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生物学:改写生命密码的科技传奇

2024-12-31 09:00   湖北  

合成生物学 —— 开启生物科技新纪元

合成生物学,宛如一颗在 21 世纪生物科学苍穹中闪耀的新星,正以迅猛之势重塑着我们对生命的认知与掌控。作为生物科学的前沿分支,它融合了生物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智慧,致力于通过人工设计与构建,打造出自然界中前所未有的生物系统,进而为能源、材料、健康、环境等诸多领域带来颠覆性变革。

回溯历史,“合成生物学” 一词早在 1911 年便在 Science 杂志崭露头角,却在近一个世纪后的 2000 年才在学术与互联网世界掀起热潮。2004 年,它更是被 Technology Review 评为十大新兴变革性技术之一,被寄予厚望。这一学科脱胎于基因重组技术,伴随分子系统生物学的蓬勃发展,逐渐成长为一门独立且极具影响力的新兴学科。

其核心要义在于将 “基因” 巧妙编织成网络,赋予细胞以 “智慧”,使其精准执行人类预设的复杂任务。想象一下,把特制网络嵌入简单细胞,生物传感潜能瞬间激活,仿若为检查人员配备了 “透视眼”,能迅速定位地雷或生物武器;若将人体细胞融入网络,更有望培育出适配器官移植的完整器官,为无数生命垂危患者点亮希望之光。

合成生物学之所以备受瞩目,关键在于它打破了传统生物学研究的桎梏。与单纯探究生物体自然特性不同,它更聚焦于运用工程化思维,改造乃至全新塑造生物系统,以满足人类多元化的需求。这种创新理念,让它在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稳稳占据关键一席,成为开启生物科技新纪元的 “金钥匙”。

发展历程:从萌芽到突破

回首合成生物学的发展之路,那是一部汇聚了无数科学家智慧与勇气的壮丽史诗。其起源可追溯至 20 世纪中叶,分子生物学领域的重大发现为它埋下了希望的种子。1953 年,Watson 和 Crick 揭开了 DNA 双螺旋结构的神秘面纱,让人类首次窥探到遗传信息的存储奥秘,基因的本质自此豁然开朗;紧接着,遗传密码的破译、限制性内切酶的发现以及 PCR 技术的发明,犹如一把把钥匙,开启了基因操作的大门,为合成生物学的萌芽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20 世纪 70 年代,Herbert Boyer 和 Stanley Cohen 在基因工程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他们成功实现了体外构建生物功能细菌质粒,完成了不同生物体间的基因移植,这一开创性工作不仅奠定了重组生物技术时代的基石,更为合成生物学的发展点亮了前行的灯塔。此后,分子克隆和 PCR 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基因操作愈发得心应手,人工基因调控的设计不再遥不可及。

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步入 20 世纪 90 年代,自动 DNA 测序技术和先进计算工具的涌现,让微生物基因组测序成为现实。高通量技术的诞生,助力科学家全方位剖析细胞成分及其相互作用,系统生物学应运而生,为合成生物学构建复杂生物系统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与方法。

直至 21 世纪初,合成生物学迎来了属于它的高光时刻,一系列震撼世界的成果如璀璨星辰般接连登场。2000 年,波士顿大学 Collins 团队受噬菌体 λ 开关和蓝藻昼夜节律振荡器的启迪,匠心独运地设计合成了双稳态基因网络开关;同年,普林斯顿大学 Elowitz 和 Leibler 基于负反馈调控原理,精心打造出基因振荡网络。这两项开创性成果,如同在平静湖面投入巨石,激起了合成生物学研究的千层浪,标志着这一学科正式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重大突破:改写生命蓝图

在合成生物学的发展进程中,一系列重大突破如璀璨星辰,照亮了人类探索生命奥秘的征途,不断改写着生命的蓝图。

2014 年,美、英、法等多国科研人员组成的精英团队成功合成出人工真核生物染色体,并使其在酿酒酵母中完美发挥功能。他们以酿酒酵母最小的 3 号染色体为蓝本,耗时 7 年,运用计算机模拟技术精心雕琢。对染色体进行了 500 多处精细修改造,剔除近 4.8 万处重复片段与 “垃圾 DNA”,并巧妙添加标签区分天然与合成 DNA,还通过大通量筛选确保效果最优。最终,这一人工染色体 synⅢ 顺利诞生,标志着人类向人工合成生命体迈出了坚实且关键的一步,对基因功能与调控机制的理解实现了质的飞跃。

2017 年,“人工合成酵母染色体项目” 取得阶段性辉煌成果,中美英等多国科研机构携手,用化学方法成功合成 5 条酵母染色体,其中中国科学家独当一面,承担并出色完成 4 条染色体的合成工作。这一成就让中国在真核基因组设计与构建领域稳稳占据一席之地,彰显了强大的科研实力。

