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点击上方"机械工程学报"↑关注我吧
引用论文
王晓铭, 李长河, 杨敏, 张彦彬, 刘明政, 高腾, 崔歆, 王大中, 曹华军, 陈云, 刘波. 纳米生物润滑剂微量润滑加工物理机制研究进展[J]. 机械工程学报, 2024, 60(9): 286-322.
WANG Xiaoming, LI Changhe, YANG Min, ZHANG Yanbin, LIU Mingzheng, GAO Teng, CUI Xin, WANG Dazhong, CAO Huajun, CHEN Yun, LIU Bo.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Physical Mechanism of Minimum Quantity Lubrication Machining with Nano-biolubricants[J].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2024, 60(9): 286-322.
http://www.cjmenet.com.cn/CN/10.3901/JME.2024.09.286
(戳链接,下载全文)
1
行业现状
图1 纳米生物润滑剂微量润滑工艺发展路线
2
论文亮点
纳米生物润滑剂的物理特性
✦
1. 物理组分
基础流体:
水基与油基纳米生物润滑剂对比:水基和油基纳米生物润滑剂在切削和磨削加工中的性能差异显著。水基纳米生物润滑剂具有优异的冷却效果,但润滑性较差,导致后刀面磨损较高。油基纳米生物润滑剂虽然润滑性能较好,但冷却效果差。
植物性润滑剂的优势: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植物性生物润滑剂(如植物油)逐渐成为主流,因为它们具有可再生、环保、易降解等特点。植物油作为润滑基液不仅能降低摩擦系数,还能提高润滑性能。与矿物油相比,植物油能更好地减少环境污染,且具有更好的润滑特性。植物油中的极性基团能够在金属表面形成吸附膜,从而提供更好的润滑效果。
植物油类型的比较:不同类型的植物油在润滑性能方面存在差异。大豆油、玉米油、芝麻油和菜籽油等在摩擦学性能上有不同的表现,尤其是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的植物油具有较好的润滑性能。然而,植物油存在氧化不稳定性的问题,需要添加抗氧化剂以提高其稳定性。
植物油与混合油的性能优化:植物油的润滑性能通过混合不同植物油的比例得到优化,例如,混合蓖麻油与其他植物油(如大豆油、玉米油)能改善冷却和润滑性能,在摩擦力和表面质量方面表现优异。
纳米增强相:
纳米颗粒类型:常用的纳米增强相包括碳及其衍生物(如石墨烯、金刚石、多壁碳纳米管)、金属氧化物(如Al₂O₃、TiO₂、ZnO)以及其他如MoS₂、WS₂等。不同类型的纳米颗粒在摩擦过程中展现出不同的摩擦学特性。层状纳米颗粒(如石墨烯、MoS₂)会在摩擦过程中发生剥落,起到润滑作用,而硬质颗粒(如金刚石、氧化物)则在摩擦过程中保持稳定状态,提供更加持久的润滑效果。
颗粒形状与摩擦学性能:球形的纳米颗粒相比其他形状的颗粒(如片状、线状等)通常具有更好的摩擦学性能。研究表明,球形颗粒能更有效地滚动或滑动,减少摩擦和磨损,特别是在高载荷的摩擦条件下。
颗粒尺寸与稳定性:纳米颗粒的尺寸越小,其比表面积越大,热传导性能更好,且颗粒间的沉降速率较低,表现出更好的稳定性。较小的颗粒能改善润滑性能,尤其是在微量润滑情况下,它们可以帮助形成更光滑的表面。然而,较小颗粒可能会增加颗粒聚集的可能性,因此需要通过适当的分散剂来保持稳定。
颗粒浓度的影响:纳米颗粒的浓度对润滑性能有重要影响,过低或过高的浓度都会影响润滑效果。实验表明,最佳浓度通常在2%至5%之间,过高浓度的颗粒会导致润滑剂的沉降、聚集或粘度过大,从而降低润滑效果。
添加剂:
表面活性剂的作用:表面活性剂通常用于改善纳米颗粒的分散性,防止颗粒的聚集和沉淀。不同类型的表面活性剂(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阿拉伯树胶)在不同的纳米生物润滑剂中使用,能够显著提高稳定性。添加适量的表面活性剂不仅能提高润滑剂的稳定性,还能改善摩擦学性能。
