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当街拖拽的母亲时,我突然明白手机吃掉孩子的,不止是大脑

文摘   2024-11-19 00:01   中国台湾  

在四川乐山的一所学校门前,发生了一起令人心酸的事件。

一名男孩在校门口与他的母亲发生争执,原因是爷爷偷偷为他购买了一部手机,而这件事被母亲发现了。随着争吵升级,两人开始争夺手机。

尽管母亲努力反抗,但最终不敌身强力壮的儿子,被拖倒在地。即便如此,男孩似乎对母亲的倒下视而不见,继续强硬地要求交出手机,并大声呼喊:“把它给我!”

另外一件是,一个父亲在街头上与女儿发生了争执。

父亲希望女儿不要过度沉迷手机,两人因此产生了分歧。

不顾周围人的注视,女儿抓住父亲的衣服并发表了不恰当的言论。

“你真该死,有种就来打我啊。”

“把我的手机砸了,你怎么敢。”

我深感心痛,仿佛亲身经历了这一切。那种情绪失控的情景,我在自己的孩子身上也曾目睹。

每当我提醒他减少手机使用时间时,他总是显得非常不耐烦,甚至变得暴躁。

若我试图直接没收他的手机,他会像一头愤怒的小狮子般对我怒目而视。孩子似乎变了个人似的,沉迷于手机前的那个听话、懂事的孩子不见了。

过去,面对问题,他总能耐心聆听我的建议,即便偶尔有分歧,也会与我好好沟通。我曾以为手机对孩子最大的危害在于损害大脑和影响学习,直到现在我才深刻意识到,手机夺走的远不止这些。

01

浙江宁波妇儿医院的唐医生接诊过两个孩子:

14岁的宁波男孩小孟在玩游戏,爸爸让他不要玩了。

没想到小孟转身走进厨房,拿起菜刀就往自己左手腕砍,连砍6刀,刀刀见骨。

万幸的是,孩子最后没有生命危险。

另一个10岁的孩子就没这么幸运了,姑姑不让他玩手机,结果孩子一句话没说就直接跳楼,抢救无效,最后身亡。

很多人想不通,两个孩子怎么就像着了魔一样,竟然为了手机走向极端。

专家进行了一项关于孩子玩游戏时大脑活动的科普。他指出,在游戏过程中,孩子们的大脑前额叶系统会出现缺血现象。

这个区域主要负责分析、判断和计算功能。那么,孩子的血液都流向了哪里呢?

实际上,它们大量汇集到了位于鼻腔后方的杏仁核区域。这一部位是大脑奖赏中枢的关键组成部分,负责传递令人感到兴奋与快乐的感受。

因此,对于那些沉迷于手机游戏的孩子来说,任何试图剥夺这种快乐的行为都会引发他们的强烈不满甚至愤怒。

如果无法通过言语或肢体对抗来维护自己的“乐趣”,最终可能导致他们采取自我伤害等方式作为反抗手段。

虽然电子设备能够暂时给孩子带来愉悦感,但同时也在悄无声息中改变着他们的性情,使其变得更容易发脾气、对外界冷漠以及孤僻。

手机就像一种让人难以抗拒且逐渐上瘾的慢性毒药,一旦陷入其中,便很难自拔。

前段时间,我在网上看了一位妈妈的求助:“我已经写好了遗书,儿子被我养成这样,我实在撑不下去了,想一走了之。”

到底什么样的孩子,能把妈妈逼到写遗书?

原来,孩子沉迷手机游戏,经常找她要钱给游戏充值,从几十、几百,到几千……

渐渐地,儿子网瘾越来越大,开始厌学,不给手机就不上学。

为了让儿子上学,妈妈一边无底线满足孩子的要求,一边想尽各种办法,希望孩子恢复正常。

可惜,儿子的情况已然脱离了妈妈的掌控。

不让玩手机就砸东西,把家里衣柜砸得稀巴烂,手机摔碎好几个。

一言不合,拿刀架脖子上要自杀或跳楼威胁,妈妈又不得不妥协。

到后来,儿子甚至对她动手,推她、掐她、咒她去死。

当所有希望似乎都已破灭,绝望之中的母亲选择了网络,向世界寻求援助。

我们自认为已经对手机的负面影响保持了高度警惕,但现实却再次证明了我们的低估。

在不经意间,智能手机已悄然剥夺了孩子们最后的理智和道德防线。这便是低质量娱乐的可怖之处:一旦沉迷,便成为其奴役,孩子的品格在不断的多巴胺刺激下渐渐消磨。


02

德国儿童心理学家做过一个测试:

