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神话:银蟾

文化   2024-09-17 09:01   四川  
又是一年中秋至,花明秋净月皎洁,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

露白蟾明又到秋,佳期幽会两悠悠,不消过多渲染,古往今来总有众多文人骚客“邀”“揽”于它,强加月亮一片诗意。在这片诗意中,嫦娥、白兔、蟾蜍、桂树都是月的化身,从神话中发荣滋长而出的意象,将花间月影丰满,属于中国人的传统浪漫中,就有了“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的雅集。

在三星堆,有许多文物都能找到神话里对应的章节,若只论月亮跟古蜀三星堆的“情缘”,这两件“银蟾”或可一说。


石蟾蜍


这是一只看起来很鲜活的石蟾蜍,长10.9cm,宽6.65cm,厚4.25cm,与今天蟾蜍的身型大小相当,全身疣粒层次分明、错落有致。器呈灰白色,石质较软。器身基本完好,右后足残缺一半,其余三足从根部残断。蟾蜍姿势呈爬行状,头前伸,口微张,露齿。雕刻写实,足可窥察古蜀三星堆人的生活情趣。

万不能小看了几千年前人的手艺,除了玩朴素的写实,他们还深谙写意。


陶蟾蜍


这件来自相当于商代时期的陶蟾蜍,采用夹砂褐陶,外饰黑陶衣,器长6.1cm,宽5.4cm,高3.9cm,重89.7g,个儿头小了一些,却遗貌取神,抓住表现对象的典型性特征而作强化、夸张,删繁就简,气韵独具,让人不得不叹服古蜀匠师灵动的匠心和手上功夫。


圣洁美丽的月亮,是什么时候跟看起来不怎么圣洁美丽的蟾蜍扯上关系呢?古代流传有多个版本的神话记录这段渊源。

最早记载的,当属西汉刘安编撰的《淮南子》。《淮南子》第六卷《览冥训》载,“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峨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这里没有提蟾蜍,但在卷七《精神训》里写道,“日中有乌,而月中有蟾蜍。


淮南子二十一卷 ()刘安撰(汉)高诱注 清光绪二年浙江书局刻本

卷六、卷七书影


东汉张衡在《灵宪》一书中补充了这个故事,“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嫦娥窃之以奔月,将往,枚筮之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旦大昌。’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大意是说,羿从西王母手里乞得不死药,嫦娥偷吃后想要奔向月亮。临行前找了一个名叫有黄的人占卜了一卦,有黄解卦说:“(此卦)为“归妹卦”(《易经》第五十四卦“雷泽归妹”),大吉。你一路向西,遇到天色阴沉晦暗,不要惊慌,天亮之后大吉!”嫦娥最后到达了月亮之上,变成了一只蟾蜍。


新编古今事文类聚  (宋)祝穆辑 (元)富大用辑 明书林明实堂刻本 引汉张衡《灵宪》文句


好端端一个人变成了一只蛤蟆,好惨!早在汉代,月亮跟蟾蜍的关系就是如此紧密。从这段神话中,我们还能解读出当时人对感情不忠之人的恶意,有教化寓于其中。还真是“都是月亮惹的祸”啊!


后来,关于月亮的神话就更多了,嫦娥也好,吴刚也罢,月中那只蟾蜍地位却丝毫无法撼动,原本不那么光彩的故事更是演绎出“蟾宫折桂”的美好寓意。


好家伙!月亮就真的那么像蟾蜍吗?我们不禁要问。“嘿嘿,还真是!”恐怕听到这话的古人要这么说。

图片来源于网络


时间倒退几百年,当环形山地貌特征布满月球表面还不是人人皆知的常识时,观察与联想是人均满分的技能指标。当一轮圆月高悬天上,表面轮廓勾勒出一只蟾蜍,人们就自然而然地认为月中有银蟾。

洛阳古墓博物馆藏磁涧里河村西汉墓壁画的《天界图》中,就有蟾蜍、玉兔和桂树同住月宫的场景。


洛阳古墓博物馆藏 西汉墓壁画 天界图


文献和考古双重佐证说明了一件事——月亮里住着蟾蜍,才是汉代老百姓的常识!

尽管在不同版本的月神话中,月亮之上还有玉兔、桂树,甚至女儿身形象的嫦娥、吴刚,但蟾蜍作为最早的“月宫之主”,咖位一直很稳固,这体现在别的形象都可以没有,但没它不行。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东汉 蟾蜍月食图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收藏的东汉《蟾蜍月食图》就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


其实,蟾蜍唱主角并不是什么稀奇事。早在新石器时期,蟾蜍在我们祖先的图腾崇拜中就占有一席之地。距今8000多年的辽宁阜新查海文化遗址中,出土了迄今为止最早的蟾蜍浮雕筒形陶罐。距今约6000多年的仰韶文化时期半坡聚落遗址,出土了蟾蜍陶塑。在姜寨遗址、马家窑聚落遗址的陶器中,也都有蟾蜍纹饰都露出。在此之后的龙山文化时期,遍布南北的许多遗址都出土了蟾蜍的石质、玉质甚至铜质器物。


一次性能产下大量卵的蟾蜍,有着原始先民最为崇拜生育能力,在延续族群的繁衍生息中,蟾蜍成为了生殖崇拜的图腾。直到今天,夏秋之际夜晚,三星堆旁边的鸭子河畔,处处蟾蜍鸣唱。沿着河流走向市区,湿地公园两岸的鸭子河走道,人行蛙跳,水驿生机,吹拂浪与风。


考古学家严文明在《甘肃彩陶的源流》一书中推断,新石器时期彩陶纹饰中的蛙母题体现的就是月亮神崇拜。而在汉代,月亮和蟾蜍在神话的“牵线”中缔结“姻缘”,蟾蜍成了月里圣物。处在这个时间段中间的三星堆文化中期,蟾蜍应该体现的是古蜀人的“月亮崇拜”。一方面是因为月中的图形与蟾蜍的形象非常接近;另一方面与蟾蜍的生活习性有关,它通常是在夜间活动,与月亮遥相呼应,似乎与之有着某种联系。古蜀人很容易把月亮与蟾蜍联想到一起,成为月中的神物。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不曾见过三星堆时期的古蜀人,但因为有他们制作的陶蟾、石蟾流传到今天的缘故,我们似乎能从文物中追忆到古蜀人风采,沐浴到昔时明月。



编辑丨铁牛

校对丨十七、无谋、语婷、之恩、敢敢

审核丨嘉嘉、梓归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