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北大开放校内游!假期旅行是孩子无法替代的一门成长课
旅行
2025-01-19 20:01
河南
近日,清华大学发布《清华大学寒假参观管理通告》,通告称将于2025年寒假期间常态化开放校园参观。北京大学寒假研学导览项目1月10日面向中小学和教育行政部门等社会团体启动报名,1月13日起开放寒假校园参观。北大、清华等高校明确,校园参观不收取任何费用,游客须遵守校园管理相关规定,做到文明、有序参观。另外,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体育大学、北京建筑大学等多所北京高校也已面向社会开放校园,游客可按规定通过预约、登记、刷身份证等形式入校参观。
总有人问我为什么要带孩子去旅行?去旅行既考不了级,也加不了分,还不如趁暑假让孩子上个钢琴、美术、舞蹈之类的培训班,既能考级加分,还能让孩子有个已技之长。然而孩子成长过程中,语数外的知识,钢琴、美术、体操的技能,是硬功夫;性格、情操、眼界、心理等等则是软实力。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行就是孩子获得丰富经历的重要途经。旅行,孩子无法替代的一门成长课!
旅行中,孩子通过排队、检票、依次入场等行为,学会了遵守规则;
旅行中,孩子不是一个跟随者,而是参与者,和孩子沟通交流住哪里吃什么走什么路线,让他提出自己的意见,锻炼独立个性;旅行中,陌生的环境、沿途的风景,都会在不知不觉中积累生活经验,让孩子学习用不同的角度去看世界;看过同事孩子画的一些创意画,上面有迪士尼的米老鼠,有路边的小泥鳅,也有开在水里的荷花,小螃蟹也画的很形似。
他能够把色彩运用得很大胆,也能给同学们讲出见过和体会过的事情,孩子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地发挥,他的脑海里有更多的风景,见过更多的人事物,这些都帮助他成长。而没有见过世面的孩子,总是呆呆地照着书上的东西画,他的脑子里没有东西,他不能说出火车里是什么样的,不知道从这个站点到下个站点,原来有这么多人来来往往。孩子被禁锢在一个小圈子里,这里是安全的,舒适的,也是固定的模式和风景,他不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见识少了,想象力自然就匮乏。
旅行是最高质量的陪伴,它是父母和孩子间一段舒适别致的体验,孩子们天然的喜欢不同场景带给他的好奇与欣喜,而你将会惊喜地发现,整个家庭的关系更加亲密和谐。
要知道,孩子长大往往是一瞬间,请珍惜每一个时刻,带着您的孩子一起去畅游诗和远方吧。记得一位网友分享过他的旅行经历,挤电梯的时候,不自觉被人流涌进去了,可是却发现孩子不见了,她急的大声尖叫,在人生地不熟的异地,被迫放开孩子的手是什么心情?
当她心急火燎地终于到了一楼的时候,却看到孩子就站在电梯门口呢,她一把抱住孩子,后来在孩子嘴里得知:别人告诉我在原地等妈妈,妈妈一定会回来找我的。
通过旅行,不断地告诉孩子,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这些人是做什么的,那些人是做什么的,遇到危险向什么样的人求助才最安全有效,渐渐地,孩子也会处理一些突发事件,孩子的生存本领和胆量得到了锻炼,这是比说教还有用的教育方式。为什么有的孩子向往外面的世界,有的孩子却宁愿待在家里玩游戏也不出去?这真的跟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父母喜欢旅行,就会感染孩子,这样的孩子出门从不让父母发愁,他能够自己整理行李箱,能够自己张罗出行事宜,而这样的孩子自理能力也非常好,在陌生的环境下也能做到镇定自若。而从来没有出过门的孩子,在异地会茫然无措,甚至会孤独地哭泣,也更容易遇到危险。孩子总归要离开自己,带着孩子早早地见识外面的世界,父母才能放心让他去远行,因为他已经被锻炼出来了。也许有的父母认为孩子还小,要增长知识,可以在家里通过看电视,读书来了解,可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身临其境所带来的身心体验是无法取代的。再小的孩子他对周围的事物都有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就如同胎儿在母体内也能感受到母亲,所以千万不要以为他还小不懂事,而否认旅游的必要。事实上,父母不难发现三岁以上的孩子经历每一段旅游之后他在一段时间内的言行举止都会有所不同,这正是因为旅行中的见闻不自觉地融入到生活中。旅行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无法用其他方式替代的。只有亲身体验过,只有亲身经历过,你才会明白旅行对于孩子的意义所在。
![](/static/gotop.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