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海龙
中共党员,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西宁通信段清水桥通信综合工区工长,曾获全路技术能手、火车头奖章、铁路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
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西宁通信段清水桥通信综合工区位于可可西里地区,海拔4525米,驻地前不远处就是四季白雪皑皑的玉虚峰,四周全是苍凉戈壁,方圆20公里荒无人烟。从列车车窗远眺,工区就像一叶扁舟,漂泊在空旷辽远的大地上。
填写台账、查看工作记录、制订作业计划、准备工具材料……35岁的清水桥通信综合工区工长马海龙总是早早来到工区,将当天的工作布置妥当。自2018年来到清水桥至今,2000多天里,马海龙坚守在“生命禁区”,发扬“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胸怀梦想、笃行实干,为确保雪域高原铁路安全稳定而默默奉献。
不负韶华,砥砺青春执着前行
1989年,马海龙出生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的一个农牧家庭。2014年,他以全系第一的成绩从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毕业,成为西宁通信段格尔木通信综合工区的一名见习生。
见习期间,马海龙与公司首席技师李平签订了“师徒合同”。李平精湛的技艺、卓越的风采、优良的作风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在他的心里埋下了一颗梦想的种子——“我也要成为像师傅一样的人,当高原铁路的首席技师”。从那时起,马海龙一直跟随李平学经验、钻技术,在李平的言传身教下,一路通过实习定职和技能鉴定初级工、中级工考试,成为同批见习生中的佼佼者。
赛场是最好的成长舞台。2017年5月,青藏集团公司职工职业技能竞赛拉开帷幕,段级预选成绩前十的选手能够代表单位“出征”决赛。然而,马海龙的预选成绩却远在十名开外,这使他清醒地认识到了自己的差距和不足。
回到工区后,马海龙沉下心来,刻苦钻研业务技能。为了实现光缆接续“快稳准”的目标,他反复练习刀法、手法,一遍遍模拟处理通信线路故障,并将每一次的处理流程、方法都认真记录下来。他在许多专业书籍上写满了注释,有的地方甚至还画了简易示意图,一有时间便反复对照其中的内容查找疏漏、总结经验。
水滴石穿,贵在坚持。一年后,马海龙以全段第一的预选成绩进入青藏集团公司职工职业技能竞赛决赛,最终摘取了通信系统光缆故障处理竞赛桂冠,被评为高原铁路青年岗位技术能手。
2018年9月,马海龙被调至清水桥通信综合工区,成为入驻“生命禁区”可可西里的第一批通信人。在这里,他迎来了全新的挑战。
与格尔木地区不同,这里的通信设备大量采用60芯和64芯的铠装电缆,并使用先进的GSM-R无线通信技术,都是马海龙在格尔木没有接触过的。为此,他常常向经验丰富的老师傅请教,拿着应知应会口袋书一遍遍揣摩,摸清工区的每一米线缆、每一组通信设备,详细记录下不同季节的不同病害规律。
慢慢地,马海龙在心中总结出了一套维修“秘籍”,什么设备在哪些季节易发生怎样的问题、需要怎样处理,他都了然于胸。譬如,不冻泉站电源负载大,市电与蓄电池电源转换时容易跳闸,切换时要按批次进行;风火山隧道监控视频装置在大风天气下易积灰,视频连接线易脱落,必须勤擦拭、勤检查;高原昼夜温差大,五道梁等高海拔车站的光缆会在剧烈的热胀冷缩下劣化,需要定期进行更换……职工们都说:“马海龙就是我们身边的通信技术专家。”
关山路漫漫,距离成为首席技师的梦想还有许多山峰需要攀登。但马海龙相信,路虽远,行则将至。
冲锋在前,彰显党员先锋本色
“我是党员,就要冲锋在前”,这是在校时就已入党的马海龙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入职以来,各类大型施工现场,总有他忙碌的身影;设备突发疑难故障,他也总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处置……
2017年4月,青藏铁路清水河特大桥附近的通信光缆出现劣化隐患,需要全部更换。当时还在格尔木通信综合工区的马海龙主动请缨,加入党员突击队,一同来到海拔4500多米的清水桥。
由于故障光缆位于冻土层下,一镐下去,地面只出现拳头大小的一个小坑。白天,他们点燃捡来的干牛粪烘烤冻土,等冻土有些许软化后,强忍着高原反应带来的不适,一镐镐往下挖。晚上,他们吃住在80公里外的一家小旅馆。长不足10米、高不及头顶的作业通道,他们整整挖了21天,手掌被磨出了一层厚厚的老茧,仅用来软化冻土的干牛粪就捡了60多袋。等割接完光缆回到格尔木时,工区职工看见的是他们黝黑消瘦的脸庞、粗糙裂口的双手。大家纷纷竖起大拇指:“你们就是青藏高原最亮的星!”
