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一单元第3课《创作手法》:教学设计+PPT
「【2024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一单元第3课《创作手法》:教学设计.docx」,
电子版下载链接:https://pan.quark.cn/s/731e12185972
提取码:tJcF
一、核心素养目标:
1、图像识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识别美术作品的创作手法和创作意图。理解不同艺术家是如何以各自独特的审美和艺术语言表现庆典时刻宏大的场面。
2、美术表现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形成空间意识和造型意识;了解并运用传统与现代媒材、技术,结合美术语言,通过观察、想象、构思、表现等过程,创造有意味的视觉形象,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思想和情感
3、审美判断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感受和认识美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形成基本的审美能力,显示健康的审美趣味;用形式美原理和其他知识对自然、生活和艺术中的审美对象进行感知、描述、分析、评价和判断;通过语言、文字和图像等方式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用美术的方式美化生活和环境。
培养学生审美认识、评价和判断能力,能对美术现象和美术作品进行分析判断。实践价值是美术教学各个环节均应贯穿审美诱导,解决什么是美,为什么美,怎样才美的问题。
4、创意实践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养成创新意识,学习和借鉴美术作品中的创意和方法,运用形象思维,大胆想象,尝试创作有创意的美术作品;通过各种方式搜集信息,进行分析、思考和探究,联系现实生活,对物品和环境进行符合实用功能与审美要求的创意构想,并通过草图、模型等予以呈现,与他人交流,不断加以改进和优化。
5、文化理解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逐渐形成从文化的角度观察和理解美术作品、美术现象和观念的习惯,了解美术与文化的关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美术的文化内涵及其独特艺术魅力,形成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尊重艺术家的创造成果和对人类文化的贡献。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再过几天就是国庆节了,每年国庆节这一天全国上下都会以各种形式庆祝国家的生日,比如文艺汇演,播放建国历史影视作品,我们学校也要出黑板报。那么作为艺术家,他们会怎样表现这一刻呢?
在重大题材美术创作中,艺术家们通过对重要历史时刻、重大历史事件的描绘,用画面定格了一个个值得铭记的历史瞬间。
(二)、讲授新课:
1、欣赏董希文的油画作品《开国大典》,思考此作品在表现主题方面用到哪些创作手法?
教师给出提示:
(1)美术创作手法(重点解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
古典主义、浪漫主义、自然主义、现代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等。
现实主义:侧重于写实。通过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来描绘生活,是画家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
浪漫主义:则按照理想的模样表现生活,侧重于想象、手法夸张,热情奔放、具有“创造性”。
(2)
艺术创作的本质:艺术创作以社会生活为源泉,但并不是简单地复制生活现象,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审美创造。
创作意图:探求、践行油画民族风格,表现天安门富丽堂皇、再现领袖风采热烈而亲切的效果,营造庄严神圣喜庆的氛围,展示新中国蓬勃的景象。
因为随着新中国的崛起,文化界当然也要阔步前进,当时,中国油画要走民族化的道路,已经是美术界的响亮口号,董希文先生正是其中坚定的践行者和突出代表。
分析画面
创作手法:在画面的处理上画家没有按照传统写实油画的标准严格地表现光影及色彩的冷暖和空间透视,而是按照中国人的审美习惯突出了固有色的作用。融合了中国画工笔重彩的审美标准和敦煌壁画的用色特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色彩语汇,成为作品最为成功的一大亮点。画家在描绘红地毯时,还独具匠心地在颜料中加入沙粒,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画面构图以平视的视角,使画面背景辽阔。展现人民领袖的精神风采和新中国蓬勃的景象。在画面的右侧部位减去一根柱子,这些都是为了适应并强化画面主题和总体的需要,同时也适于中国广大读者的审美情趣。油画《开国大典》一直被誉为”共和国成立的艺术见证”,它深入人心,也凝聚着一代又一代新中国建设者的爱国情感。
从人物到场面,它的气派很足以反映泱泱大国的风度”“《开国大典》在油画民族艺术上的主要成就是创造了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中国油画新风貌。这是一个新型的油画,成功地继承了盛唐时期装饰壁画的风采,体现了民族绘画特色,使油画朝着民族化的方向发展。”正式由于董希文先生的积极倡导和不懈努力,绘画界掀起了一股”油画中国风”一直影响至今。
