颂爱情的诗,所以用在这张作品里并不恰当。
忌篇幅过长
标题最好简洁,汉语成语是四个字,一句律诗是七个字,超过七个字就有点长了。前面说的《即将消失的马路市场》,标题虽然有点长,但是层次简明,也是可以的。有张照片标题是“雪夜霜枝耐岁寒 夜来雪压村前竹”,不好记也不好读,会影响到作品的传播。
忌滥用“无题”
有的影友觉得起标题太麻烦,就用“无题”或者“作品XX号”。这样起标题,一则起不到区分的作用,二则没有达到读者期待。根据传播习惯,“无题”的心理暗示是作品含义太复杂,一句话说不清。如果作品深度不够,只是因为起不出好标题而叫“无题”,就会直接影响读者对于作品本身的评价。
最近微信改版了
有读者说找不到我们的文章
大家记得把『人民摄影』
设为星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