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铜成铂!复旦大学第一单位,最新Nature Materials!天大「国家优青」/北工大博士共一!

学术   2025-02-05 08:30   河南  

【做计算 找华算】理论计算助攻顶刊,50000+成功案例,全职海归技术团队、正版商业软件版权!

成果简介
铂等贵金属因其优异的催化活性而成为析氢反应的催化剂。然而,贵金属的稀缺性和高成本促使研究人员探索更便宜的替代品,如铜(Cu)。在以往的研究中,由于Cu与中间体结合较弱,而表现出较差的催化性能。
复旦大学孙大林教授、方方教授,北京工业大学卢岳研究员,北京大学周继寒研究员等人研究发现,纯Cu的催化活性可通过电还原驱动的局部结构修饰得到促进,在酸性电解质中,当工作电流密度大于100 mA cm-2时,其HER催化性能优于商用Pt/C催化剂。
在Cu催化剂的活化包括两个步骤:首先,通过脉冲激光烧蚀法制备了多晶Cu2O纳米颗粒,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Cu2O颗粒内部有晶界。然后,将Cu2O颗粒电还原为纯Cu,诱导形成扭曲的纳米孪晶和边缘位错。
根据DFT计算,这些局部结构引起高晶格应变并降低Cu配位数,增强Cu与中间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导致催化剂具有优异的催化活性和耐久性。研究表明,低成本的纯Cu可以成为大规模工业应用的有前途的HER催化剂。
相关工作以《Electroreduction-driven distorted nanotwins activate pure Cu for efficient hydrogen evolution》为题在《Nature Materials》上发表论文。
第一作者:李喆(现为天津大学副教授)、王越帅(北京工业大学博士研究生)、刘辉(天津大学教授、2021年获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
图文介绍
图1 DNTs-Cu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
DNTs-Cu催化剂的合成包括两步过程,即脉冲激光烧蚀(PLA)+电还原,如图1a所示。首先,在液相中,铜靶烧蚀以产生铜等离子体,然后立即氧化形成氧化铜纳米颗粒。图1b的HRTEM图像进一步证实了形成的氧化铜纳米颗粒是多晶Cu2O(PC-Cu2O),包含许多不同取向的纳米晶粒。其次,PC-Cu2O纳米颗粒在中性电解质中以-1.2 V的电位电还原为纯Cu,即DNTs-Cu(-1.2 V)。图1c、d所示的HAADF-STEM图像显示,DNTs-Cu(-1.2 V)中存在大量纳米孪晶。此外,观察到大量的原子阶面,表明表面有更多的低配位铜原子。
本文利用原位XAS进一步研究了Cu在DNTs-Cu中的局部结构,图1e中XANES光谱清楚地表明,根据Cu2O的吸收边从8981.7 eV到8980.1 eV的变化以及吸收边后振荡的变化,PC-Cu2O在不同还原电压下被还原为金属Cu。经傅里叶变换后,图1f中的径向分布函数表明,DNTs-Cu中的Cu-Cu键长明显大于参考铜箔的2.158 Å,并随着还原电位的降低而逐渐增加:在DNTs-Cu(-0.8 V)中为2.185 Å,在DNTs-Cu(-1.0 V)中为2.211 Å,在DNTs-Cu(-1.2 V)和DNTs-Cu(-1.4 V)中为2.255 Å。
同时,图1g中Cu的平均配位数(CNs)也从DNTs-Cu(-0.8 V)中的10.9逐渐减小到DNTs-Cu(-1.0 V)中的10.1和DNTs-Cu(-1.2 V)、DNTs-Cu(-1.4 V)中的9.5。Cu-Cu键长的增加和CN的减少证明了采用所设计的两步制备工艺可以有效地调节Cu的局部结构。
图2 DNTs-Cu中晶格应变的来源分析
以DNTs-Cu(-1.2 V)催化剂为代表样品,利用HRTEM进一步分析了其局部结构。如图2a所示,Cu纳米颗粒由四重或五重孪晶相互连接,这表明面心立方金属中存在拉伸应变。图2b中跨越孪晶1和孪晶2边界的快速傅里叶变换图证实了纳米孪晶中明显的拉伸应变。
例如,沿[112]方向的原子距离在线1测得为0.229 nm,与沿[112]方向的原子距离在线2测得为0.242 nm不同。与完美Cu的标准原子距离(<112>方向0.222 nm)相比,孪晶1在[112]和[112]两个不同方向上原子距离的增加表明拉伸应变值分别为3.1和9.0%(图2c)。然而,原子层较少的孪晶3(图2a)表现出完全不同的晶格应变状态,面之间的交角分别从73.7°变化到77.1°(图2d、e),两者都大于70.5°的完美Cu结构。值得注意的是,五重孪晶越靠近核心部,面与面之间的偏差角越大,说明孪晶3的拉伸应变较大,但应变分布不均匀。
此外,图2h的几何相分析结果表明,轴向应变(ɛxx,ɛyy)和剪切应变(ɛxy)在不同孪晶区域的分布不同,最大值可达~10%。此外,在从Cu2O到Cu的电还原过程中,在孪晶界和晶粒内部观察到低CN的边缘位错(图2f、g)。
图3 DNTs-Cu粒子的三维原子结构和三维应变张量测量
本研究采用原子分辨电子断层扫描技术获得了DNTs-Cu(-1.2 V)的三维原子结构。从实验三维坐标出发,定量分析了亚纳米分辨率的CN、键长和全三维应变张量。如图3a、b所示,纳米颗粒具有复杂的结构,包括纳米孪晶和位错。平面的交角从畴1的74.2°变化到畴2的69.2°,晶格应变存在较大差异,这与之前图2的二维结构分析一致。表面原子的CNs表明,存在大量具有低CN的原子,有些原子的CNs甚至可以被减少为4或5(图3c),这可能是由于电还原过程中Cu原子重排形成了原子阶面。
所有纳米孪晶的径向分布函数图(图3d)显示,Cu-Cu键的总长度变长,特别是在畴3,表明晶格扩展强烈,这与图1f和图2中EXAFS和HRTEM分析的结果一致。此外,对图3f-j中原子片的三维位移场和全应变张量分析表明,在z方向上的强剪切应变(ɛz,ɛxz,ɛyz)引入了大量的拉伸应变,最大拉伸应变可达~10%,如图3f-j和图2c所示。
