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周”广播丨每到节日,孩子总会问个不停,我该怎么办?

政务   2024-11-26 16:24   浙江  





网上有家长提问:今天是中秋节,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到家里来过节。儿子突然问:“妈妈,中秋节为什么要吃月饼?”“今天的月亮为什么这么亮?”“奶奶快看,月亮上为什么有一棵树的影子?”大家一下子不知该如何回应……热闹的节日、忙碌的大人、好奇的孩子,面对孩子对于节日活动的这些“问题”,我该如何回应、该怎么做呢?


家长应知

1.从“问”中看到好奇。

案例中,孩子看到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在中秋节都聚在一起吃饭、吃月饼、看月亮,和平时相比有很多的变化,他能敏感地感知到环境的变化,这是好奇的表现。好奇心是幼儿探究和创造的起始,满足和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是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任务。

2.节日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契机,是让孩子感受和传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传统节日非常丰富。每个节日都有独特的内涵和风俗,有表现节日由来的故事、根据节气特制的饮食、反映民族特色的服饰,它们都有着浓浓的仪式感和寓意。

这些节日的背后蕴含着祖国传统文化所折射的团圆和美,体现了重视亲情和孝道,注重人与自己、与自然、与他人的和美幸福等文化内涵。

3.节日活动可以促进幼儿多方面的发展。

(1)促进孩子认知能力的发展。我们的传统节日遵循天时而成俗,每一个节日都和自然的变化息息相关,因此,节日活动中有很多可以促进孩子在认知方面发展的契机。比如,中秋节时,可以引导孩子观察并记录月亮的变化,欣赏关于中秋的优美诗词。我们的每个传统节日几乎都融合了相关的饮食文化,如端午节包粽子、清明节做青团,这些都能让孩子既动手又动脑。

(2)促进孩子社会性的发展。节日活动是一个很好的人际交往平台,我们的传统节日非常注重“和美”这个观念。节日里,亲戚朋友之间互相拜访,长辈幼童欢聚一堂,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可以学到如何向长辈道祝福、如何回应长辈的鼓励、如何与不同的小朋友一起玩等,这些都是促进孩子社会性发展的良好机会。

同时,在家庭聚会中,孩子还能学习基本礼仪,比如,要遵循长幼有序的礼节,长辈坐主位、按辈分依次就座、菜让长辈先开始吃等,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中华传统美德的熏陶。

4.节日活动中的学习是一种体验式学习,这种方式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规律。

体验式学习对孩子的全面发展和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各种节日活动为孩子的体验提供了丰富的舞台。在和家人一起庆祝节日的过程中,孩子可以切身感受传统习俗,这种体验是非常有价值的。

家长应会

1.重视节日资源,过有仪式感的节日。

仪式感表达的是我们对生活的珍惜和热爱,从小带着孩子一起过有仪式感的生活,可以让孩子对生活充满着期待,同时也可以借此培养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美感。中国的每一个传统节日中都充满着浓浓的仪式感,家长们要充分利用好节日,让孩子参与其中,如一起包粽子、做汤圆,一起向长辈拜年、贴对联、放鞭炮,等等,通过一个个丰富的节日活动,和孩子一起创造美好生活。

2.告诉孩子即将到来的节日,带孩子一起了解节日的由来等。

家长可以在节日到来之际,和孩子谈谈关于节日的话题,比如,节日在农历的时间、节日的故事、节日的寓意、节日到来时会听到或者看到什么等,让孩子对这个节日有一定的了解和期待;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如何过节,想做什么、喜欢做什么、可以做些什么。大班的孩子还可以将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做成一份过节的计划

3.让孩子参与节日活动,在行动中感受节日的寓意等。

(1)参与节日活动准备。不同节日可参与的内容是不同的,我们倡导按照孩子的能力来进行。如迎新春,可以与孩子一起扫尘,年纪小的孩子可以擦擦桌子、扫扫地、整理自己房间的玩具等。也可以一起去逛一逛年货市场,买一些招待客人的食品和小礼物,可以启发孩子想想:要给哪些亲人和朋友准备礼物?他们各自会喜欢什么?还可以一起去采购春联或者红色福贴、灯笼等,一起布置充满节日气氛的家。 

(2)带孩子收看电视节目,如春晚、元宵节晚会等,或者带孩子去社区、商场等地看看,家长可以启发孩子发现过节时与平时有什么区别,引导孩子感受节日的氛围,感受人们欢庆节日的美好心情。

(3)节日过后,可以和孩子互相交流各自对节日的感受。同时也可以问问孩子:如果明年的这个节日到来,你想做些什么?切记,对孩子的想法要给予积极的支持和引导

(4)同时,家长要观察和分析孩子的表现,及时鼓励孩子的积极行为,不合适的地方要与孩子交流想法,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引导孩子思考。家长要避免一些错误的想法,比如,“孩子不懂,没有必要”“现代社会,不需要那些传统了”“孩子参与反而会‘捣乱’,添麻烦”“孩子大了自然会懂,现在不急”。

编辑:刘煜

一审:吴淑丹

二审:陈莹


桐庐妇联
桐庐县妇女联合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