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痴迷民歌?
2020年7月以来,我喜欢在全民K歌练歌,快录到1000首歌了。感谢这个手机K歌软件,让我在想唱的时候可以吼几句,疫情在音乐中也被淡化了。
昨天我在全民K歌里唱了《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有网友留言“到音乐学院进修拿声乐专业文凭,唱些意大利西洋歌曲”。他/她不是第一个这样建议的。生活中很多朋友也觉得我不可思议,天天在西洋环境,却偏偏喜欢民歌,越唱越“土”。
其实我也录过《O Sole Mio》, 《Nessun Dorma》,《The Music of Night》等等。我觉得多听多学多练,花时间琢磨,自己的嗓音也是可以驾驭这些“洋”歌的。
可是我还是喜欢民歌。舒曼也说过:“要留神听所有的民歌,因为它们是最优美的旋律宝库,它们会打开你的眼界,使你注意到各种不同的民族风格。”
中国民歌源远流长。民歌源于生活、贴近生活。我对民歌百听不厌。民歌里有多姿多彩的生活,民歌里有悲欢离合的故事,有风花雪月的爱情,民歌有岁月的流转和跌宕起伏的历史。
很多人说民歌很“土”。民歌确实“土”,民歌离不开故乡的土壤,是“本土与地方特色”。中国民歌名目繁多,青海花儿、陕北民歌、川江号子、彝族歌舞,江南民歌等等,都与当地的山、水、人密不可分。
中国民歌是文化标签,那些经过时间沉淀下来的经典旋律,总是生命力无限,魅力无穷。
民歌融入自己的血液:我自己从小听中国歌曲,那旋律,那韵律,那故事,那情怀,植入骨髓, 在血液里流淌。好听的民歌我听两遍就可以唱,稍微看一下歌词歌谱就可以录音。虽然我的普通话很“川普”,但唱中文总比唱意大利语,德语等快呀?何况是业余唱歌。
歌剧要看,百老汇也看,意大利歌曲也常常在车里循环播放,那也是学习人家的唱法,尽量洋为中用而已。
在国外生活久了,天天说ABC, 就越发痴迷民歌,几天不唱几句,心慌。
我非常喜欢左权民歌《樱桃好吃树难栽》。我唱过各种版本,和国内音乐学院的范夏菲老师,和温哥华的罗玲都对唱过这首歌的不同版本。也唱过吕文科老师独唱版本呢。
听了丁文军和二强的原生态版本,也超级喜欢,今天我就鹦鹉学舌一把。
樱桃好吃树难栽
樱桃好吃树难栽
有了那些心思妹妹呀口难开
谷地里高粱不一样样的高
人里头挑人妹妹呀数上你好
山里头那个石头,沟里头的那个水
心里头有谁,妹妹呀就是谁
白灵灵那小鸟绕天飞
有了那心思妹妹呀慢慢来
有了那心思妹妹呀慢慢来
谢谢大家听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