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没落的缘由,学生不再关心国家大事

文摘   2024-12-13 08:25   黑龙江  

跟随毛主席一生学哲学03  文/周伯通

现在流行这样一种观点,就是我月薪3000,国家的事情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学校的教育也往往这样,老师有课纲,一般不太会讲社会上的事情,尤其是小学到高中,让学生以课本为主,不要想太多,考试考好了,才是正事。为啥是这样呢,一涉及到课堂外的内容,就属于脱离理工科范畴了,根本就没有标准答案,讲的不好,会容易引起争议,比如说要学习西方,有人会说你崇洋媚外;比如说中国国学,又有人说陈词滥调,学那玩意浪费青春。反正一句话,学习一定要有功利性,而且这个功利性一定是对本人有利的,你说对国家有利,或者对别人有利,那就不行,有人就不认可,会问,那我能得到什么呢?

那是不是整个国家大局和个人无关呢,我认为关系很大。有人讲,我能拿到3000,是我凭劳动得来的,跟国家无关;我能长的活蹦乱跳的,是父母养的,跟国家无关;我写点东西,有人打点赏钱,是我有才华,跟国家无关;其实都是错误的认知,骆驼祥子比你能吃苦,他怎么拿不到3000;古代一些孩子夭折,难道是父母狠心,不愿意养么;杜甫吃不饱,儿子杜丰饥饿而死,他写作文采高过我万倍,怎么没人打赏,大家都冷血吗?都不是的,是因为每个人自己照顾自己都很吃力,哪有余力去帮助别人,原因无他,国家乱套了而已!

说到学习要对个人有功利,如果对个人无功利的话,那我学习目的是什么呢?这个问的很好,毛主席的那个年代的人就处于这种迷茫期,1914年,他21岁,所在学校合并成了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大清也只剩下几年了,不再开科举了,以前是农业社会,不可能学富五车之后,回家牵着牛去耕田,因为学的知识用不上;也没有工厂可进,市面上有小作坊,但是没有现代化的工厂,那读书唯一的目的就是进入朝廷,为官家所用,但是这官家也要完犊子了,那这群学生在学校里发奋读书干啥呢?

当时的第一师范有这些老师,杨昌济、徐特立、袁仲谦、黎锦熙、王季范、方维夏等,从现在后人的角度,我们认为他们很伟大,因为培养了好多新中国的领袖。假如你穿越过去坐在教室里,以当时的眼光看,都是普通的老师而已,毛主席或许也就是你普通的同桌。你们甚至都不知道读这些书有啥用,将来去哪里谋生,后来为啥这些人建功立业了,时势造英雄也。

杨昌济和徐特立说,“你们读书,要做一个公正的、有道德的、有益于社会的人!”他也只能讲这些,他不可能在课堂上说,好好读书,以后进大厂,月薪30万;或者考研考编,端上国家的铁饭碗,因为这些都不存在嘛,那怎么讲呢。因此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就会讲国内和国际发生的事,然后大家就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这个国家以后该咋办?

这些学生看起来封闭在一个山村的学校里,但对外面发生的事情都很清楚,这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先后卷入战争。日本帝国主义乘机加紧侵略中国,八月二十七日出兵山东,十一月强占原被德国强占的青岛,并以武力控制胶济铁路,又于次年一月十八日向袁世凯政府提出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草案。

在1915年的时候,一师学生集资编印了有关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几篇文章和资料,题为《明耻篇》。毛主席仔细阅读了这些文章和资料,在封面上写道:“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这一年他22岁,他这种性格引起了杨昌济的关注,一般几个孩子在一起玩,不过一会儿,就会出现一个“孩子头”,学生也是这样,只要聚集在一起,不用选举,自然而然的就会出现“学生头”,头一出现,那就不得了了,原本是一个个的散沙,一下子就变成了一个组织。

现在的学校教育,有点害怕学生聚集,一聚集,仍然会出现一个头,我个人认为没有必要怕,你一怕,老师就非常累,要是出现了一个坏分子,你老师还不敢管。有时候学校出一个喜欢搞霸凌的,难道班上49个人打不过一个霸凌者,那不可能的,只是在平常的教学中,老师要求学生不要抱团,自己管自己的事情,不要多管闲事,你说这样教出来的孩子,以后从政当了官,他怎么能管农民和工人的死活呢,他连国家大事都不关心,只关心自己的家庭收入。你私下问大学生入党的动机,无非是方便进国企或考公,多一点点的境界都没有,这不是什么好事情!

