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F中国增材制造30年发展特刊 | 清华大学熊卓教授团队:回顾三十年来中国生物3D打印的发展与机遇

学术   2024-10-23 17:02   北京  

提示点击上方"机械工程学报"关注我吧  




增材制造(快速成形)技术已在我国发展 30 余年,为向全球学者介绍中国的研究成果,在Additive Manufacturing Frontiers (AMF) 执行主编李涤尘教授的带领下,组织策划了“中国增材制造 30 年发展”特刊 (Special Issue on 30 Years of Development of Additive Manufacturing in China),通过十余个国内增材制造领域的代表性团队的高质量论文,向大家介绍过去 30年来我国增材制造技术的发展历程、主要研究成果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引用论文


Xianhao Zhou, Yongcong Fang, Ting Zhang, Zhuo Xiong. Retrospective: Advances and Opportunities of 3D Bioprinting in China over Three Decades. Additive Manufacturing Frontiers, 2024, 200157.

https://doi.org/10.1016/j.amf.2024.200157.


文章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950431724000479




研究现状


生物3D打印技术使用生物材料、细胞和其他基本成分来制造具有特定生物功能和复杂结构的器官和组织,目前已应用于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等领域。过去的30年里,研究人员开发了新型3D生物打印技术,有效提高了生物制造能力,同时扩大了转化应用范围。在此过程中,中国研究团队做出了重大贡献。本文将现有生物3D打印技术分为“基于生物材料的间接组装策略”和“基于活细胞的直接组装策略”两大类,详细探讨了每种生物打印技术的技术原理、最新进展、优缺点及其应用,特别关注中国研究团队的贡献。




研究难点或瓶颈


在过去三十年里,3D生物打印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多功能的技术平台,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和多种生物材料。尽管取得了显著进展,3D生物打印仍然面临以下三大挑战:(1)打印速度与打印分辨率之间的矛盾;(2)生物墨水可打印性与细胞生长、组织功能发育之间的矛盾;(3)临床转化面临个性化设计与规模化生产之间的矛盾。



展望


为提升生物3D打印技术的打印能力,并推动其在组织工程和临床医学等领域的应用,目前存在几个重要的发展趋势:(1)通过多喷头打印、体积光固化打印等新技术手段,提高打印速度与效率;(2)通过减小挤出丝径、单细胞打印等方式,提高细胞打印的分辨率;(3)通过构建更仿生的复杂异质结构,用于再生修复、生理/病理模型构建以及药物筛选;(4)通过体内与体表的原位打印,为及时修复与治疗提供可能性;(5)在太空环境中进行组织器官模型的生物打印,为疾病治疗研究与提供在轨医疗支持提供可能性。 









代表性图片


图1 生物3D打印领域研究趋势与国内团队贡献分析


图2 生物3D打印领域中的里程碑研究




关于团队

作者团队介绍




熊卓(通讯作者),博士,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长聘教授。现任北京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市生物制造及快速成形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际上最早(1999年)开展生物3D打印的研究者之一,2004年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在生物3D打印领域的第一个资助项目(No.30400099),率先提出基于单元受控堆积成形的细胞3D打印技术并获得首个发明专利,发明了多种细胞3D打印工艺与低温沉积制造工艺,2023年基于微卫星平台开创了复杂肿瘤模型的太空生物3D打印的先河,相关成果两次被教育部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近年来主持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及部委项目,在Nature Communication、Advanced Materials、Biomaterials等期刊发表百余篇论文,被引3800余次。获得发明专利授权30余项,多项专利成果已转化,多款设备实现了商品化生产,并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项。


方永聪(通讯作者),博士,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助理研究员,获得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承担子课题)、国自然青年基金、博士后站前特别资助、博士后面上项目等资助,入选北京市科协2023-2025年度青年人才托举计划,近5年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Advanced Materials(2篇),AdvancedFunctional Materials, Advanced ScienceBiomaterials等领域权威期刊发表14篇文章,累计论文30余篇,总引用>600次,申请中国和美国发明专利共12项,研究成果被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央视新闻等媒体报道,现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增材制造分会青年委员,同时担任The Innovation(影响因子32.0),Additive Manufacturing Frontiers等多本权威期刊青年编委和客座编辑。



课题组研究方向:

课题组主要开展生物医学、生物3D打印与生物制造,生物材料与凝胶材料开发,干细胞诱导分化,肿瘤体外模型与器官芯片,空间生物3D打印,DNA信息存储与微纳制造等研究,以111计划“生物制造与体外生命系统工程”交叉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基地)、生物制造与快速成形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生物三维打印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为主要科研平台,核心实验室占地近1000平方米,具备有强劲的团队支持和硬件基础。




