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外蒙古独立浪潮中唯一没有赞同独立的部落,最后结局又如何?

文摘   2024-12-18 09:57   青海  

宣统三年末,外蒙古贵族和精神领袖在库伦(今乌兰巴托市)宣告独立,此一事件犹如巨石入水,于蒙古地区激起千层浪,外蒙古喀尔喀四部纷纷响应独立。

杜尔伯特汗噶勒章那木济勒却坚守立场,依旧服从清朝科布多参赞大臣溥(金闰)【该字为生僻字,现代字库没有录入,后续用字借代】之节制,成为外蒙古大小部落中唯一旗帜鲜明反对独立的,科布多地区也成为外蒙古唯一一块反对外蒙古独立的区域。

清代档案中所藏:溥闰收到宣统皇帝即位以后向朝廷写的贺信(这封文书是满汉合璧,先用汉文写,其后为满文)

1.科布多在哪?

清末科布多地区地图(图中1区域成为沙俄领土、2成为新疆的阿尔泰、3是剩下的科布多)
科布多地区位于外蒙古(乌里雅苏台将军辖区)最西侧,由科布多办事大臣统领,作为直接同沙俄接壤的土地,很早就被沙俄所觊觎。1860年,趁着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沙俄在中国西北地区施加压力,1864年(同治三年),沙俄趁中国新疆各族起义之际,逼迫清廷签署《勘分西北界约记》,强行掠夺我国西北大量的土地,而沙俄并不满足于此,1869年,又强迫清政府签署《科布多条约》,将魔爪伸向了蒙古地区,于是科布多西侧大量土地被划分进入沙俄领土(如上图“1”区域,部分土地归属哈萨克斯坦)。
清朝有鉴于此,加紧了对科布多地区的防务,1907年,将科布多南部位于阿尔泰山以南土地划归给新疆省,因为此地由新疆出兵更为方便,设立阿尔泰办事大臣管理,如今这部分土地成为了新疆阿勒泰地区,今年也成为全国最火的旅游目的地。(如上图“2”区域)
所以到了蒙古独立之际的1911年,科布多只剩下了东部部分土地(如上图“3”区域)
2.为什么科布多不愿意独立
与外蒙古其他区域相比,科布多地区的蒙古族组成成分更为多元
居住在科布多的不仅有外蒙古的原住民,还有不少从内蒙古迁居过来的蒙古牧民,比如明阿特部就是十八世纪从呼伦贝尔迁居过来的内蒙古牧民,新和硕特部、扎哈沁部都是从新疆迁居过来的蒙古牧民,对于科布多这片新兴的牧场虽然有感情,但是对于早已经视为家的中国更是念念不忘。即便是原先居住在此的外蒙古牧民,也早已经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融为一体
嘉庆年间成书的《科布多政务总册》,是科布多唯一一本志书,用汉语写成,当代的科布多人只能通过汉字了解他们的过往
因此,当外蒙古各部族高呼独立之际,科布多地区旗帜鲜明地反对独立,竖起中国神圣领土的大旗。
3.增援科布多
当科布多地区的蒙古族不同意独立的消息传到库伦之后,外蒙古军事领袖海山、马克思尔扎布与丹毕坚赞喇嘛(又名黑喇嘛,他的故事也颇为有趣)率库伦独立军五千余众,气势汹汹杀向科布多,而科布多仅有300守军。
科布多则向新成立的民国政府求援。
北京民国政府则向科布多最近的大规模驻军,位于新疆迪化(乌鲁木齐)的杨增新致电:
“科城危机万分,该都督应遵叠次电令,派兵驰援,以固北路藩篱。”
清末民初新疆风云人物:杨增新(1864年~1928年)
然而,当时的科布多则陷入多重不利因素构成的绝境,首先是溥闰作为皇族,对于新生的民国政府不够信任,也不够了解,所以当得知大清政府已经退位之后,战斗意志大为衰弱;其次是杨增新增兵科布多之时,沙俄的迪化领事多次警告杨增新,向他施加压力,阻止中国军队进入外蒙古;当然,最为重要的还是从新疆前往科布多需要翻过阿勒泰山脉,大大增加了行军难度。

科布多守军遂陷入苦战,与俄军及外蒙古军队激战数十日之久。

1912年8 月 6 日,在杨增新援军抵达之前的几日,科布多城终被俄军及外蒙古军队攻陷,科布多参赞大臣溥闰偕同官员及居民七百余人,被俄军强行押解出境。

卫星图上所见的科布多城遗址,此城完全被外蒙古人所毁

至此阶段,外蒙古独立后所建立之大蒙古国政权已然掌控外蒙古全域。

占领科布多城意义非凡,每逢10年,蒙古就会召开学术会议研讨,图为2022年,占领科布多110年学术研讨会。(背后既有新蒙文,也有旧蒙文)

4.科阿战争——最后的回响
1913年7月,在俄国人的怂恿下,外蒙古军队打着“收复科布多”的旗号,向已经成为新疆一部分的阿勒泰进军。
最终在杨增新等人的努力之下,将外蒙军队拒之门外,保护了阿勒泰地区的和平和安宁,才使得阿勒泰成为我国领土的一部分。1913年12月21日,新疆地方政府同外蒙古方面签订《阿勒泰科布多中蒙军队驻扎线临时停战条约》,最终使得今日的国界线如此形成。
秋季的科布多旧地——阿勒泰(知子罗摄)
上一张照片的一日之后,天地一白
所以,当我们在阿勒泰享受美景的时候,不要忘记这里曾属于科布多——这里曾经有一群为了祖国领土而战斗到最后一瞬的忠良。

思想引力场
欢迎来到思想引力场,这里思想有磁场,智慧有引力。通过思维碰撞与灵感共鸣,跨越未来与当下的桥梁,启迪心灵,激发灵感。思想无声,力量无限,加入我们,共同追寻更深的洞见与认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