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这位清华马院博士生在三核《中州学刊》发文:邓小平关于改革的重要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学术   2024-09-14 20:30   江苏  




邓小平关于改革的重要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刘志明、朱思远

摘要:邓小平深刻总结近代中国落伍教训,敏锐洞察时代主题转变,顺应世界改革发展潮流,在推进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内涵丰富、系统完整的社会主义改革思想。这些思想包括改革的目的、性质、内容、原则、方法、评价标准等一系列重要观点。邓小平关于改革的重要思想系统回答了中国为什么要改革、改革要改什么、怎么推进改革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并成功指导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研究邓小平关于改革的重要思想,有利于我们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关键词:邓小平;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





恩格斯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列宁开创了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先河,毛泽东则为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事业做出了先行探索和奠基性贡献。在前人的基础上,邓小平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系统的社会主义改革思想,并成功地付诸实践,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2024年是邓小平诞辰120周年,系统回顾和深刻总结邓小平关于改革的重要思想,对于我们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邓小平改革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所有这些体系都是以本国过去的整个发展为基础的,是以阶级关系的历史形式及其政治的、道德的、哲学的以及其他的后果为基础的。”任何一种科学的理论,都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都是为了解决时代的问题,都不可避免地被打上时代的烙印,因此,要全面掌握一种科学理论,首先要了解它产生的时代条件。邓小平的改革思想也是如此,它的形成和发展也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的大会上指出:“我们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是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是基于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是基于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是基于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文化大革命”后,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在徘徊中前进,与世界发达国家差距拉大。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能够突破苏联模式的传统框架,发展缓慢。同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借助新科技革命飞速发展,我国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差距进一步扩大,落后于时代,整个社会主义阵营在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对抗中处于劣势。在这样严峻的情况面前,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回答“中国向何处去”这一决定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必须回答“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向何处去”这一决定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走向的重大时代课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世界范围内形成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影响和鼓舞下,东欧和亚洲出现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力量不断壮大,超出了一国范围,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也掀起了反抗帝国主义殖民统治、争取民族解放的浪潮,这是社会主义的重大胜利。建立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各国,在发展初期取得了多方面的重大成就,社会主义一度欣欣向荣。但后来由于没有根据时代变化和结合本国国情创造性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体制和机制逐步僵化,导致这些国家发展速度缓慢甚至停滞。至20世纪70年代初,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面临严重困难。

反观资本主义阵营,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西方国家进入了稳定发展的“黄金时期”,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起到了巨大的调节和改良作用,缓解了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对生产力发展的制约,缓和了阶级矛盾和社会冲突,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同时,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了新科技革命,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抓住了新技术革命的机遇,大力发展生产力,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统治阶级也不断调整自己的体制和政策,如实施一定的税收政策和社会再分配政策、建立广泛的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等,以缓解社会矛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20多年,工人阶级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大大提高,资本主义社会表现出稳定和快速发展的势头。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了国家的主人。之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到改革开放之前这段历史,是党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并取得巨大成就的历史。在领导人民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后,我们党便带领全国人民投入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极大地发展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包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研发出“两弹一星”以及大量的自主科研成就与研发技术,进行了大规模农田和水利基本建设,极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古老的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充分显示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也存在曲折和失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由于照抄照搬苏联模式和苏联经验,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曾走过一段弯路。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我们党提出“以苏为鉴”,要摆脱苏联模式,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进行了艰辛探索。虽然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由于时代条件的局限和实践经验的不足,我们党最终没能从根本上完全突破苏联模式,没能成功找到一条适合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走了不少弯路,曾一度放缓甚至停滞,经济发展没有跟上世界的步伐,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拉大,发展落后于时代,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在这样的国际国内背景下,“中国向何处去”“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又该如何”这两个尖锐的问题摆在了中国共产党人面前。邓小平洞察世界发展大势,敏锐地发现了时代条件的变化,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在这样的时代条件下,邓小平深刻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中国共产党人为了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为了使社会主义走出发展困境,开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就必须毅然决然地走改革之路。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带领人民追赶时代前进潮流。总之,邓小平改革思想的产生,基于对近代中国落伍教训的深刻总结和中华民族赶上时代的迫切希望,是对新的时代主题的适应和对世界改革潮流的顺应。


