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学生打阿赛”一事,我们应该学会什么?

文摘   2024-06-22 08:35   广东  

关于 “天才少女姜萍闯进全球数学竞赛12强”,近日随记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你们好,我是在广东天天洗澡的“欧”基米德

  我说句不知道有没有人信的实话,这篇文章也是在2024年6月16日开始写的,因为我已经肯定了这件事的虚假性。你不信也没关系,我早有预料,所以我在今晚发了关于对该事件的质疑的朋友圈,并在 Makiror Ouyang 的公众群特别提醒了一下各位,显示的时间不会骗人。

  数天前,大概六月中旬,我总收到各方面的私信,无论私聊还是群聊都在沸沸扬扬地讨论关于 “17岁中专女生闯进全球数学竞赛12强” 的新闻。一向对热搜新闻没什么兴趣的我并没有细看,大概听说了“事情的大概”感叹了一句又一天才逆天改命。尽管我多少闪过了质疑的想法,但主流的评价都是认同夸赞,加上我自知自己也是一个“年龄营销的数学马保国”,恐怕说点什么只会被攻击,只好作罢。

  2024年6月16日晚上,星期日,我无意间扫一眼B站关于该事件的推荐,点进去看了两眼,突然发现板书符号错误、本人说的关于自己教材选择的问题、数学笔迹等问题。而据我了解阿赛的初赛是以开卷的形式进行的。结合我的发现和网上零散的内容,我基本确定了这件事是造假作弊,故提早发了朋友圈以保留:


(这张图片截于2024年6月22日凌晨)

  我并不想对这件事本身有多恶劣做出评价,无非也只是一个准备不周的谎言,他们忘记了互联网上还是存在带脑子的人的事实。而这件事的弱智程度,就相当于一个人说“我学不会加减乘除,所以先去学解多元多次方程”,而还有一大拨人人相信她一样。但凡一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人稍微认真看了,都很难不发现端倪吧。

  至于作弊是否,也不重要,毕竟我做了九年学生,身边随地大小弊的事情对我而言也见怪不怪,自己骗自己的下场是人尽皆知的。

  咳咳...to be fair,这件事真的轮不上某些权威的非学术营销号来评价,我等泛泛之辈顶多看到的只能是事情的表层,关于真假是否,多去看看学数学的人是怎么说的。

  这些不关我们自身事情的都不重要,而我想说的——就是互联网这个东西。

  事件开始之初,我不怎么关注,也毫不思考,对于别人跟我说的这个话题也只是“啊对对”模式,看起来真情实感得夸夸这位主人公学PDE多励志多厉害,而完全不想深挖自己那些许质疑的想法。当晚我还突发奇想自己去刷点微分方程的题,纯粹是因为被激励了。那天我对我所见人云亦云地讨论这件事的人说:

“所谓励志新闻,对于我们普通人的意义在于激励我们做出行动。大部分人没法成为姜萍,做到自己最好足以。” 

“这件事再励志,看完继续躺在沙发上刷手机,对你而言有什么积极意义吗?”

  这并不出奇,只是我一贯对各种励志新闻的统一看法。在那两三天我也没怎么关注这件事,暂时告一段落。

我欣赏并认可在决赛之前、网络营销号公布事情反转之前,就在网络上理智合理地质疑事件并分析的人。尽管可能字面上容易混淆理智质疑的人和愚昧的“事后诸葛亮”,但是想必智力正常的人,能理解我表达厌恶的是什么。

  转眼间来到今晚。当我根据开头所说的观察基本确定这件事是有猫腻的以后,我写完了朋友圈保留了证据后开始思考,决赛开始,事情败露的互联网会如何?对于作弊行为我自然唾弃,但是互联网一定会先我一步地爆发——那些连微分方程是什么都不知道的网民,在知道了他们能看懂的真相后,必定会开始铺天盖地地把矛头指向当事人和他的老师,网上骂声一片。

  这么一个被铺天盖地地宣传的骗局,因偶然而听信完全情有可原,第一次听说的我不也是如此?但作为骗局的观众,我们什么都得不到,我们的生活不会因姜萍是否真的有能力在阿赛决赛大展身手而被改变,那这先后如此极端的激进又是为了什么?

  你会发现,越没有能力的人,在这种事情上就最爱发表自己的“看法”,事情看好时夸天才、事情反转时骂骗子。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只要随着主流观点就一定没错,顺便还能显得自己比较关心社会,比较有发言的能力...呸!这些人之中有哪个是了解数学、甚至在数学领域有影响力的?为什么在16号的今天为止,知乎能够理智地提出质疑的人比抖音和微信视频号的人多?难道是巧合吗?因为那些听信别人喂到嘴边的信息而发表观点的人,无非是一群乌合之众七嘴八舌地发表自己毫无意义的言论罢了!

