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文明校园 || 倡导廉洁之风 弘扬浩然正气——廉洁故事我来讲

文摘   2024-06-18 08:05   云南  


涵养廉洁文化

建设清廉校园


廉洁

文化





01

廉洁故事我来讲


为全面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营造崇廉尚洁的校园文化氛围,我校开展了“倡导廉洁之风 弘扬浩然正气——廉洁故事我来讲”主题队会活动。

廉洁文化建设·廉洁文化建设

活动中,同学们围绕主题讲了包拯、张桂梅、焦裕禄、孔繁森等具有高尚品格、廉洁做事的榜样人物的故事,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同学们明白了作为一名学生我们也应该清清白白做人,要做有骨气的好少年,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做到独立完成作业、诚信考试、以诚待人,就是在践行廉洁文化。此次活动让廉洁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让廉洁之声遍布校园的每个角落。


02

共读廉洁小故事


廉政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传统道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刚正不阿、廉洁自律的仁人志士,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廉政故事,在华夏文化中已成经典。廉洁教育主题系列活动,旨在引领我校师生自觉涵养清廉风气,共建廉洁校园,营造崇尚清廉、清风正气的校园风气,带领同学们坚定理想信念,争做新时代的好少年。这几个廉洁小故事,大家一起读起来吧!

不持一砚归

包拯担任端州知府时,端州有一种非常知名的特产——端砚,当时每年都要向皇宫里进贡这种砚台,非常名贵,甚至一度成为身份的象征。许多在端州任职的官员都会趁机增加征敛的数额,中饱私囊,用于谋利或打点朝中权贵。多年来无度的征敛严重增加了当地百姓的负担,百姓多有不满又无处申诉,生活艰辛。包拯到任后,了解到这一情况,马上颁布条令,不允许各地官员额外征敛砚台,一旦发现即予以严惩,而且决心以身作则,任职期满后绝不带走一块端砚。包拯三年任职期满离开端州时,果然“不持一砚归”。


两袖清风

明朝的于谦,为官清廉,“两袖清风”的故事就发生在他身上。一次,他要进京办事,一些同僚劝他:“你不向上司献金玉,带上土特产,如绢帕、蘑菇、线香之类,也是送个人情啊!”于谦听罢赋诗一首:“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天朝去,免得间阎话短长。”这便是成语“两袖清风”的来源。

一钱太守

东汉时,一位叫刘宠的人任会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司十分清廉。后来他被朝廷调任为大匠之职,临走,当地百姓主动凑钱来送给即将离开的刘宠,刘宠不受。后来实在盛情难却,就从中拿了一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他因此而被称为“一钱太守”。

张桂梅的故事

2007年,张桂梅要到北京参加党的十七大,华坪县委、县政府的领导看到张桂梅衣着朴素,特意拨了几千块钱给张桂梅,让她去购置一套正装用于参会,并叮嘱她把剩下的钱带在身上,路上也方便些。看着儿童之家简陋的办公环境,她想都没想,就把这笔钱“挪用”给儿童之家买了一台电脑。

钱花完了,参会的正装却没了着落。其实张桂梅也觉得穿着自己那些旧衣服参会不妥,便花了200元钱买了一件西装上衣,搭着一条平时常穿的牛仔裤便进京了。

廉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是兴国安邦之源,是社会道德规范,是人人应当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学习自古流传下来的廉洁小故事,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做人做事的道理,时刻保持廉洁自律,做一名涵养清风正气的新时代好少年。


廉洁文化建设·廉洁文化建设




撰稿 | 林粤云
图片 | 五年级各班主任
编辑 | 谭甜甜
审核 | 林粤云
发布 | 思茅区第四小学办公室


权威及时的校园资讯

深度挖掘的书香校园文化


思茅第四小学
办学特色:创建“茶香伴书香”特色校园。办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和学生共同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