二、邓小平改革思想的丰富内涵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开拓者,邓小平在领导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内涵丰富、系统完整的改革思想,包括改革的目的、性质、内容、原则、方法、评价标准等一系列重要观点,系统回答了中国为什么要改革、改革要改什么、怎么推进改革等一系列关于改革的基本问题,是对中国社会主义改革事业的深刻理论总结。


1.关于改革的目的


第一,改革的直接目的是赶上时代。近代以来,中国多次错失发展机遇,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长时间压迫,中国由古代时的领先国家沦落为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领导人民进行了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伟大的成绩,使我国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但由于底子太薄弱,再加上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一些曲折和失误,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仍然是世界上很贫穷的国家之一”。因此,改革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使中国赶上世界发展的时代潮流。正如邓小平指出的:“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第二,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革命、最活跃的要素。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类历史上的历次革命,归根到底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首先要发展生产力。”“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1979年11月26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公司编委会副主席吉布尼和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东亚研究所主任林达光等人的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应该表现在比资本主义有更好的条件发展社会生产力。改革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从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是改革的最终目的。正如邓小平指出的:“我们的改革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呢?总的目的是要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有利于在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


2.关于改革的性质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进行了科学分析。他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存在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但这种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得到解决。在毛泽东先行探索的基础上,邓小平找到了解决这种矛盾的正确途径,这就是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使之与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这就是改革的性质。邓小平指出:“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在一定的范围内也发生了某种程度的革命性变革。”从人类历史来看,革命是人类解放生产力的主要途径,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改革不仅能发展生产力,也能解放生产力。正是从这个意义上,邓小平深刻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是对改革性质的精准概括。


3.关于改革的内容


改革不仅仅是经济领域的改革,而且要以经济领域为重点,协同推进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的改革。邓小平深刻指出:“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应的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中国的改革首先从农村突破,随后拓展到城市,从农村的集体经济拓展到城市的国有经济,然后又从经济领域拓展到政治领域和其他领域。这既是改革必然要经过的历史进程,也是改革进一步深化的重要标志,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的基本原理。邓小平还就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进行了精辟阐释:“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他富有远见地指出,我们党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绝不能照抄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那一套民主,“而要搞社会主义民主。我们要根据社会主义国家自己的实践、自己的情况来决定改革的内容和步骤”。此外,“对外开放也是改革的内容之一”。改革需要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是紧密依存、相辅相成的。邓小平指出:“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要将改革和开放作为一个整体,将对外开放纳入改革发展的全局之中。


4.关于改革的原则


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为了保证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确保改革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邓小平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曾多次强调,改革是有原则的。第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79年3月,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提出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深刻指出:“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四项基本原则不仅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前提,也构成了邓小平关于如何推进改革的基本原则。“四个坚持是‘成套设备’”,集中表现在坚持党的领导,这是改革开放的根本政治保障。“四个坚持”与改革开放是相互依存的。“我们搞改革开放,要有两手:一手搞改革开放;一手搞四个坚持。”“在改革开放的同时,搞好四个坚持。”原则决定方向,邓小平在领导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始终牢牢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对改革的干扰。他指出:“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要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现代化,但在四个现代化前面有‘社会主义’四个字,叫‘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我们现在讲的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开放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原则下开展的。”第二,坚持两条根本原则。1985年9月,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四项基本原则侧重于思想和政治领域,而这两条根本原则是四项基本原则在经济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在当时为我国刚刚起步的经济体制改革确立了总的方向和原则。这两条基本原则后来成为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至今仍然是指导我们全面深化改革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方针。第三,坚持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改革的立足点。独立自主既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方面之一,又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所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还是我们党总结百年历史得出的“十个坚持”的宝贵经验之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独特道路,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无一不是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探索和取得的。改革也是如此,必须坚持“走自己的路”,“中国人的事中国人自己办”。邓小平深刻指出:“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搞建设,不靠自己不行,主要靠自己,这叫做自力更生。”“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