毛主席引起了杨昌济老师的特别注意,那就是他关心国家大事,然后还有组织能力,于是就仔细去了解了他的家庭情况,还特地在日记中备注了一下,“其所居之地为湘潭与湘乡连界之地、之父先亦务农,现业转贩,其弟亦务农。其外家为湘乡人,亦农家也。而资质俊秀若此,殊为难得。余因以农家多出异才,引曾国藩、梁启超之例以勉之。”

在这个学校,还发生了另外一个事情,就是毛主席带头逼的张干校长辞职,在建国后,毛主席亲自登门道歉。事情起因是,张干校长通知要另收学费等,毛主席在学校后山的君子亭改写一传单,广为散发,张干要开除毛主席等17个学生,在杨昌济劝说下作罢,后来张干被迫辞职,过了几十年,毛主席为啥要道歉呢,因为这是上级命令,张干校长只是执行者,无奈之举而已,张干后来生活极为困苦,毛主席自己出钱救济,然后省政府每月补助些钱粮。

现在也有这样的刺头学生,我指的并不是霸凌者,而是有思想的学生,我就见过重点高中有学生写长文,写自己的学校之弊,写教育之弊,然后发到网上,最后地方上第一时间通知封贴。我认为没有必要,只要写的是事实,拿出来讨论讨论,说不定灵光一闪,给我们的教育带来新思路呢。

一个学生在自己的学业之余,还能关心社会上的事,关心教育上的事,这是难能可贵的。如果说成绩极差的学生发牢骚,也许不必理会,他可能是不想上学了,但是有真知灼见的学生提供新思想,这是好事情,为啥中国的文科举步维艰,根本不是西方人的对手,那是你从小压制的结果,于是大家只能学理工,这玩意有标准答案,不需要和老师争的脸红脖子粗。

毛主席在学校里给学弟学妹写过一封信,里面有这样两句,“来日之中国,艰难百倍于昔,非有奇杰不足言救济”,“屠沽贾衒之中,必有非常之人”。意思是中国需要人才来拯救,那人才到底在哪里,我相信人民群众之中,肯定有奇才,他这样讲是有原因的,大汉王朝的创立,不就是一群贩夫走卒开创的嘛,他脱离了士大夫和精英的视角看问题,视野就宽广很多。为什么士大夫和精英到后来越来越让人讨厌,并不是他智商不够,而是他们自己结成一个小圈子,考虑问题丧失了大多数人的立场,最后就变成了反动派。

黎锦熙告诉学生的读书方法,“一为演绎法,察其曲以知其全,执其微以会其通;一为中心统辖法,守其中而得大,施于内而遍于外。”意思是因小见大、因大见小,要有思考延伸的阅读,如果你读书因小见小、因大见大,那等于把别人写的背一遍有何区别呢?

我们现在搞文科教育,先是背诵,然后说写出中心思想,思路是对的,但往往中心思想写的是当时的作者的想法,那能不能说说,他写的东西对现在有何意义呢?比如毛主席从《红楼梦》中看出了阶级斗争,虽然并不一定他说的都是对的,但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古要拿来为今用,才能让古在当下能发挥价值。

那时候是思想激烈震荡的年代,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创建了《新青年》杂志,毛主席成为了新青年的读者,为征求志同道合的朋友,以“二十八画生”之名,向长沙各校发出征友启事。提出要结交能刻苦耐劳、意志坚定、随时准备为国捐躯的青年。

有人认为,你一言我一语,辩个不休,也许在乱世中有作用,现在和平年代,不需要文科学生奇思妙想。我认为这是不对的,只要有问题,那就必须要有想法,否则问题一直在那,就解决不了,理工科能解决技术问题,但能解决贫富差问题吗,当然解决不了。

国家级媒体上,写过一篇文章,叫《教育要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但怎么关心呢,你说什么我就听,你发一篇文章我就看,我反正不思考问题,因为思考问题,得出自己想法,会被学校批评。我认为这不是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国家大事,要对国家解决问题有所帮助。有很多人很不屑,说小孩子懂得什么谏言,他们懂什么?如果你是这种看法,那你还不如小孩子,现在很多专家跟弱智似的,恰恰是丧失了小孩子的单纯和善良。

不要再歧视文科了,不是文科不重要,而是不关心国家大事的文科生,确实没有多大价值,甚至有些文科生都是寄生在资本上,你给钱,让我说啥我就说啥,我是一个推销广告的工具。我认为,无论是文理科,都要在学习期间,大量的阅读书籍,然后结合国家大事,才能真正的学到有用的学问。

思想引力场
欢迎来到思想引力场,这里思想有磁场,智慧有引力。通过思维碰撞与灵感共鸣,跨越未来与当下的桥梁,启迪心灵,激发灵感。思想无声,力量无限,加入我们,共同追寻更深的洞见与认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