抗氧化剂和极压添加剂:植物油在润滑过程中容易氧化,因此需要添加抗氧化剂以提高其氧化稳定性。同时,极压添加剂在高载荷、高温条件下能够有效减少摩擦和磨损,常见的极压添加剂包括含硫、含氯、含磷的化合物。然而,由于纳米颗粒本身具有优异的极压抗磨特性,纳米增强相有时可以代替传统的极压添加剂。
图2 植物油润滑性能演变规律
2. 稳定性与调控策略
制备方式:
单步法与两步法:纳米生物润滑剂的制备方法主要有单步法和两步法。单步法将纳米颗粒与基液一起制备,适用于需要高纯度和良好分散性的实验。该方法的优点是粒子纯度高,分散性好,但成本较高,且不适合大规模生产。两步法则将纳米颗粒首先制备好,然后再与基液混合,这种方法适合大规模生产,且成本较低,但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设备支持。两步法较为经济且适合工业化应用,因此在纳米生物润滑剂的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
动力学特性:
颗粒的沉降特性:纳米颗粒在基液中的沉降速率受多种力的影响,主要包括重力、布朗力、范德华力和静电力。减小颗粒尺寸可以显著减少沉降速率,从而提高润滑剂的稳定性。此外,选择合适的基础液(如增加粘度)和调节液体与颗粒之间的密度差,也可以改善颗粒的稳定性。
颗粒聚集的防止:小颗粒的布朗运动可以防止其聚集,但较小颗粒表面能较高,容易发生聚集。为保持稳定性,必须通过添加分散剂来抑制颗粒聚集。
稳定机制:
静电稳定与空间稳定:静电稳定通过调整基液的电荷性质来改善颗粒的分散性,在极性基液中使用静电排斥力可以有效防止颗粒的聚集。空间稳定则是通过添加大分子表面活性剂或聚合物,在颗粒之间提供空间屏障,防止颗粒聚集。两者的结合可以在高体积分数下保持较好的稳定性。
图3 两步法制备流程
图4 纳米颗粒的动力学行为
纳米生物润滑剂输运动力学规律
✦
1. 供给方式
单通道与双通道系统:纳米生物润滑剂的供给方式主要有单通道和双通道系统。单通道系统适用于内冷却加工,但容易受到液滴碰撞、凝结和管道油膜形成等影响,限制了润滑剂的稳定性。双通道系统能够有效避免这些问题,对管路要求较低。
精密润滑泵供给:通过精密润滑泵(如电控微量泵、球形微泵)可以精准调控润滑剂的供给,确保喷嘴的稳定雾化。此外,超声振动技术的应用能将纳米颗粒分解为更小的颗粒,进一步提升润滑剂的传热性能。
2. 雾化机理与装置
气动雾化
雾化机制与液滴尺寸:气动雾化利用外部气流与液体表面张力之间的动态作用生成微小液滴。液体的表面张力越小,液滴越容易破裂,从而获得更小的液滴,提供更均匀的冷却润滑效果。喷雾气压和喷嘴结构对液滴的尺寸和分布有显著影响,较高的雾化气压能减小液滴尺寸,增强润滑剂的渗透性。
喷嘴结构与流场:喷嘴设计、气流压力和喷嘴角度对液滴的分布和喷射效果有关键影响。双出口喷嘴相比单出口喷嘴能更好地优化液滴的大小、均匀性和喷射速度。
超声雾化
超声波雾化原理:超声雾化通过压电元件产生超声波振动,使液体产生压缩波和稀疏波,导致液滴的细化。与气动雾化相比,超声雾化产生的液滴粒径更小,分布更加均匀,显著提升了润滑效果。
应用优势与研究:超声雾化技术在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如医疗、农业等。通过改进喷嘴设计和超声参数调控,超声雾化可以更有效地渗透至切削区,减少热损伤,提高刀具寿命。
图5 超声雾化原理
静电雾化
荷电液滴与冷却润滑:静电雾化通过液体荷电减少表面张力,提高液滴的细化度和渗透性。荷电的液滴能更稳定地分布并渗透到切削区,提高润滑性能。
电润湿效应:施加电压后,荷电液滴的迁移活性增加,渗透能力更强,润滑剂在接触界面的润湿性得到显著改善,进一步提高了加工效率和表面质量。
图6 电润湿效应
3. 流场分布规律
车削
气流影响:车削过程中,工件旋转产生负压区,有助于润滑剂渗透。气流的速度和喷嘴配置对液滴的分布和渗透效果有显著影响,优化喷嘴位置和气压可以提升润滑效果。
喷嘴射流与液滴渗透:通过计算流体动力学仿真,研究发现喷嘴的摆放角度、射流距离及喷嘴孔径对润滑剂的渗透性和喷射效果有直接影响。
图7 车削流场分布
铣削
