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某家长称,我家孩子上大班了。六一节,老师请他担任小主持人。孩子很高兴,在家里也准备得非常认真。活动开始前,我和他站在后台,发现他手脚都在发抖,他问我:“妈妈,我说不出话来了怎么办啊?”我鼓励他说:“你都准备好了,别怕,别怕,这有什么好害怕的啊?”他看看我没有说话。当时,我真不知道怎样才能帮他克服紧张的情绪。
1.孩子出现任何情绪都是真实和正当的。
表演前,孩子出现手脚发抖的行为,有可能是情绪紧张导致的身体反应。紧张是一种消极情绪,可能因即将上台主持而引发,说明孩子感受到了压力。3—6岁幼儿还会产生生气、嫉妒、愤怒、焦虑等消极情绪。
2.情绪变化因人而异。
情绪是个体对外界刺激的主观体验和感受,同一个事件,不同的个体所表现出的反应和主观感受会有所不同。如紧张时,案例中的孩子表现为手脚发抖,有的孩子则会表现为肚子痛;面对“上台主持”,案例中的孩子感到紧张,而有的孩子则会感到兴奋。
作为一种主观感受,情绪没有对与错。
3.在3—6岁这一阶段,孩子的情绪目标是安定愉快。
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在不同场合能够用适合的方式表达情绪,用适合的情绪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能调节情绪,用一些方法让消极情绪转为积极情绪状态,保持愉快的心情,这是3—6岁幼儿情绪教育的目标。
如有的孩子一会儿大哭、愤怒,一会儿大笑,情绪“阴晴不定”,这表示其情绪不安定。案例中的孩子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情绪调节”,这需要他进行学习,也需要家长的介入。
4.调节情绪是有方法的。
家长需要支持与帮助3—6岁幼儿有效地调节自己的情绪。从案例中妈妈认为“没有什么好害怕的”可以知道,妈妈观察和关注到了孩子的情绪,但她只是简单地命令孩子改变情绪,这是忽视孩子真实情绪表达的表现,是不合适的,使孩子丧失了学习情绪调节的好机会。如果孩子面对消极情绪,不能及时处理和调整,会习得不正确的应对方式,如退缩、逃避等。
1.细心观察孩子,接纳孩子当下的所有情绪。
(1)观察孩子的面部表情、身体姿势,留心其言语表达。
(2)关注孩子的综合表现,有时候情绪是复杂多样的,如家长批评哥哥没有照顾好妹妹,哥哥的情绪可能是既生气又委屈。
(3)观察和了解引发孩子情绪的因素,更好地理解孩子情绪产生的真正原因。
2.和孩子谈谈当下正在体验的情绪。
(1)家长需要形成“情绪没有对错”“当下的情绪对孩子来说都是有作用的”的意识,接纳孩子的情绪。避免“你不能对别人生气”“老是生气是不好的”等表达。
(2)引导孩子关注自己的情感反应,说说自己的感受,如“我感觉手脚有点抖”“我觉得心脏跳得特别快”等。如果孩子能够用情绪词汇来描述自己的感受,如“我很开心”“我有一点害怕,又有一点开心”则更好。
(3)给予心理支持,让孩子了解自己当下的情绪反应是正常的。如“其实,妈妈有时候也会和你一样,也会紧张”,让孩子知道其他人也会有类似的表现,减少紧张感。
3.与孩子一起分析情绪出现的原因。
(1)引导孩子说出紧张的原因。如案例中孩子是因为怕“说不出话来了”而紧张。有时家长不明白背后的原因,可以询问孩子,如:“是什么让你紧张呢?你能说说吗?”
(2)点出问题,确认引发情绪的原因。如:“原来你怕说不出话来,所以手脚发抖,有点紧张了,是吗?”
4.引导孩子探索和学习调整情绪的方法。
(1)对于年龄稍大的孩子,可以让其想一想或回忆一下,是否有让自己不紧张的方法。
(2)给孩子充满信心的鼓励和建议。
(3)改变认知,降低难度。如:“讲的时候偶尔有点卡顿,那也是有趣的。假如真的出现说不出来的情况,还有一位主持的老师,她会提醒你的!”
(4)引导孩子放松身体,如深呼吸。
(5)教孩子学会自我暗示,给自己加油鼓气,如说“我是可以的”等。
(6)活动结束后,及时鼓励孩子,总结调节情绪的方法。用抱抱或者语言鼓励认同孩子的表现,然后请孩子说说让自己不紧张的方法。
5.掌握支持孩子情绪表达的方法。
(1)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和孩子谈谈情绪,丰富孩子表达情绪的词汇,引导其用更丰富和准确的语言直接表达情绪状态。如表达高兴的情绪,可以用高兴、快乐、愉悦、骄傲、惊喜等。
(2)可以给孩子提供情绪情感类的图画书等,让其了解和感受情绪情感以及识别、调整的方法。
(3)家长有良好的情绪表达,做孩子情绪管理的榜样。
编辑:刘煜
一审:吴淑丹
二审:陈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