由于经验丰富、表现出色,2018年,马海龙被任命为西宁通信段格尔木通信车间清水桥通信综合工区工长。在工作中,身为共产党员的他以身作则、精益求精,当好“领头羊”。
可可西里高寒缺氧,在这里零负重步行也相当于平原地区负重几十公斤所消耗的能量。对于14名工区职工而言,最艰难的莫过于每隔1年至3年更换一次基站蓄电池和全面排查漏缆。“基站有48块蓄电池,最轻的蓄电池也有32.5公斤重。更换时,我们要一趟趟抬着蓄电池爬坡过坎,由于严重缺氧,没走几步就已气喘吁吁、心跳加速,胸口像有块大石头压着。”马海龙深有感触地说。
在海拔5010米的风火山隧道口,马海龙和工区职工抬着沉重的梯子,顶着刺骨的寒风,一丝不苟地排查着漏缆。每检查完一处设备,戴着头灯的马海龙都要反复确认挂钩是否紧固、零部件是否掉落到线路上。
除了带领工区职工打好每一场“硬仗”外,对于应急抢险,马海龙更是一马当先。2024年5月,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致使风火山隧道部分视频监控中断。接到求助电话后,休假在家的马海龙连夜坐车赶到现场,快速排除了故障。
勇挑重担、屡创佳绩的马海龙,得到了同事们的称赞和领导的认可。“马哥不仅业务精湛,能快速诊治疑难杂症,而且始终冲锋在前,是我们面对急难险重任务的主心骨。”工区青工曹成雷这样评价马海龙。
磨刀不误砍柴工。在积极提升技能技艺的同时,马海龙还积极组织工区党员开展党内技术攻关,定期给青工传授经验、技巧。在他的带领下,工区成立至今,一直保持着零责任事故的纪录。
奋斗是青春的亮丽底色,担当是共产党员的鲜明品格。行走在生命禁区,马海龙用坚韧奉献诠释着青春的真谛。
扎根高原,情系天路敬业奉献
清水桥通信综合工区地处可可西里腹地,主要担负昆仑山至风火山之间173公里高原铁路线上37个通信机房、2条光缆通道设备的日常维护任务。该区段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含氧量不足平原地区50%,是青藏铁路沿线气候最恶劣、环境最艰苦的地区之一。工区用水、米、面、蔬菜都是从几百公里外的格尔木用汽车运上来的。
坚守清水桥通信综合工区的6年多时间,马海龙满脑子装的都是“这里要养护”“那里要巡查”“有个疑难问题没解决”“谁有心事了得问问”“新入路的年轻人能不能适应”……巡视线路、检修设备、处理故障时,他忙碌的身影成为工友们的标杆;为强化班组管理,定期组织全员开展座谈交流,认真听取工友们的合理化意见和建议,并积极整改;担心青年职工参加技能比赛怯场,每次都带头报名,把赛场当成磨刀石,帮助青年职工尽快成长成才;休息时,检测供氧设备运用状态,确保工友们用氧安全,有效预防意外事件的发生;积极改善伙食,一有时间就带着食材到厨房为工友们烹制青海当地特色美食;发现职工出现高原反应,第一时间看护并送医治疗;前往作业地点途中救助多位遇险群众,更是传为佳话。
马海龙的妻子马秀英也是一名守护青藏铁路的通信工。由于家在西宁和工作繁忙,夫妻俩聚少离多。马海龙在格尔木工作时,马秀英在日喀则工作。等马秀英被调到格尔木工作,马海龙却去了清水桥。一次,马秀英从西宁前往日喀则换班,二人几个月来的唯一一次见面竟是在格尔木站的站台上。马海龙带了很多妻子最爱吃的炕锅羊肉,马秀英则是一遍遍叮嘱“照顾好自己”。
全身心投入到高原铁路通信设备检修养护工作中的马海龙,多次错过一双儿女的生日宴、家长会,更谈不上参加亲子活动了。为了弥补对家庭、孩子的亏欠,每次休班回到家,马海龙总是主动承担所有家务,陪老人聊聊天,带孩子做游戏、逛公园。“我俩都是铁路职工,能彼此理解、相互支持。我一定会把工作干好,希望孩子们能茁壮成长。”马海龙红着眼圈说。
每一份付出,终将绚烂成花。用脚步和汗水度量自己的人生,马海龙先后获得全路技术能手、火车头奖章、铁路青年五四奖章及青藏集团公司优秀共产党员、党员技术标兵、先进生产者、青年岗位能手等诸多荣誉。作为天路青年榜样,马海龙正浓墨重彩地书写着灿烂的青春华章,展现着新时代天路青年的精神风貌。
面对各项施工重任
马海龙以身作则、带头示范
为青年职工树立了学习的标杆
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
他脚步坚定、勇往直前
坚守在雪域高原上
以梦想照亮了自己的人生路
“萌新”看过来 这就是你们入职的萍工!
萍工扬帆正青春 | 轨道青春 逐梦追光
来源:人民铁道
编辑:袁子君
审核:黄晓凯
监制:欧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