气流扰动与润滑剂渗透:铣削加工中,刀具的高速旋转产生气流扰动,形成封闭的环形区域,影响润滑剂的进入。优化喷嘴配置,特别是喷嘴与工件接触面的角度,可以提高润滑剂的渗透能力。
喷嘴位置与液滴渗透:喷嘴角度与工件接触状态密切相关,合适的角度有助于提高液滴的渗透率,改善切削区润滑。
图8 铣削流场分布
磨削
气障层与润滑剂进入:磨削过程中,砂轮表面与空气摩擦产生的离心力形成气障层,阻碍润滑剂的顺利进入。喷嘴位置和喷射角度的优化有助于润滑剂的渗透。
润滑膜的形成与热流密度:纳米生物润滑剂通过形成稳定的润滑膜,减少摩擦热流密度,改善磨削区的散热性能,进而提升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
图9 磨削区流场分布
4. 液滴浸润
液滴物理特性
表面张力与润湿性能:液滴的表面张力影响其在固体表面的接触角和扩展性。低表面张力有助于液滴的渗透和润滑作用,特别是在切削区的润滑和冷却。
粘度与渗透性:润滑剂的粘度影响其流动性,低粘度的纳米生物润滑剂具有更好的渗透能力,可以更有效地渗透至切削区间隙,提高润滑效果。
界面接触状态
车削与液滴渗透:车削过程中,刀具与切屑接触区存在润滑禁区,液滴渗透通过毛细管和毛细管渗透效应增强了润滑效果,减少了摩擦热的产生。
铣削与液滴渗透:铣削过程中,由于切削力波动,液滴的渗透性会受到挑战。润滑膜的形成和纳米颗粒的填充作用提高了液滴的承载能力,减少了摩擦并改善了工件的表面质量。
图10 磨削加工液滴浸润行为
材料去除加工热物理特性及调控策略
✦
1. 热源抑制机理
切削和磨削中的热源:切削过程中,热源主要来自材料的弹塑性变形、切屑-刀具摩擦和工件-刀具摩擦。在磨削中,滑擦、耕犁和成屑阶段消耗大量能量,主要转化为热量。
纳米生物润滑剂的作用:纳米生物润滑剂通过降低摩擦系数,显著减少摩擦热源,从而降低热流密度。添加纳米颗粒后,润滑剂的摩擦系数显著降低,例如石墨烯、MoS2等纳米颗粒能够降低摩擦系数,进而减小热源。
摩擦学特性:高粘度的纳米生物润滑剂通常具有较好的抗磨性能,能有效减少切削力和摩擦,进一步降低切削过程中的热量生成。实验显示,纳米生物润滑剂可降低切削力和磨削力,从而减少热源产生。
图11 纳米增强相抗磨减摩效应
2. 热耗散机制
喷雾冷却的热耗散:喷雾冷却通过微量润滑微液滴的不同换热特性实现高效散热,形成多种换热区域,如无沸腾换热、核态沸腾等。纳米生物润滑剂通过提高传热系数,有助于更多热量从热源区域转移,减少刀具和工件的热损伤。
传热系数:研究发现,纳米生物润滑剂显著提升了传热系数,特别是CNT纳米生物润滑剂表现出极佳的传热性能,比传统润滑液体的传热系数高出多个百分点。
布朗运动的影响:布朗力微对流作用下,纳米颗粒在润滑剂中的微运动增加了颗粒与液体之间的能量传递,提高了热扩散和对流传热效率。
图12 微量润滑换热机理
3. 温度场预测模型
有限元与差分模型:多项研究通过有限元和有限差分法建立温度场预测模型,以预测切削过程中温度的分布。模型与实验结果吻合,且误差较小(一般在6%左右)。
纳米生物润滑剂对温度的影响:使用纳米生物润滑剂的微量润滑可显著降低切削刀具的平均温度。例如,2%体积分数的Al2O3纳米颗粒可将切削刀具的温度降低约23K。
预测与实验验证:研究人员通过模型预测和实验测量验证了不同冷却条件下的温度分布,表明纳米生物润滑剂的微量润滑有助于有效降低磨削区温度。
图13 磨削温度场预测
4. 多场赋能温度场调控策略
织构刀具辅助技术:织构刀具通过激光加工在刀具表面形成微结构,这些微结构能够增强润滑剂的渗透,减少摩擦,并通过储存润滑剂来提高切削过程的润滑效果。
磁场赋能技术:磁场通过影响磁性纳米生物润滑剂的运动和形态,增强润滑剂的渗透性和润滑性能,显著提高切削过程中的抗磨减摩能力。磁场还帮助改善润滑膜的形成,提高切削区的温度控制效果。
超声与低温赋能:超声振动和低温场赋能技术通过改善润滑剂的渗透性和冷却性能,显著降低了切削温度和磨削力。在高温加工中,超声与低温结合有助于更好地控制温度场,减少热损伤,提高刀具寿命。
图14 低温赋能热耗散增强机制
3
结论
通过揭示纳米生物润滑剂微量润滑加工的物理机制,阐述了其在切/磨削制造领域的应用进展,建立了多参数映射加工性能优化策略,为切削液减量化趋势下的洁净与精密制造技术提供了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持。
4
