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这位02年马院硕士生在《宁夏党校学报》发文:论个人自主活动与生存条件关系的三重维度——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分析

学术   2024-07-31 23:41   江苏  




论个人自主活动与生存条件关系的三重维度——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分析


温良潇、张艳涛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对费尔巴哈关于人的存在与本质关系问题的批判和对黑格尔“条件理论”的超越,揭示了个人自主活动与生存条件的辩证关系。从本然维度看,个人自主活动与生存条件是一致的,现实的个人通过自主活动不断外化生存条件,生存条件反过来内化为自主活动。从实然维度看,在资本逻辑主导的现实境遇中,由于个人自主活动的异化,生存条件成为支配人的偶然性,人的存在与本质发生分离。从应然维度看,只有在真正共同体的场域内,才能消除个人自主活动的异化形式,使生存条件从受偶然性支配转化为受社会全体成员支配,人的存在与本质在实践中实现辩证统一,为现实的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开辟道路。

关键词:个人自主活动;生存条件;《德意志意识形态》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费尔巴哈”章集中阐述了个人自主活动和生存条件的辩证逻辑。这一阐述的缘起是批判费尔巴哈离开实践看待人的存在与本质关系的观点,在此过程中又扬弃了黑格尔关于“条件—实质—活动”概念及其关系的理论(以下简称黑格尔“条件理论”),在个人自主活动与生存条件之间的关系问题上实现对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和黑格尔“条件理论”唯心主义神秘性的超越。立足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可以从三个维度考察个人自主活动与生存条件的辩证关系。探析个人自主活动与生存条件关系的三重维度,有助于厘清人的存在与本质复归统一的逻辑理路。


一、本然维度:个人自主活动与生存条件的交互作用

本然维度指代事物的原初意义和本来面目。分析个人自主活动与生存条件在本然维度上的关系,就是暂时撇开二者在具体社会历史中的特定关系,抽象出一般关系。个人自主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生存条件是人的存在条件,个人自主活动与生存条件之间的一般关系是人的本质与其存在之间的互动关系。


(一)个人自主活动与生存条件概念辨析


在马克思的语境中,个人自主活动具有积极肯定意涵,是内嵌于人体之中的本质力量,又是本质力量外化的过程,并同人赖以生存发展的各种条件发生关系。学术界主要从马克思历史观、价值观、自由观等视角开展对个人自主活动的研究。本文基于人的存在与本质关系视角,认为个人自主活动是指个人通过发挥自身本质力量实现与生存条件交互作用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之所以强调个人,是因为现实的个人是唯物史观的出发点,自主活动唯有见之于个人才是生动具体的存在。自主活动首先是主客体相统一的感性的实践活动,但又区别于一般的实践活动。从价值层面看,自主活动体现人的价值追求,是人的活动的本真状态;从事实层面看,自主活动是自觉自为的、不受异己力量束缚的人的活动。凡是人的活动,都要受到客观规律和一定社会规范的制约,自主活动也不例外。“受物质条件(包括社会关系)的限制和制约并不构成人的自主活动的否定;否定自主活动的力量仅仅是人的异化状态带来的历史结果。”[1]人的活动能否被称为自主活动,取决于该活动是否出于人的自由理性,是不是一种创造性、自控性活动,从而以实现个性发展为根本目的,充分彰显人的生命力。


人的生存条件须从主客观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从客观方面说,指人生存于其中,作为客观的、经验性存在的人化自然与人类社会。“这些生存条件当然只是各个时代的生产力和交往形式”[2]574,涵括了作为自然条件的生产力和作为社会条件的交往形式两个层面。二是从主观方面说,生存条件是人们为生存发展而持续进行实践活动的结果,即作为历史性存在的人化自然与人类社会。因此,生存条件是指经由人的本质力量不断改造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总和,是经验性存在与历史性存在的统一。费尔巴哈仅以经验直观的方式看待生存条件,在社会历史观上陷入唯心主义。在他看来,“某物或某人的存在同时也就是某物或某人的本质;一个动物或一个人的一定生存条件、生活方式和活动,就是使这个动物或这个人的‘本质’感到满意的东西”[2]549。费尔巴哈说:“只有在人的生活中,而且只有在不幸的,反常的情况之下,存在才会与实体分离”[3]。他虽然看到无产者的辛勤劳动(本质)与贫困生活(存在)之间的反差,却把这一现象归结为“不幸的偶然事件”或“不能改变的反常现象”。这是因为他把生存条件视作一种纯粹消极的客观性,没有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未能认识生存条件的主客体统一性,因而不知人的存在条件是经由人的本质力量不断改造的结果。《形态》批判了费尔巴哈非实践性的观点,认为无产者可以通过实践的方式消灭资本主义的生存条件,以自主活动开创新的生存条件,实现个性自由发展,达到人的存在与本质的辩证统一。