  而与此同时,事件水落石出后,某些人又要开始了。网上也一定会出现巨量的事后诸葛亮,开始高谈阔论起这个骗局的来龙去脉,不懂装懂地“分析”所谓证据和真相。(这也是我提早保留朋友圈的原因,提前将自己与这种人区分开来。为了保留更多可信性,我还在我的微信公众群发了一些评论 不发推文是怕判断失误自打嘴巴 “其实我早就知道了” 这种废话没有证据地说出口,nobody care,事情水落石出后,曾经听信谣言的人就此闭嘴已经是最好的了,而这么一番狡辩只会让自己看起来更像 Loser 罢了。

我刚才看见一个人在知乎评论说 “不敢在抖音说” 感到着实心寒。

  这就是我厌恶互联网之处。

  我厌恶我自己会关注这场闹剧,第一次听说时不认真看也随口认可。数学不是饭圈,容不得这儿戏般的侮辱…我非常能感同身受我等普通人,想要发自内心地崇尚一个榜样,想要见证天才的诞生,但是别把饭圈那套偶像人设和七嘴八舌无知无畏的氛围带到追求严谨的学术。脚踏实地,好好学习才是真啊。

  2024年6月17日,星期一,我再简记我对“阿里巴巴为热度带这件事”的看法。观点很简单,很难真,而且我同样厌恶在真相之前被高谈的阴谋论。

  以这件事是骗局为前提来说,如果此等规模的企业想在中职中专等职业类学校找到有能力配合演这个爽文的人,尽管这样的学校可能在文化课方面能力强的人会较少,但高低也轮不上一个连求和符都不会写的人来演...这可是最基础的东西,一个高中数学水平普通的学生都知道,甚至哪怕是个信息课成绩合格,用过Excel的初中生也都知道吧。除非他们都是瞎的,或者对此事完全不重视,以至于随便找了一个人来演(但看近日的炒作程度,这个可能性也很低,我不觉得他们愿意牺牲一个大型赛事的公平性来做这么一个不被重视的炒作)。

  这件事反转反转、说法参差不齐,对我们说到底有什么影响?世界上多了一个落魄而需要得到帮助的天才,难道关注事件的我们该做的不是伸出援手吗?世界上多了一个爱慕虚荣的骗子,我们痛骂她又能得到什么?所谓理性看待少蹭热度,并不是在劝说人们要变得冷血,而是对一件事能独立思考做出评价、对关注的事情做出的反应是有实质性意义的,哪怕仅仅是激励你自己好好学习。而不是人云亦云地在互联网上浪费自己的时间。

  我反思了从始至今我对这件事的反应和作为,首先,我在没有认真看的情况下,出于随波逐流的想法,盲目地跟随身边的人对这件事表示肯定的态度;然后我觉得自己也应该学点数学,当晚去刷了一下微分方程题;几天后的偶然让我发现了这件事的端倪,经过观察后我决定提出我的质疑。这短短一段时间足以让我对一开始自己的愚昧感到惭愧,但是我肯定了自己有意义的行动力。

  我认识到了自己对待事情还不够认真、缺乏独立思考和理性观察的问题...最好是,我希望我能改变。这是我为数不多从始至终关心了的一个热门话题,我希望它能让我成长。你呢?

  我希望这次的后见之明,能够成为下次的先见之明。



  再扯一点,我打从心底地鄙视凭借流量上权威的媒体对此事继续进行炒作,煽动本来就蠢的网友的情绪。

“承认别人厉害很难吗?”“费尽心思造谣别人干嘛?”“xxx已说这事是真的了啊“

  说得出这种话的人,你看得见所谓事实和举证吗?想用这句话对我的人,请你再看看这篇推文唯一的图片。

  我冒着被攻击的风险在6月22日的今天,在微信社群发布这篇文章,有一部分原因也是出于对这件事情过度的愤怒——互联网的愚昧继“机场里的祷告室”之后,又一次刷新了我的三观。好嘛,既然是那些数学人“先入为主”地嫉妒一个天才,那我呢?足够“后进”了吧。

  另外以“老师水平不够”“无处可抄”反驳作弊的,请说话前先过过脑子。首先,另一位与这件事高度相关的她的老师——就有团队作弊前科。而其他选手不会作弊不过她的的说法,我只能说,不要把同一个道德标准套到不相干的人群身上。

  不过,既然你连这件事是真的可能性都相信存在了,为何反而觉得作弊不可能呢?(笑)

  我期待这个真相最后不要是,一群会数学的帮一个不会数学的,去骗另一群不会数学的。

  而无论事情结果如何,能真正中饱私囊的,也只有这些利用了你们的无知和情绪的人啊。



  我少有地带有自己负面情绪地写与学术无关的话题,甚至语言可能有点激进,并不是想进一步去煽动这场闹剧。我在对自己前后行为的反思中发现了自己的问题,而为此也真的只是想劝各位,在这种事情中反思一下自己的立场和行为。

  可能这篇文章会让我遭到很多人厌恶,有人会觉得我是个嫉才的废物,有人会觉得我是被人误导。说实话我并不在意这件事,更不会将它与我自己比较,如果你有认真看,你应该能发现我从始至终针对的都是无知愚昧的“网民”。

  要我说对这件事本身的想法,我只能说:无论真相如何,是极小概率的事件也好,是精心策划的骗局也罢。希望各位能理性看到其利弊,不要去攻击被推上台面的“当事人”姜萍个人,无论前者还是后者,她更多也只是这场闹剧的受害者。而我们,至少不要做加害者。

  我不想再看人们围着金牛犊跳舞,因为不知不觉中,我也会跳起来。

  最后问读到这里的你一个问题,不需要向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回答,这个问题是回答给你自己的:

最初,你对姜萍表示认可,是因为什么?(if available)


Makiror Ouyang
Per Aspera Ad Ast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