近年团队发表文章


[1] Zhang Y, Hu Q, Pei Y, et al. A patient-specific lung cancer assembloid model with heterogeneous tumor microenvironments[J].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4, 15(1): 3382.
[2] Fang Y, Guo Y, Wu B, et al. Expanding embedded 3D bioprinting capability for engineering complex organs with freeform vascular networks[J]. Advanced Materials, 2023, 35(22): 2205082.
[3] Mo X, Zhang Y, Wang Z, et al. Satellite‐Based On‐Orbit Printing of 3D Tumor Models[J]. Advanced Materials, 2023: 2309618.
[4] Ye M, Shan Y, Lu B, et al. Creating a semi-opened micro-cavity ovary through sacrificial microspheres as an in vitro model for discovering the potential effect of ovarian toxic agents[J]. Bioactive Materials, 2023, 26: 216-230.
[5] Fang Y, Wang C, Liu Z, et al. 3D printed conductive multiscale nerve guidance conduit with hierarchical fibers for peripheral nerve regeneration[J]. Advanced Science, 2023, 10(12): 2205744.
[6] Lu B, Ye M, Xia J, et 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promotes the vascularization and functionalization of an engineered biomimetic human cardiac tissue[J]. 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 2023, 12(19): 2300607.
[7] Fang Y, Ji M, Yang Y, et al. 3D printing of vascularized hepatic tissues with a high cell density and heterogeneous microenvironment[J]. Biofabrication, 2023, 15(4): 045004.
[8] Fang Y, Ji M, Wu B, et al. Engineering Highly Vascularized Bone Tissues by 3D Bioprinting of Granular Prevascularized Spheroids[J].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2023, 15(37): 43492-43502.
[9] Xia J, Xiong Z, Guo J, et al. Study of paraquat-induced pulmonary fibrosis using biomimetic micro-lung chips[J]. Biofabrication, 2022, 15(1): 014104.


















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文后阅读原文获取。



作      者:周显昊
责任编辑:李   娜
责任校对:金   程
审      核:张   强

JME学院简介

JME学院是由《机械工程学报》编辑部2018年创建,以关注、陪伴青年学者成长为宗旨,努力探索学术传播服务新模式。首任院长是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监事会监事长、《机械工程学报》中英文两刊主编宋天虎。


欢迎各位老师扫码添加小助理-暖暖为好友,由小助理拉入JME学院官方群!




更多精彩视频



欢迎关注JME学院视频号~

寻觅合作伙伴

有一种合作叫做真诚,有一种发展可以无限,有一种伙伴可以互利共赢,愿我们合作起来流连忘返,发展起来前景可观。关于论文推荐、团队介绍、图书出版、学术直播、招聘信息、会议推广等,请与我们联系。



感谢关注我们!我们《机械工程学报》编辑部将努力为您打造一个有态度、有深度、有温度学术媒体




推荐阅读


【AMF论文推荐】青岛理工大学兰红波教授团队:大面积银铜核壳复合金属网栅电磁屏蔽玻璃增材制造

【AMF论文推荐】华南理工大学杨永强教授团队:工艺参数对低Sc含量Al-Mg-Sc-Zr合金相对密度、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机理

AMF论文推荐 | 华中科技大学史玉升教授团队:具有自适应低频吸声性能的3D打印超薄超材料

AMF论文推荐 | 华南理工大学杨永强教授团队:采用不同建造策略的激光粉末床熔合铜-钢多材料结构的界面特性及形成机理
AMF论文推荐| 新加坡国立大学Jerry Fuh教授团队与吉林大学任露泉院士团队:SLM成形金属玻璃力学性能和生物相容性的研究
【AMF论文推荐】山东省科学院激光研究所吴世凯副研究员团队:2319铝合金的摆动激光束熔丝增材制造
【AMF论文推荐】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杨光教授团队——质量控制:基于激光-粉末-熔池相互作用的选择性激光熔化内部缺陷形成机理研究综述
【AMF论文推荐】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田宗军教授团队:增材制造中的变形及残余应力研究进展
清华大学张婷副研究员团队:用于多层血管管道的明胶甲基丙烯酰-海藻酸盐双网络水凝胶的同轴嵌入式打印 | AMF论文推荐
北工大陈继民教授团队:全瓷种植体用3D打印ZrO2(3Y)/Al2O3生物陶瓷的制备、显微结构与性能研究 | AMF论文推荐
浙江大学贺永教授团队:基于投影式3D打印的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支架的增材制造 | CJME:AMF论文推荐
清华大学生物制造中心孙伟教授和庞媛副研究员团队:基于3D打印技术的体外肺泡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 CJME:AMF论文推荐
西安交通大学贺健康教授团队:具有抗菌和诱导成骨能力的多层结构可降解脑膜补片静电制造方法 | CJME:AMF论文推荐
大连理工大学赵丹阳教授团队:生物可降解聚合物血管支架的3D打印研究进展 | CJME:AMF论文推荐
砥砺深耕增材制造| 卓越计划高起点新刊——AMF首期重磅上线!
增材制造路线图:迈向智能化和工业化
清华大学生物制造中心AMF综述:生物3D打印最新进展
今晚7点!《中国机械工程学报:增材制造前沿》(AMF)创刊号发布仪式暨首届增材制造前沿论坛隆重召开
光明日报|AMF副主编顾冬冬教授:要做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模范——情系祖国 矢志完成梦想“拼图”


版权声明:


源:AMF增材制造前沿

特别声明:本微信转载文章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我们,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益。


微信投稿、转载等:

联系人:暖暖

电话:010-88379909

E-mail:jme@cmes.org

网 址:http://www.cjmenet.com.cn

官方微信号:jmewechat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关注我哟


机械工程学报
稿件查询,过刊浏览,机械领域文章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