5.关于改革的方法


邓小平在参与和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具备了高超的政治智慧,提出了关于推进改革的若干重要方法。第一,“胆子要大,步子要稳”。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中国的改革也是一场伟大的实验,前人没有留下太多的经验可供参考,只能在实践中自己摸索,出错是难以避免的。邓小平鼓励大家克服一个“怕”字,“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他号召全党:“思想更解放一点,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同时,邓小平还指出,改革不是蛮干,不能太急,要学会总结经验。“步子要稳,走一步看一步,犯了错误,及时发现,及时改正。”总之,“我们的方针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走一步,看一步。我们的政策是坚定不移的,不会动摇的,一直要干下去,重要的是走一段就要总结经验”。“摸着石头过河”就是这一改革总方针的通俗而生动的表达。第二,“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科学运用唯物史观分析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指出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需要统筹兼顾、综合平衡、协同推进,因而提出了一系列“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包括“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法治建设,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稳定,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等”。这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推进。邓小平强调:“搞四个现代化一定要有两手,只有一手是不行的。”这深刻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邓小平领导和推进改革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第三,“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这是邓小平提出的在改革中正确应对国际变局的重要方法。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世界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东欧剧变、西方制裁,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极其不利。邓小平对当时的国际局势进行了冷静的观察和客观的分析。他指出:“不能看成一片漆黑,不能认为形势恶化到多么严重的地步,不能把我们说成是处在多么不利的地位。实际上情况并不尽然。世界上矛盾多得很,大得很,一些深刻的矛盾刚刚暴露出来。我们可利用的矛盾存在着,对我们有利的条件存在着,机遇存在着,问题是要善于把握。”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正确应对不利的国际局势的方针和策略,他说:“对于国际局势,概括起来就是三句话:第一句话,冷静观察;第二句话,稳住阵脚;第三句话,沉着应付。不要急,也急不得。要冷静、冷静、再冷静,埋头实干,做好一件事,我们自己的事。”这最终指导我们渡过了难关,抓住了机遇,赢得了发展的一个大好时期。


6.关于改革的评价标准


东欧剧变后,国内外一些人对社会主义失去信心,对改革开放产生怀疑,党内一些同志在改革的问题上迈不开步子,理论界也展开了改革是姓“社”还是姓“资”问题的争论。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讲话中提出了判断改革性质及成效的标准。他指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三个“有利于”的提出,不仅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了许多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重大认识问题,使大家解放了思想、统一了认识、团结了全党,而且在实践中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向新的阶段。



三、邓小平改革思想的实践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的大会上指出:“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改革思想成功指导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使我国大踏步赶上时代。


1.生产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经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197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生产总值的比重仅有1.75%,与印度的1.59%相当,远低于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等主要发达国家。200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总量赶超德国、法国,上升至世界第三位。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再次超越日本,一举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截止到201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79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82.7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9.5%,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9%左右的年均增速。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生产总值的比重由改革开放之初的1.8%上升到15.2%,多年来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


此外,我国还建立了全世界最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农产品产量也跃居世界前列,在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新兴产业、对外贸易等领域均取得了显著成就和重大成果。在邓小平改革思想的指引下,我国生产力实现了大幅度增长和跨越式发展,这标志着我国正在大踏步赶上时代。“在富起来、强起来的征程上迈出了决定性的步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发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号召。从那时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推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推动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2.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实现根本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


邓小平坚持通过改革推动制度创新,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以来,他领导全党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建立与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不断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经济制度层面,邓小平开创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新概念。他指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他首次将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结合在一起,极大地改变了我国的所有制结构,逐步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些重大的制度创新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制度基础。


在政治制度层面,邓小平坚持独立自主原则。他强调:“作为一个大国有自己的尊严,有自己遵循的准则。”“他们那一套人权、自由、民主,是维护恃强凌弱的强国、富国的利益,维护霸权主义者、强权主义者利益的。我们从来就不听那一套。”在邓小平改革思想的指引下,我们党坚持使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深深扎根于中国社会土壤,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现代化建设伟大目标的战略高度,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依法治国,不断健全人民当家做主的制度保障和法治保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在长期实践中得到持续巩固、发展和完善,为改革开放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制度保障。


3.成功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指引中国改革事业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1982年9月,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长期以来,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问题,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邓小平指出:“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源于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开辟的正确革命道路,而中国的建设和改革事业的成功则要归功于邓小平领导我们党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邓小平同志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道路问题是根本问题。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邓小平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贡献,也是邓小平改革思想的重大实践成就。我们正是通过改革才找到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道路。道路决定命运,邓小平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深刻指出:“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对于改革的伟大成效,邓小平曾进行过精辟的概括:“改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工作方式和精神状态的一系列深刻变化。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在一定的范围内也发生了某种程度的革命性变革。这是一件大事,表明我们已经开始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路子。”