前景应用
纳米生物润滑剂微量润滑技术是传统切削液浇注式加工的环保型替代技术。通过其物理机制的揭示,可在洁净精密制造包括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海工装备、工程机械、农机装备、动力机械等领域的核心零部件制造提供更广泛的技术支持。未来的发展趋势可能会集中在以下几点。
5
相关文章推荐
作者及团队介绍
6
主创作者团队主要研究方向
7
团队相关文章推荐
作 者:李长河
责任编辑:杜蔚杰
JME学院简介
JME学院是由《机械工程学报》编辑部2018年创建,以关注、陪伴青年学者成长为宗旨,努力探索学术传播服务新模式。首任院长是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监事会监事长、《机械工程学报》中英文两刊主编宋天虎。
欢迎各位老师扫码添加小助理-暖暖为好友,由小助理拉入JME学院官方群!
更多精彩视频
有一种合作叫做真诚,有一种发展可以无限,有一种伙伴可以互利共赢,愿我们合作起来流连忘返,发展起来前景可观。关于论文推荐、团队介绍、图书出版、学术直播、招聘信息、会议推广等,请与我们联系。
推荐阅读
西北工大张映锋教授团队:数字孪生驱动的复杂产品智能运维服务体系与核心技术丨JME文章推荐
长沙理工胡林教授团队:电动汽车锂离子电池-超级电容混合储能系统能量分配与参数匹配研究综述丨JME文章推荐
西北工大詹梅教授团队:塑性成形快速数值仿真方法的研究进展丨JME文章推荐
华侨大学徐西鹏教授团队:磨粒工具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丨JME文章推荐
大连理工大学宋学官教授团队:智重装备的多学科一体化优化设计丨JME文章推荐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徐九华教授团队:面向绿色高效磨削的振荡热管砂轮磨削温度与强化传热分析丨JME文章推荐
电子科大汪忠来教授团队:基于RMQGS-APS-Kriging的主动学习结构可靠性分析方法丨JME文章推荐
湖南大学熊万里教授团队:箔片气体动压轴承研究进展综述丨JME文章推荐
航天大型薄壁回转曲面构件成形制造技术的发展与挑战丨JME文章推荐
太原理工大学黄庆学院士团队:宽厚板板形测量系统与标定方法研究丨JME文章推荐
重庆大学的余华教授团队:适用于输电线路监测的自供电无线在线监测系统丨JME文章推荐
燕山大学的温银堂团队:基于超分辨率改进Faster R-CNN的点阵结构内部缺陷判识方法丨JME文章推荐
王树新院士团队:面向微创手术器械臂的可变刚度机理综述 丨JME文章推荐
西南交通大学翟婉明院士团队:考虑齿轮齿条动态激励的山地齿轨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特性分析丨JME文章推荐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张一喆、祖宏林、张志超:不同线路条件下高速列车轮轨力的试验研究丨JME文章推荐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杨世春教授团队:动力电池云端管理关键技术研究综述丨JME封面文章
厦门大学郭景华团队: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网联混合动力汽车队列控制丨JME封面文章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张行教授团队:压差式多节串联管道机器人越障时动力学演化规律及减振分析丨JME封面文章
版权声明:
本文为《机械工程学报》编辑部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请联系授权!
在公众号后台留言需要转载的文章题目及要转载的公众号ID以获取授权!
联系我们:
联系人:暖暖
电话:010-88379909
E-mail:jme@cmes.org
网 址:http://www.cjmenet.com.cn
官方微信号:jme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