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家长发现,孩子今年6岁了。自从他听了一个关于大黑怪的故事以后,每次睡觉前,都要我把床底、衣柜检查一遍,看看是否有大黑怪。还要求把房门留条缝,因为有亮光大黑怪就不会出现。如果衣柜的门没有关好,他也会大呼小叫地让我关好。如果风把门吹上了,他会从睡梦中惊醒,大吵大闹地叫:“快开门,大黑怪要来了!”明明没有大黑怪,为什么孩子非要说有呢?
面对孩子的这种表现,家长该怎么办呢?
1.无论是年龄小的孩子还是年龄大的孩子,都会有害怕的体验
案例中6岁的孩子害怕橱柜里有个大黑怪,这种害怕被称为“假想”性害怕,它是由幼儿想象引发的情绪反应。因为3—6岁的幼儿正处于“泛灵论”阶段,相信有神灵、神秘力量存在,常把想象中的事物如魔鬼等当作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事物,把世界魔幻化。
2.孩子的害怕情绪,往往会伴随生理反应和行为反应。
生理反应上会出现呼吸急促、手脚冰凉等现象。行为反应有的表现在语言中,如因为害怕说话结巴、语无伦次等;有的则表现在动作中,如案例中出现的“大呼小叫”“猛地惊醒”“检查床底”等激烈的行为。这些都是害怕的情绪表现,是不良的情绪体验。
3.孩子的害怕情绪会随年龄增长而变化。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思维的发展,对幻想和现实的理解能力的增强,“假想”害怕通常会被“现实”害怕所代替。但若大人漠不关心、引导不力或处理不当,孩子有些过分强烈的害怕或恐惧会留存下来,影响孩子的情感乃至性格。
4.家长面对孩子的“假想”害怕时常见的消极反应。
(1)“漠不关心”型:不知道或忽视孩子的情绪情感表现,认为每个孩子都是胆小的,长大以后就会好的。殊不知,如果不及时消除影响,孩子会更加焦虑,影响发展。
(2)“轻描淡写”型:知道孩子的情绪表现但是不太在意,如只说“睡吧,睡着了就没事了”“不想就没事了”等。
(3)“否定取笑”型:认为孩子的想法不对,如简单回复孩子“哪来的大黑怪,别胡闹了”“没什么好害怕的”“别胡思乱想”“真没想到你还这么胆小”等。
1.认可并接受孩子的真实情绪表现。
(1)关注孩子的情绪感受,使孩子的情绪趋于稳定。家长可以回复孩子:“我发现你有点紧张,你大声叫喊是因为害怕了?”“你睡觉的时候说‘大黑怪来了’,这个‘大黑怪’是不是你听到的故事中的‘大黑怪’?”父母的关注能够让孩子感到安全有依靠,从而平静下来。
(2)交流彼此害怕的感受。家长可以抱着孩子问一问:“那么,你怕‘大黑怪’什么呢?”告诉孩子害怕是可以克服的:“妈妈小时候也害怕过,但是现在妈妈不怕了。
2.引导孩子逐渐接近害怕的情境,探究真相。
(1)孩子通过讲述能够降低对“大黑怪”的害怕心理,家长要及时发现并指出这种变化:“我看你说出来以后,好像不怎么害怕了。”
(2)画画能够让孩子降低害怕的程度,家长可以引导孩子:“你能把这个‘大黑怪’画出来吗?”“画完这个‘大黑怪’以后,你是不是不怕它了?”
(3)让孩子发现事实真相。“你说橱柜里有‘大黑怪’,那么我们去找一找,看看它到底藏在哪里。”父母和孩子一起找,把孩子所有害怕的地方都找一遍,同时一再强调寻找无果的事实。
3.教孩子掌握一些自我调节情绪的策略。
(1)自言自语,鼓励自己,如“我是个勇敢的孩子,其实没有‘大黑怪’”“我不怕,吸一口气,吐一口气就好了”等。
(2)想象自己是一个强者,如“我是奥特曼,我什么都不怕”“我是孙悟空,‘大黑怪’归我管”等。
(3)在床边贴上自己画的能够战胜“大黑怪”的画。
4.改变孩子的认知倾向。
如案例中,故事里的“大黑怪”代表着“恶”,孩子怕自己受伤害,所以会感到害怕。家长可以重编或续编故事,重塑“大黑怪”的形象,让“大黑怪”改恶从善,成为受人欢迎的“善”的化身。
5.保持耐心。
千万别指望孩子能够“一蹴而就”变得很勇敢。父母需细致观察孩子的情绪反应,耐心引导,等待孩子自己慢慢把想象和现实区分开来。
需要提醒家长的是: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在黑暗的环境中或者独睡时容易感到害怕,因此在晚上最好不要让孩子阅读有关妖魔鬼怪的书,避免受到暗示,加深孩子的不良情绪反应。
编辑:刘煜
一审:吴淑丹
二审:陈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