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院士增选年。
日前,被誉为“院士风向标”之一的何梁何利基金奖开启2025年申报工作。
据统计,何梁何利基金奖颁发至今,近300名科学家在获奖后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此外,全国创新争先奖是国家科技奖励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补充,被视为仅次于国家最高科技奖的一项科技人才大奖。据统计,全国创新争先奖有130余人在获奖后当选院士。
增选预测:三个“最高奖”,谁已具备?
纵观近年来历次院士增选,国家科学技术奖、何梁何利基金奖和全国创新争先奖是大批当选院士的“标配”。新一届院士增选在即,如果将获得这三大奖项作为增选的前提,那么哪些科学家已获殊荣?透视2015年至今尚未当选院士的两院院士有效候选人获近10届国家科学技术奖,以及历届何梁何利基金奖、全国创新争先奖情况,有惊喜发现。
剔除已当选两院院士者;
剔除2019、2021、2023年连续3次被提名的两院院士有效候选人,下一次增选年停止1次被提名资格;
剔除年龄超过65周岁(按2025年增选年计算)的两院院士有效候选人。
亮点一:20余名学者,3项“大满贯”
三项奖励获奖名单中,二十余名学者已在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同时,斩获何梁何利基金奖和全国创新争先奖,实现“院士标配”成果“大满贯”。
(注:国家科学技术奖数据来源于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公布的名单,仅统计通用项目的第一完成人。数据手工收集整理,如有疏漏,欢迎留言补充。)
亮点二:200余人,获重磅奖励
▶ 国家科学技术奖
国家科学技术奖是我国规格最高的科技奖励。手握“国奖”的候选人在院士增选中颇具竞争力。近十届(2012-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中,两院院士储备候选人获奖情况如下:
▶ 何梁何利基金奖
何梁何利基金奖是备受学术界瞩目的一大社会力量重磅奖项。获奖学者的学术水平也有望冲刺院士选拔。
两院院士储备候选人获何梁何利基金奖情况如下:
▶ 全国创新争先奖
2017年设立的全国创新争先奖是仅次于国家最高科技奖的科技人才大奖,获奖者在院士选拔中常有一战之力。2023年度当选的李东和刘清宇院士在当选前先后获得了全国创新争先奖。
两院院士储备候选人获全国创新争先奖情况如下:
不拘一格,0“国奖”也能冲院士!
天才往往是打破常规的。获得以上3个大奖是院士评选的重要参考,但近年来,常有一些突出贡献的杰出人物,跳出常规,荣耀当选。他们的获选,是国家对突出贡献个人成就的极大肯定,同时亦是院士选拔制度不拘一格立新标的诠释:“奖项并非唯一标准”。
如2023年当选院士中,有未获得过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的长征五号系列运载火箭总设计师李东,有较少公开发表论文的网络与信息安全专家吴世忠,有只有中专学历但成功研发出多款全球首创性疫苗和试剂的夏宁邵,有长期扎根西部的尼玛扎西、高雄厚……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明确指出,“要坚持‘破四唯’和‘立新标’相结合,加快健全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的分类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
2023年,在院士评选工作中,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院士制度改革的决策部署,不拘一格为国选才。注重在国家重大工程、科研一线选拔院士,以重大贡献、学术水平、道德操守为准绳,重视候选人对国家发展和安全的贡献,坚决破除“四唯”,注重通过标志性成果评价候选人;特别关注科研和工程技术一线专家,国家急需的关键领域和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专家,承担国家重大工程、重大科研任务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并作出突出贡献的专家;持续关注长期工作在西部边远地区的候选人和一线的杰出专家,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坚持德才兼备,坚持严而又严的学术标准,选出让党中央放心、人民满意、科技界认同的栋梁之材。
2025年院士增选工作即将开启,期待已获“标配”大奖的科学家们再攀高峰,也期待新一轮增选继续不拘一格“拔”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