同时进行了DFT计算,阐明了CN和拉伸应变对催化活性的影响。当Cu(111)/(110)的CN减小到5,而拉伸应变为6%时,Cu(111)/(110)表面的ΔGH*值接近于零,表明具有优异的HER催化性能。由于可以在三维实验原子模型的基础上计算每个原子的应变张量和CN,从而可以检索和详细研究表面Cu原子的结构信息。如图3e、k所示,许多表面Cu原子表现出拉伸应变和低CN,一些表面原子表现出极高的拉伸应变(≥6%)和极低的CN(≤5),这些表面原子在DFT计算中被确定为活性位点。
图4 不同催化剂在0.5 M H2SO4中的HER活性和耐久性
如图4a、b所示,DNTs-Cu催化剂的HER活性明显优于单晶铜(MC-Cu)和Cu膜,且随着电还原电位从-0.8 V到-1.2 V的变化,HER活性逐渐增强;当电还原电位从-1.2 V进一步降低到-1.4 V时,DNTs-Cu的活性也非常相似。例如,在10 mA cm-2时,DNTs-Cu(-1.2 V)过电位为61 mV,表现出几乎与Pt/C相当的HER性能。
然而,如图4c所示,当电流密度(j)增加到大于100 mA cm-2时,DNTs-Cu(-1.2 V)催化剂的HER性能大大超过Pt/C。例如,在500 mA cm-2时,DNTs-Cu(-1.2 V)的过电位为301 mV,大大低于Pt/C的425 mV。DNTs-Cu(-1.2 V)表面原子具有不同的CN和拉伸应变,从而具有不同的HER活性。因此,在过电位较低时,只有一小部分高活性的Cu位点参与HER过程并贡献催化电流,导致HER性能略弱于Pt/C。随着过电位的增加,更多的Cu原子被激活以产生催化电流,从而导致比Pt/C更优越的催化性能。
为了探究催化剂的本征活性,计算了交换电流密度(j0)值。当电还原电位从-0.8 V变化到-1.2 V时,DNTs-Cu催化剂的j0值也有所提高(图4d),DNTs-Cu催化剂的j0值最高,为1.1×10-3 A cm-2,是Pt/C催化剂的两倍。此外,DNTs-Cu(-1.2 V)催化剂的HER活性也与其他Cu基催化剂进行了比较(图4e),表明DNTs-Cu(-1.2 V)的催化活性优于目前报道的其他Cu基催化剂。甚至比一些贵金属-铜合金还要好。
此外,还研究了DNTs-Cu(-1.2 V)的催化耐久性(图4f、g)。经过5000次CV循环加速耐久性试验,DNTs-Cu(-1.2 V)的极化曲线没有明显变化;然而,商用Pt/C催化剂明显恶化,这使得Pt/C在加速耐久性测试后的HER性能远远不如DNTs-Cu(-1.2 V)催化剂。此外,如图4h所示,在500 mA cm-2的高电流密度下连续进行125 h的i-t测试后,DNTs-Cu(-1.2 V)的电流密度仅下降了~2%。
文献信息
Electroreduction-driven distorted nanotwins activate pure Cu for efficient hydrogen evolution,Nature Materials,2025.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3-024-02098-2
作者介绍
孙大林,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教授,一直从事储氢/储电材料及其先进表征技术(中子衍射/同步辐射)的研究工作。2009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1年入选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计划。
方方,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教授,围绕着新能源材料的基础与应用,重点开展了与轻质金属氢化物相关的材料制备、性能调控、机制揭示和装置示范等研究工作,在新型氢化物锂离子电池、电解水制氢和高容量储氢材料等领域取得了一些重要结果,受到国内外同行的认可和正面评价。201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20年获得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青年)项目支持,2022年主持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一项,2023年入选长江特聘教授。
卢岳,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北京市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兼任怀柔实验室双聘研究员、北京智慧能源研究院氢能所双聘专家。现主要从事原位电子显微学、光-电催化和钙钛矿光伏器件机制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其它省部级和企事业单位项目,以第一或通讯(含共同)作者在Nature、Science、Nature Materials、Joule、Nature Communications等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周继寒,北京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目前主要研究兴趣是发展高精尖的化学测量学技术,特别是原子分辨多维成像技术,用于精准获取物质在三维原子分辨尺度下组成、分布、结构与性质及其时空变化规律,从而解决物理、化学以及材料科学领域的传统难题。
【做计算 找华算】
🏅 我们提供专业的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生物模拟、量子化学、机器学习、有限元仿真等代算服务。
🎯我们的理论计算服务,累计助力5️⃣0️⃣0️⃣0️⃣0️⃣➕篇科研成果,计算数据已发表在Nature & Science正刊及大子刊、JACS、Angew、PNAS、AM系列等国际顶刊。👏👏👏
👉 点击阅读原文加我,探索更多优惠💖

微算云平台
做计算 找华算!电话:13129551561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