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
书海悦读求真知
学海深耕润时光
JOIN US
读《思辨读写十讲》有感
语文学科 王婧悦
《思辨读写十讲》是语文特级教师余党绪老师在2024年5月才出版的一本专著,是他二十年来关于思辨读写的理论和实践概括的总结。
2017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推出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2022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推出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可见,“思辨读写”是新时代语文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对各阶段语文教师提出的新任务和新挑战。《思辨读写十讲》这本书正可以帮助一线语文教师指明方向,理清思路。同时,书中课例又以高中阶段为主,在帮助我夯实理论基础的同时,又有极强的指导意义,确确实实引起了我的思考,为我的教学工作带来了莫大的帮助。
余老师指出,“开展思辨性阅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品质,未必一定要有个什么范式作为依凭。比范式建设更迫切的,是改善教育者自身的思维方式与思维品质。”故思辨性阅读教学的当务之急,是改善教育者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品质,克服我们思维中的惯性、惰性和谬误。那么首先就要厘清何为“思辨”,“思辨”即“反思”,即“批判性思维”,而“思辨性阅读”就是“以批判性思维的原理、策略与方法所开展的以获取知识与解决问题为目的的阅读”,所以“思辨性阅读”并不是要要故意提出与主流观点不同的看法,也绝不是允许学生天马行空地解读文本,其最终目的是获取知识与解决问题,提升学生“思”的能力,解决“想”的问题,有了自觉的思想,才能达到高中语文课堂“读”与“写”的目标。
书中精彩部分数不胜数,而阅读分享篇幅有限,这里选几个让我深有感触的论述与诸位分享。
第一处,“没有好问题,难有好教学。这正是很多语文课的短板,不会提问题是因为老师自己没有想到深处。”在之前的备课中,我在文本解读方面对教师教学用书的依赖性较强。在备课《静女》一课时,我关注到了“《静女》中塑造的‘静女’是否真的静?”这一问题,很多学生能看出“静女”并不“静”,相反她“大胆、直率、活泼、调皮”,到这一步似乎已经完成了“把握诗中人物形象特点”的教学目标。但是在观摩师父顾丽老师的课堂时,顾老师在完成上述活动后,又追加了一个问题“静女为什么不静?”。是啊,在之前学生们学习的古代诗歌或了解的古代文化中,中国传统女性在爱情中往往是被动的、羞涩的、安静的一方。那她为什么不静?仅仅是因为热烈的感情吗?那为什么《诗经》能将其记录下来?顾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开拓思维,并举了《诗经》中其他类似的爱情诗如《子衿》,我当场又想起《摽有梅》《风雨》等,学生们也立马意识到《诗经》中塑造了很多“大胆示爱、有自我意识”的女性形象,进而“给女性套上囚笼,下定义的并不是《诗经》所处的那个时代”这个答案也就自然而然地生成了。可见,好问题是好课堂的关键,如何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如何提出学生够一够能解决、有收获的问题,需要语文老师花更多地功夫去解读文本,不能满足于一本两本官方的解读,要博采众长;不满足于一篇文章,而要拓展到它所在的书籍、与它相似类型的作品、与它同一个时代的作品等等;不满足于作者一时一刻的写作背景,而要拓展到他的一生,拓展到他的时代,拓展到他如何受前人的影响,又是如何影响到后人的,如此这般,才能有好问题。
第二处,“我们启发学生,急不可耐地等着学生的答案,学生的嘴巴一旦迸出某个我们期待的关键词,我们就以为大功告成。”在读到余老师这句话的时候仿佛看到了我自己的课堂,作为新老师,总是不可避免地关注自身,担心自己把握不了课堂的进度、教学的进度,拼命地想去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想要的那个答案。余老师告诉了我正确的做法,那就是要求学生用完整的、连续的、逻辑清晰的句子或句群来表达自己的理解,甚至可以不惜耽误教学进度,停下来帮助学生重新组织语言。因为一个完整的推理与判断过程,需要一个完整的句子或句群来表达,而那些碎片形式的关键词有时只是一个错觉,恰恰遮蔽了学生认知的误区。所以,在今后的课堂上,我会根据学生的水平给出学生充足的时间课前预习助学案,留出课堂思考的时间,提高当堂回答问题的要求,要求逻辑清晰的完整句子,把语文课堂真正变成一个主动思考、主动表达的课堂。
第三处,“文本实证与作者探究,最终的目的是促成读者的自我反思,这恰恰是阅读教育的旨归。”余老师在谈到文学作品的思辨性阅读时,提出了三位一体的阅读范式,即“文本实证-作者探究-自我反思”。立足文本,发现文本的事实与逻辑,还原文本的真相,这是阅读的第一要务,所以在语文课堂上我常说“拿笔去读,随时做好批注”“你的答案的依据是什么?低头看文本”。作者探究,尤其是在诗歌等经典文本的阅读教学中,“知人论世”是绝不能缺失的环节,除了创作背景、作者的人生经历,重点是要追问作者的创作动机与意图,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这一课就要追问李白为什么要写“梦游”,明明是“留别诗”,为何主体却是记梦,明白这一个问题,那么李白的人物形象与诗歌主旨也就掌握了。最后是“自我反思”,读者的自我反思是阅读教育的旨归,在我们编写的每一课语文助学案的最后都有一个模块“学有所得”,希望我的学生们真正在文本阅读后有所反思,有所收获。
天下第一等好事,就是读书,语文老师更是该做一颗“读书种子”。阅读不仅是青年教师与他人对话的过程,更是青年教师对自我进行审视的过程,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供稿|教科处 编辑|林敏 责编|张日华
初审|王大春 终审|陆振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