(二)个人自主活动与生存条件的一般交互作用


黑格尔揭示了“条件—实质—活动”之间的辩证运动:“活动是一种将条件转变成实质、将实质转变成条件,亦即转变到实存一边去的运动。”[4]313该论断已经蕴含活动与条件之间的辩证关系。基于此,《形态》论述了个人自主活动与生存条件的一般交互关系。一方面,生存条件是个人自主活动的条件和前提。由于外部自然界优先地位的存在,人的各种活动依赖于同外界的物质交换,生存条件构成了自主活动的界限和范围,并且要求自主活动符合一定的社会规范和价值准则。另一方面,现实的个人通过自主活动使生存条件内化为自身的能力、个性和本质,并通过实践外化出更高级的生存条件。没有个人自主活动,生存条件就失去了主体向度,因而丧失价值意义。因此,个人自主活动和生存条件相互之间共生同构、互为表里且内在协调一致。


历史地看,个人自主活动与生存条件交互作用的过程,必然会呈现不协调的状态,即生存条件从自主活动的条件变成桎梏。这种不协调状态是由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矛盾运动决定的。“这些条件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构成各种交往形式的相互联系的序列,各种交往形式的联系就在于:已成为桎梏的旧交往形式被适应于比较发达的生产力,因而也适应于进步的个人自主活动方式的新交往形式所代替;新的交往形式又会成为桎梏,然后又为另一种交往形式所代替”[2]575-576。此处的个人自主活动方式可以理解为个人自主活动的载体和具体表现形式。由于个人自主活动是人的内生力量,不宜用进步来衡量;一定的个人自主活动方式与一定的交往形式相适应,因而有新旧之分,所以有“进步的个人自主活动方式”这一表述。当交往形式适应生产力时,个人自主活动方式顺应生产力发展要求,与之相应的个人自主活动能充分展现。反之,当交往形式成为生产力的桎梏时,个人自主活动方式陈旧落后,个人自主活动受束缚乃至异化。个人自主活动与生存条件关系的本然意义,要求二者不断达到更高层次的动态平衡,这种动态平衡正是通过历史主体参与其中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实现。



二、实然维度:个人自主活动的异化与生存条件的偶然性

实然维度指向事物在现实中呈现的状态。《形态》不仅探讨了个人自主活动与生存条件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而且揭示了二者在资本逻辑现实境遇中的关系。在资本主义阶段,个人自主活动的异化与生存条件对于人成为偶然性,意味着人的存在与人的本质相分离。


(一)个人自主活动的异化及其表现


个人自主活动的完全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的特有现象。在资本主义社会,个人自主活动的异化一方面直接表现为异化劳动,另一方面又是异化劳动否定个人自主活动的直接结果。“劳动现在是自主活动的唯一可能的形式,然而正如我们看到的,也是自主活动的否定形式”[2]580。首先,异化劳动之于个人自主活动是“唯一可能的形式”,因为只有通过异化劳动才能获取满足基本生理需求以及更高层次需求的资源,异化劳动成为个人自主活动的前提。其次,异化劳动又是个人自主活动的“否定形式”。一是由于异化劳动颠倒了物质生活与自主活动的关系,“现实的自主活动变成了物的生产的手段,人的自主活动和主体地位恰恰是被否定的”[5]。二是由于异化劳动与自主活动在时间上相互排斥。资本主义使异化劳动同自主活动相对立,自主活动成为在闲暇时间才能进行的活动,因而一定程度上成为资本家和有闲阶级的专利。广大劳动群众的异化劳动时间远大于自主活动时间,自主活动对他们而言则付之阙如。从这个意义上说,个人自主活动具有阶级性。


由于上述个人自主活动异化与异化劳动的关系,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对异化劳动四重规定的说明,亦可看作对个人自主活动异化表现的初步探赜。《形态》进一步分析了个人自主活动异化的表现。首先,资本逻辑使物质生活与自主活动的关系发生置换,物质生活凌驾于自主活动之上,成为自主活动的否定力量。相应地,个性与劳动的矛盾随之发展。其次,由于资本主义社会个人自主活动的阶级性,人的个性“是由非常明确的阶级关系决定和规定的”[2]571,个性的塑造和才能的发挥都要受到资本逻辑的制约和宰制。再次,对无产阶级而言,由于“完全失去了整个自主活动”[2]581,无法实现“对生产力总和的占有”[2]581和“才能总和的发挥”[2]581,始终处于被奴役、被分化的状态中。最后,作为个人自主活动异化的直接结果,劳动产品表现为不受人们控制的“庞大的商品堆积”,社会关系全面物化,从而生存条件成为支配人的偶然性,成为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场。