所以,此作品是写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
2、赏析李成民的油画 《开国大典·人民万岁》分析作品创作意图和创作手法:
分析创作意图:表现庆典时刻宏大的场面,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才是国家的主人!”的主旨。表达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人民从此当家作主的喜悦心情。
创作手法:以独特的视角、从欢庆的群众向观礼台方向的视角,将主体人物选定在群众身上,涌动的人群,飘动的旗帜,斑驳的色彩,灵动的用笔,表现了国庆场面的热烈与恢宏。
《开国大典·人民万岁》的突破首先在于视角的转变,在大家都把焦点对准主席台时,他把自己的视角拉成广角,把镜头对准了天安门广场上欢庆新中国成立的人民群众,构思体现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才是国家的主人!”的主旨。画面抓住了广场上红旗猎猎、漫天飞舞、人山人海的场景,很好地渲染了欢乐的国庆气氛。我们能从富有动感的人群和节奏感的红旗色块中感受到这个对于新中国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的庄严与伟大。画面看似无主角,却处处是主角,含蓄地表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人民从此当家作主的喜悦心情。这是对现实主义主流美术在创作上的一种创新与突破。技术处理上,绘画语言的表现性处理手法,也十分贴合展现这样广阔的群众性画面,我们仍然能够从如潮的人群中找到毛主席像,若隐若现,画面的视觉中心还是会落在天安门城楼上,不能不说作者的匠心巧思,这也是美术作品视觉魅力之所在。
李成民 开国大典·人民万岁 油画
获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中国美术奖创作奖银奖
《开国大典、人民万岁》以独特的视角表现了庆典时刻宏大的场面
3、赏析《新中国诞生》分析作品创作意图和创作手法。对比中国画《新中国诞生》和油画开国大典,不同美术表现形式在表达同一主题时的不同特点。
创作意图:尊重历史但不拘泥于历史,”强调绘画的艺术性”,用写意性工笔画表现恢宏壮观的盛大场面。
创作手法:在《开国大典-新中国的诞生》中唐勇力先生以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大胆采用了一个完全正面、横幅展开、平面的构图,作品长度为8米,宽2米,以天安门城楼的正面形象为主体背景,人物被安排在画幅下部三分之一处。作者独具匠心地将开国大典时登上天安门城楼的六十三位领袖人物一字排开(有毛泽东主席,六个副主席,五十六个政府委员),领袖人物虽多,但画家运用其娴熟的工笔技法逐一进行了深入刻划,形象生动、造型准确。画家采用一种平视的视角,制造出一种类似民间刺绣的绘画语言风格。
唐勇力 新中国诞生 中国画 2013-2015年
《开国大典》和《新中国的诞生》堪称旷世佳作。两幅作品虽然题材相同,主题相同,但却呈现了完全不同的艺术面貌。认真研究和比较两幅作品的艺术特色和创作手法,我们将会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运用西洋油画透视效果,为反映领导人群像,画面删掉了天安门上的一根柱子,但又有非常浓烈的中国元素,吸收了敦煌、农民年画的特色,红红火火,展示出一个艺术家在新中国刚成立时的创作气度,因此成为经典。
唐勇力的中国画《新中国诞生》。画家用中国画中非常细腻的工笔画,将开国大典天安门城楼上的领袖、开国元勋一字排开,夸大了人头像在天安门城楼上的比例,采用完全平视的效果,制造出一种类似于民间刺绣的绘画语言风格。作品创造了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开国大典》一样成为红色经典。
4、找画面细节,画家用哪些元素烘托画面氛围,画家为什么要这样做?
三幅画都用到大量红色(中国红)民族色彩来烘托气氛,热烈、激情、喜庆的感觉油然而生。大红灯笼,古典民族花窗,和平鸽
5、说一说认识的画中人物,了解创作过程,根据画家线描创作手稿,探究传统工笔画的笔墨技法以及造型特点。
画中有朱德、宋庆龄、刘少奇等
唐勇力教授在工笔人物画的创作上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理念--”写意性工笔画”。多年来他一直坚持研究并实践这一课题,他认为,工笔的基本思想也是写意的,甚至比水墨画还要早,两者只不过技法不同,这种不同导致了工笔和写意的对立。写意,即写一种意境。意境是中国艺术表现所达到的最高、最美、最难以言表的境界。画论中有”大抵实处之妙,皆因虚处而生”,”画在笔墨处,画之妙在笔墨之外”之说。唐勇力教授很擅长留白,他的作品因为这些留白保持着一种清明和空灵。在他的人物画创作中,重视实境、真境,在形象的基础上去追求空白,以生活表象的真实加以概括去创造抽象的空白,以收到以实带虚,以虚补实,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
四、教学总结
艺术家们通过对重要历史时刻、重大历史事件的描绘,用画面定格了一个个值得铭记的历史瞬间。
虽然不同艺术家面对着同一主题,在艺术表现上有所不同,但有着共同的思想感情,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热爱之情,
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学会从艺术角去欣赏作品理解作品,更要从文化的角度观察和理解美术作品,了解美术与文化的关系。
(本课件完整共28页,如需要联系微信mshjs008)
!
若有有用,请点赞转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