同样是在 2018 年,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覃重军研究组领衔的科研团队完成了一项震撼世界的创举 —— 将酿酒酵母天然的十六条染色体人工整合成具有完整功能的单条染色体。历经 4 年艰苦钻研,通过 15 轮染色体融合,SY14 酿酒酵母菌株横空出世。尽管染色体结构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但该酵母细胞生长、生理及繁殖功能一切正常,颠覆了传统认知。这不仅为研究人类端粒功能与细胞衰老开辟了全新路径,更意味着人类打破自然生命界限,开启了创造全新生命形式的大门。

而在 2024 年,《Science》杂志公布的年度十大科学突破中,合成生物领域三项成果惊艳亮相。“利用免疫细胞治疗自身免疫疾病(CAR-T 疗法)”,作为生物制药领域的璀璨明珠,自 15 年前首次用于血液肿瘤治疗后不断进化,如今在狼疮、硬皮病等自身免疫疾病治疗中疗效显著,为无数患者带来新生希望;“RNA 杀虫剂用于农田”,美国 EPA 批准的基于 RNA 干扰机制的 Calantha 杀虫喷雾剂精准打击害虫基因,对环境友好,开启了生物农药新篇章;“固氮细胞器的发现增添了进化论的转折点”,真核海藻体内硝化质体这一固氮细胞器的发现,引发微生物固氮研究热潮,科学家们跃跃欲试,期望将其引入农作物,实现大气氮向植物可利用氨的转化,减少化学肥料依赖,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多领域的 “七十二变”

合成生物学的神奇之处,不仅在于实验室里的重大突破,更在于它能跨界赋能,在医疗、农业、食品等诸多领域施展 “七十二变”,全方位改善人类生活,推动产业变革。

在医疗健康领域,合成生物学宛如一位妙手回春的神医。2023 年,全球首个基于 CRISPR 的镰状细胞性贫血疗法 Casgevy 获批,它精准编辑患者造血干细胞基因,为这一遗传性血液疾病患者带来治愈曙光;同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 Katalin Karikó 和 Drew Weissman,表彰他们在 mRNA 技术上的开创性工作,让 mRNA 疫苗在新冠疫情中大放异彩,拯救无数生命。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研究者利用合成生物学,打造出携带 BMP - 2 的细菌囊泡,精准修复骨质疏松症,重塑骨骼健康。还有噬菌体与合成生物学联手对抗抗菌素耐药性,为解决这一全球性难题开辟新径;益生菌引导 CAR - T 细胞穿越实体瘤,有望攻克癌症治疗瓶颈。

农业方面,合成生物学是绿色农业的得力助手。RNA 生物农药闪亮登场,如硅羿科技的产品,以 RNA 干扰精准打击病虫害,3 - 6 个月研发周期远胜传统农药,降解快、残留少、促增产,还能充当 “植物疫苗”。科学家还利用合成生物学开发新型微生物农药,如防治小麦锈病、棉花枯萎病的工程化菌株,抗病强、无污染;基因编辑技术助力培育抗病、抗虫、耐旱且高产的作物新品种,保障粮食安全。

食品领域同样是合成生物学的舞台。上海昌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另辟蹊径,用合成生物技术工业化制造乳蛋白,短短三年成为行业翘楚,实现多种哺乳动物乳蛋白及高价值产物的合成,抢占食品合成生物学和微生物蛋白领域制高点。首届合成生物学技术食品应用交流大会的举行,推动着生物制造与食品科学技术创新前行。从 “高配鱼油” 拟微球藻油到 D - 阿洛酮糖等新型食品原料加速获批,背后是合成生物学的身影,为消费者带来更健康、多元的选择。

产学研联动:合力推动进步

合成生物学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各国政府的高瞻远瞩与大力扶持,资本的敏锐洞察与慷慨注入,以及产学研之间的紧密协作与深度融合。这三方力量汇聚成一股强大的洪流,推动着合成生物学在创新的征途上扬帆远航。

全球各国政府纷纷将合成生物学视为战略高地,密集出台政策保驾护航。美国一马当先,早在 2006 年便成立合成生物学工程研究中心,此后更是连年发布相关研究路线图,2021 年《美国创新与竞争法案》将其列为关键技术重点布局,2022 年 “国家生物技术和生物制造计划” 斥资 20 多亿美元加速创新,一系列举措彰显其霸主雄心。英国不甘示弱,2012 年 “合成生物促进增长计划” 投入 7000 万英镑,建立研究中心与基础设施,2023 年《国家工程生物学愿景》再投 20 亿英镑,志在变革医药、食品与环保领域。欧盟、德国、法国等也各展身手,或设定生物基产品替代目标,或发布生物经济战略,从政策、资金、人才培养等多维度为合成生物学筑牢根基。