他们让三组5岁的孩子在纸上画小人。

结果,每天几乎不看电视的孩子,画出的小人最完整、最漂亮。


每天看电视超过3小时的孩子,画出的小人简单、呆板。


而看电视内容不被限制的孩子,画出的小人要么断手、断脚,要么身体不完整或只有局部。


心理学家得出结论:

过多的屏幕时间会阻碍语言、社会和情感的发展,可能会影响到孩子对世界、对社会、对人际关系的认知力。

手机对于孩子而言,就像一个五彩斑斓的潘多拉魔盒。

一打开,他们会见到光怪陆离的世界。

有吸人眼球的照片、有让人上瘾的游戏,有低俗的小说与短视频……

里面错误的价值观、金钱观、择友观,会在潜移默化中侵蚀孩子的心灵与世界观。


03

在看到这里的时候,许多朋友可能会问:我们都知道小孩使用手机并不好,但无论是出于安全考虑还是学习需求,我们似乎都不得不给孩子配备手机。

确实如此,如今的孩子们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手机,完全禁止并不是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

因此,我们的目标不是简单地剥夺孩子的手机使用权,而是要合理地引导他们减少对电子产品的依赖。这里我想和各位家长分享两点建议。


1. 做孩子虚拟世界的引路人。

在心理学中,“禁果效应”揭示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当某件事物被禁止时,人们反而对其更加渴望和好奇。

例如,如果你把巧克力放在孩子够不到的地方,他们反而会更想得到它,这种限制反而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和欲望。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手机。

如果家长严格禁止孩子使用手机,那么孩子们会想尽一切办法去获取和使用它,对手机的渴望也会变得更加强烈。

与其简单地阻止,不如尝试引导和规范。家长应该成为孩子探索数字世界的向导。

首先,可以挑选一些有教育意义的内容,与孩子共同观看或参与游戏活动,这样不仅能够增进亲子关系,还能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可以利用机会耐心地指导并纠正孩子的不当行为。当孩子感觉到家长是站在自己这一边时,更容易接受建议和指导。

其次,与孩子共同制定明确的规则,比如商定使用手机的具体时间和地点。《连线》杂志前主编克里斯·德森就不允许孩子们在床上使用电子设备。

苹果公司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也规定,在上学日晚上及用餐时间禁止使用手机。通过这样的方式,既保证了孩子的安全,又培养了良好的习惯。


2. 给孩子一个更丰富的真实世界。

马克·刘易斯,在著作《疯狂成瘾者》中指出,上瘾本质上是对现实的一种逃避。孩子若易于沉迷,其生活常显得单调乏味。

若能为孩子们打造一个更加多彩的现实世界,他们或许便能摆脱屏幕的束缚。例如,带领孩子探访图书馆和博物馆,让他们沉浸在书籍带来的无尽故事与历史长河中,时间一长,他们会自然而然地寻求书本而非手机。

又如,培养孩子对至少一项体育活动的兴趣,无论是篮球还是游泳,这样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帮助他们结交新朋友。

另外,利用闲暇时光带孩子外出郊游或旅行,正如《林间最后的小孩》一书所述:孩子们如果与自然脱节,会遭受“自然缺失症”之苦。当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家庭的温暖、结识各式各样的朋友,并欣赏到不同的自然风光时,他们将自愿离开虚拟世界,重新拥抱真实的生活。

作家刘娜分享了她与儿子之间的一段经历:儿子在童年时期,对手机特别上瘾,经常独自躲在房间里与手机上的语音助手对话。

有一次,刘娜强行从儿子手中夺走了手机,告诫他玩手机会伤害眼睛。然而,儿子哭泣着反驳:“妈妈,手机比你好多了,你只知道写稿子,我和你说话你都不理我。我和手机说什么,它都会回答我。”

这一刻,刘娜才意识到,很多时候,并不是手机夺走了我们的孩子,而是我们不经意间将孩子推向了手机。

作为父母,我们常常为孩子的手机成瘾问题感到困扰。但归根究底,如果孩子出现问题,根源一定在父母身上。当我们认真审视亲子关系,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才能真正拯救孩子于困境之中。



莉姐笔记
社会情感故事分享、社会热点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