4.大力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孕育了改革开放精神,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他强调:“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忽视了发展生产力,所以现在我们要特别注意建设物质文明。与此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到20世纪末需要抓紧做的4件工作之一,郑重地向全党提了出来。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明确了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和战略方针,提出了培养“四有”新人的根本任务。全国广泛开展了“五讲四美三热爱”、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提高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涌现出了一批时代楷模,有效促进了党风和社会风气的好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丰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发展,全民族理想信念和文化自信不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邓小平改革思想的伟大实践还孕育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勇于担当、开放包容、兼容并蓄的改革开放精神,“极大丰富了民族精神内涵,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为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四、邓小平改革思想的现实意义


早在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就高瞻远瞩地指出:“改革的意义,是为下一个十年和下世纪的前五十年奠定良好的持续发展的基础。没有改革就没有今后的持续发展。所以,改革不只是看三年五年,而是要看二十年,要看下世纪的前五十年。这件事必须坚决干下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推动新时代改革事业取得伟大成就。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新的战略部署,要求“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邓小平的改革思想是我们党领导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的理论结晶,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事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1.明确改革的目标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和长远性。高度重视制度建设,是邓小平改革思想的鲜明特色。邓小平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建立一套行之有效、成熟稳定的社会主义制度,避免再次发生“文化大革命”这样的重大失误,是邓小平推动改革的初心,也是我们党改革的目标。1992年,88岁高龄的邓小平仍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熟和定型饱含希冀:“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改革事业的航向。新时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坚强可靠的制度保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


2.保持持之以恒推进改革的战略定力


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挫折和失误,一些意志不坚定的人会因此左右摇摆。特别是东欧剧变之后,国际国内很多人对中国的改革产生了怀疑和动摇。邓小平以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告诫全党:“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正是在邓小平坚定不移的社会主义信念和持之以恒推进改革的战略定力的影响下,全党统一了思想,及时稳住了全国的局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根本政治前提。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在新时代,我们“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更加深刻地认识改革的历史必然性,更加自觉地把握改革的规律性,更加坚定地肩负起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责任。改革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必须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干下去。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一论述深刻阐述了我们党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的坚定信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保持持之以恒推进改革的战略定力,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3.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保证改革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在推进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邓小平高度重视改革的方向和性质问题。他指出:“坚持社会主义,是中国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如果十亿人的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对世界是个灾难,是把历史拉向后退,要倒退好多年。”他始终将改革视为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多次强调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决不是要改掉社会主义制度。邓小平指出:“我们实行改革开放,这是怎样搞社会主义的问题。作为制度来说,没有社会主义这个前提,改革开放就会走向资本主义,比如说两极分化。”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一切伟大成就的取得,都建立在我们党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基础之上。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坚持的若干原则,其中包括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守正创新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我们的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推进改革的出发点、落脚点,坚持改革为了人民,坚持改革依靠人民,坚持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我们“既以四项基本原则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又通过改革开放赋予四项基本原则新的时代内涵,排除各种干扰,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4.坚持系统观念,科学运用改革方法论,正确处理改革中的若干重大关系


邓小平指出:“为了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任务很多,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各种任务之间又有相互依存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他在领导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立足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统筹分析国内和国际形势,正确处理了改革中出现的各方面的矛盾和问题,形成了一系列科学的改革方法论。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到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两个大局”再到妥善处理美苏关系等,表现出了领导改革的卓越政治艺术。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贯彻坚持系统观念。坚持系统观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之一,也是新时代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和工作方法。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涵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等方方面面。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在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推进改革发展、调整利益关系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必须坚持科学的改革方法论,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各领域的改革,正确处理好改革中的若干重大关系,其中包括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等。掌握这些改革的方法论,对于我们进一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注释、参考文献省略



作者简介:刘志明,男,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纪委书记、副所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朱思远,男,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以‘两个结合’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研究”(23ZDA006)


文章来源:《中州学刊》2024年第9期


特别说明:本次发文系接受投稿或公益采编,仅作资讯学习交流、促进成果宣介之用,版权归原单位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撤


终审:“中社学人”责编曹野

中社学人
• 全国性马列政治哲学、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的政产学研用综合服务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