(二)生存条件的偶然性及其表现


黑格尔认为:“偶然性一般讲来,是指一个事物存在的根据不在自己本身而在他物而言。”[4]302所谓生存条件的偶然性,是指生存条件对人来说仅是具有单纯的可能性的现实事物,不是人去占有和支配生存条件,而是生存条件占有和支配人。在《形态》中,生存条件的偶然性之表现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第一,从整个社会范围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无法驾驭由它促成的生产力,整个社会的生产无政府状态同个别生产组织内部的计划性生产之间存在矛盾,社会成员由于分散或敌对而无法占有全部社会财富,生存条件对于全体社会成员是一种外在形式而不受其支配。同私有制和商品经济相适应,分工、阶级和货币等对人的生存来说都成了偶然的东西。分工支配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分配,包含不同社会集团、不同个人的分裂,包含地产、资本和劳动的分裂,因而是生存条件的分裂。个人屈从于分工,从而隶属于一定阶级的现象,制约人们突破已有的环境。货币的拜物教性质驱使人们在交往中听从货币差遣,筑起分割生存条件的壁垒。同时,马克思特别补充了“单个无产者是无法加以控制的,而且也没有任何社会组织能够使他们加以控制”[6]这句话,强调无产者如果不以联合的方式上升为社会组织,就无法占有和控制生存条件。


第二,就个人而言,生存条件的偶然性表现为“个人生活条件的偶然性”[2]571。由于资本逻辑在场,个人处于物化生存的状态,表征为原子式的私利个人,他们对生活条件的获取具有偶然性。一方面,这种偶然性使单个无产者具有阶级跨越的可能性,但概率微乎其微,因为“他在本阶级的范围内没有机会获得使他转为另一个阶级的各种条件”[2]572。换言之,工人单靠工资无法进行资本积累以实现阶级跃升。另一方面,偶然性使同一阶级内部不同个人生活条件具有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一是不同部门和部门内部分工的结果。二是阶级成员内部竞争的结果。在私有制条件下,这种偶然性使人处于同他人竞争的状态,为获得一定偶然的生存条件而互为手段,以争取有限的自主活动。


个人自主活动本应创造生存条件为自己服务,却创造了同个人相对立的生存条件,这是人的本质与其存在分离。生存条件本应是自主活动的条件,却成了支配人、束缚自主活动的条件,这是人的存在与其本质分离。


(三)《形态》对黑格尔“条件理论”的扬弃


在黑格尔“条件理论”中,条件是被动的,实质是绝对主观性的东西,条件会被实质利用作为自己的材料和内容,因此,实质设定条件。《形态》用物代替了实质,并且以条件设定物,物的主观性不能消除条件的客观性[7]。在资本逻辑下,这种人的活动的环节变成了“偶然条件—物—异化劳动”,此时的物作为人的异己力量遮蔽人的自由个性,偶然的生存条件和异化劳动是以物为中介的统一,人“更加屈从于物的力量”[2]572,体现的仍是唯心主义的物神性。应然状态下,祛除劳动的异化形式和条件的偶然性,使物从属于人并内化为人的本质力量,条件与活动的辩证结构应该是“生存条件—人的自由个性—个人自主活动”。这样一来,马克思剥离了附着于黑格尔“条件理论”的唯心主义神秘外壳,实现了唯物主义的改造。


三、应然维度:个人自主活动与生存条件的辩证统一

应然维度指涉在更高形态实现事物本来面貌的复归。个人自主活动的异化与生存条件的偶然性直接造就了无数个存在与本质分离的偶然的个人,他们受到与之对立的生存条件的规训,在异化劳动中失去自主活动,其个性也是偶然的。偶然的个人向自由个性的个人转化的前提是使个人自主活动与生存条件辩证统一,而这只有在真正的共同体中才能达成。


(一)过渡的共同体与真正的共同体概念辨析


何谓真正的共同体?有学者根据《形态》中的论述,认为真正的共同体指的是“在控制了自己的生存条件和社会全体成员的生存条件的革命无产者的共同体”[2]573。但是,此处所谓革命无产者的共同体,并没有实现阶级消亡,这就同马克思后来的著述相悖。革命无产者的共同体更像是马克思晚年描述的“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8]。这个革命专政时期还保留国家形式,因此仍然是非真正的共同体,但它又区别于剥削阶级的虚假的共同体,据此,可以将其理解为从虚假的共同体走向真正的共同体中的过渡的共同体。过渡的共同体在形式上是虚假的,它仍然以国家形式把无产阶级根本利益上升为普遍利益;在内容上是真实的,因为无产阶级根本利益同普遍利益是一致的。过渡的共同体在一切条件成熟之时将正式抛弃虚假的外在形式,真正的共同体随之诞生。真正的共同体是指在阶级消亡、生产资料完全归社会所有的前提下,具有真正自由个性的个人以自由联合的方式形成的共同体,即自由人联合体。真正的共同体是实现个人自主活动与生存条件、人的本质与存在复归统一的现实场域,是主客体的统一。从主观方面看,个人自主活动作为革命的实践活动,是缔造真正共同体的现实动力。从客观方面看,真正的共同体与人的生存条件在社会领域是直接同一的,且深刻影响生存条件的自然领域,旨在破除一切阻碍生产力前进的桎梏。