资本宛如敏锐的猎手,嗅到了合成生物学的巨大潜力,竞相涌入这片蓝海。据不完全统计,全球从事合成生物学领域的公司已超 500 家,呈现百家争鸣之势。在中国,国资成为合成生物领域大额融资的主导力量,2024 年上半年过亿元融资事件半数有国资参与。如招商局、中科院、国投等纷纷下场布局,为企业注入资金 “活水”。企业融资后加速快跑,慕恩生物获 3 亿元 C + 轮融资用于产品规模化与商业化落地,完善技术平台;各地政府也积极设立产业基金,常州 20 亿元、深圳光明科学城 15 亿元、北京千万元专项扶持等,为产业发展添薪加柴。

产学研合作更是打通了从实验室到市场的 “任督二脉”。高校与科研机构凭借深厚的科研底蕴,成为创新成果的 “摇篮”。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研究员等国内外专家在学术前沿探索,发表诸多突破性成果。企业则发挥市场敏锐优势,将科研成果 “变现”。华熙生物等企业与科研团队合作,让合成生物技术落地生根,推出医美、食品等领域产品。各地产学研对接会、联盟如雨后春笋,广州合成生物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湖北合成生物学学会等,汇聚各方智慧,协同攻关医疗、农业、食品等领域难题,实现科研与产业的 “双向奔赴”。

伦理与监管:科技双刃剑

然而,正如每一项强大的科技力量都伴随着 “成长的烦恼”,合成生物学这把 “双刃剑” 也引发了诸多伦理争议。一方面,人工合成生命的边界模糊了自然与人工的界限,让人们不禁思考:人类是否有权扮演 “造物主” 的角色,创造全新的生命形式?这是否会冲击传统的生命尊严与价值观念?另一方面,基因编辑等技术在医疗、农业等领域的应用,虽前景广阔,却也引发了对 “设计婴儿”、基因歧视以及生态平衡破坏的隐忧。

面对这些挑战,全球各国纷纷加强监管举措,力求在创新与风险之间寻得平衡。美国早在 2004 年便成立了合成生物学工作组,负责评估风险、制定指南;欧盟紧随其后,通过立法规范技术应用,确保生物安全;中国也高度重视,从政策完善、研发准入、标准制定等多方面入手,强化监管力度。

在合成生物学的浪潮中,我们既见证了科技改写生命密码、赋能未来的磅礴伟力,也面临着伦理审视与监管约束的时代课题。唯有秉持审慎态度,以人类福祉为导向,方能驾驭这股科技洪流,驶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展望未来:无限可能在前方

展望未来,合成生物学宛如一座蕴藏无尽宝藏的富矿,正等待着人类去深度挖掘。随着技术的持续精进,我们有理由相信,它将在更多未知领域开疆拓土,创造超乎想象的奇迹。

在医疗领域,定制化的基因疗法有望成为常态,从根源上攻克癌症、遗传性疾病等疑难杂症;人造器官移植将如同更换零件般便捷、精准,大幅延长人类寿命。农业方面,借助合成生物学,沙漠或极寒之地也能变身肥沃良田,产出高营养、抗逆性强的粮食作物,彻底解决全球粮食危机。能源领域,人造光合系统高效转化太阳能,生物燃料完美替代传统化石能源,地球重归绿色生态家园。

但在我们追逐这些美好愿景的途中,切莫忘记科技发展应始终系着 “安全带”。合成生物学的未来之路,既需要科学家的大胆创新,更离不开全社会的伦理审视与合理监管。只有如此,这颗生物科技领域的璀璨明珠,才能持续闪耀,为人类照亮通往美好未来的康庄大道,让我们得以在科技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蓝天下,畅享生命的无限精彩。

有什么想法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武汉丽合智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拥有基于全球最大合成生物反应/途径大数据的人工智能定制化创新体系。为了协助产业方(天然产物提取和化学合成等企业),利用绿色合成生物制造工艺,进行“降本增效”,增加商业竞争力,公司推出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双驱动的一站式合成生物制造创新工艺"SynBioMan"定制化研发服务为了帮助更多青年科学家进行科研成果转化,公司打造了“合生星”产业赋能计划。为了促进行业的智能化发展,承办了全球人工智能+合成生物挑战赛“GAS”活动。


合作请联系,备注公司+名字+职位


人工智能驱动的合成生物途径设计工具:


人工智能驱动的酶挖掘和优化设计工具:


合成生物产业动态
针对合成生物产业链的关键环节,知晓全球的相关最新动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