(二)人的本质力量从异化劳动复归为个人自主活动


过渡的共同体的任务之一,就是改造异化劳动存在的社会条件,使劳动转化为自主活动,为更高阶段的自主活动开创广阔舞台。随着劳动的外在强制性、盲目性、片面性等异化属性消失,劳动重新被赋予其原本的含义即“自由见之于活动”[9],劳动与自主活动回归同一,自主活动与物质生活回归一致,从而使实现自由个性从可能性的黑夜过渡到现实性的白昼成为可能。个人自主活动建构人的自由个性,这一建构在社会中实现。“自由和个性并不是人类的先天属性,它们并非不顾‘社会’及其‘诸种限制’而自然发展起来。与此相反,人性——包括人的自由和个性——都是历史的产物,人性只有在社会中并通过社会才能得以发展。”[10]在真正的共同体中,国家与阶级不复存在,人的个性从阶级性的遮蔽中解放出来,反映个性的需求成为真实的需求,它同社会发展的需求高度一致,为这一需求进行的个人自主活动直接转化为整个社会的自主活动。劳动的自由本性复归,意味着劳动成为人的第一需要,是吸引人的劳动,是自我实现的劳动,是纯粹的自主活动。


(三)人的生存条件从偶然性过渡到必然性


过渡的共同体的另一任务就是消除生存条件支配个人的偶然性,逐步使偶然性向必然性过渡,即生存条件为全体社会成员占有、控制并有计划地合理使用。在真正的共同体中,使生存条件成为偶然性的诸要素不复存在,被分割的生存条件在社会所有制的旗帜下重新整合为总体性的条件,为全部社会成员以联合的方式共同占有和使用。此时的联合不再是消极的、被动的、异己的联合,而是积极的、主动的、必然的联合,并且“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2]571。生存条件不再是个人相互厮杀的战场,而是真正的联合的条件。联合将形成各种真正普遍性的社会管理组织,以个人自由个性发展和社会全面发展为宗旨促进共同体持续负熵,为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创造更高阶的生存条件。


(四)人的存在与人的本质复归统一


在个人自主活动的异化形式与生存条件的偶然性消解之后,过渡的共同体的历史使命基本完成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真正的共同体,它以实现人的自由个性和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这一目标是人在个人自主活动的升华和对生存条件的祛魅中实现的。个人自主活动经过共同体充分占有和使用生存条件,使它为己所用并且合乎时宜地促使其领域向纵深推进,不断开拓新的生存条件;生存条件经过共同体为个人自主活动提供生存发展资源和社会规范,使自由和全面概念具象化且不断发展,同时为个人自主活动方式逐步向高级阶段演进提供条件,人的存在与人的本质在更高阶段上实现辩证统一。个人自主活动与生存条件复归统一,偶然的个人就转化为具有自由个性、全面发展的个人,与自由人联合体利益关切相一致的个人。至此,“生存条件—人的自由个性—个人自主活动”的辩证结构业已形成,这就是真正的共同体表达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价值指归的逻辑。


四、结语


本文探讨了《形态》中个人自主活动与生存条件关系的三重维度。这三重维度立足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剖析了从“条件—实质—活动”的一般抽象规定,到“偶然条件—物—异化劳动”的资本逻辑实然状态的特殊规定,再到“生存条件—人的自由个性—个人自主活动”的人的解放逻辑规定,有助于理顺人的存在与本质的辩证关系。人的解放的任务“是使人从资本主义市民社会的物化、物役与自私自利和唯利是图的利己主义中解放出来,真正实现人的类本质,进而确立人的全面发展基础上的自由个性”[11]。过渡的共同体的任务是消灭个人自主活动的异化和生存条件的偶然性,向真正的共同体过渡,从而实现人的存在条件和本质力量在更高阶段的辩证统一,为人的自我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和人类解放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略

本文作者:温良潇(2002— ),男,湖南岳阳人,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人学研究;张艳涛(1977— ),男,黑龙江庆安人,中共厦门大学委员会党校副校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人学、能力理论和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研究


文章来源:《宁夏党校学报》2024年第4期


特别说明:本次发文系接受投稿或公益采编,仅作资讯学习交流、促进成果宣介之用,版权归原单位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撤

终审:“中社学人”责编曹野

中社学人
• 全国性马列政治哲学、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的政产学研用综合服务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