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还剩最后一个星期,这些展览可以陪你去2025年。从瑞士的经典设计到韦斯·安德森的灵感宇宙,当贾科梅蒂遇到莫兰迪,还有宋人的世界、玉器的世界、瓷器的世界,愚人、驴子、便便的世界......卢浮宫正在举办一场史无前例的展览,展出 13 世纪至 16 世纪遍布画坛的无数愚人形象。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愚人占据了所有可用的艺术空间,他的身影出现在插图手稿、印刷书籍和版画、挂毯、绘画、雕塑以及各种珍贵或平凡的物品中。在那个与我们的时代并无太大区别的动荡年代,他那迷人、令人困惑和颠覆性的形象若隐若现。展览审视了中世纪末期西方艺术和文化中无处不在的愚人形象,并试图解析这些似乎在现代性到来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的人物的意义。愚人可能会让我们捧腹大笑,因为他有许多轻浮的滑稽动作,但他也隐藏着丰富的情色、猥亵、悲剧或暴力本质。愚人既能做最好的事,也能做最坏的事,他能娱乐、警告或谴责;他能颠覆社会价值观,甚至推翻既定秩序。在新装修的拿破仑大厅内,本次展览汇集了来自法国、欧洲和美国 90 家机构的 300 多件作品,为我们带来了一次独一无二的北欧艺术之旅(英国、佛兰德斯、日耳曼,尤其是法国),揭示了中世纪的亵渎方面,展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复杂的迷人时代。展览探讨了愚人形象随着启蒙运动和理性的胜利而消失,以及在 18 世纪末和整个 19 世纪再次出现的情况。随后,愚人成为艺术家们认同的形象,他们想知道:“如果我就是傻瓜呢?”垃圾便便展
2024年9月27日 - 2025年2月16日
东京 21_21 DESIGN SIGHT
展览从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性回避的“垃圾”与“排泄物”出发,探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不断运转的“循环”概念。展览尝试构建涵盖垃圾和排泄物在内的“pooploop”新型循环系统,力图以富有趣味的方式引导人们重新看待这些被忽视的事物,并激发对人与自然、循环与设计的深层次思考。
展览分为2个部分,第一部分展示与垃圾及排泄物相关的物品,包括回收资源、化石、贝壳、土壤,甚至真实的排泄物。第二部分聚焦新型循环系统研究,反思垃圾与排泄物的概念,重新界定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探索构建未来可持续社会的方法。
不可或缺:古代世界中的驴子
2024年12月5日 - 2025年5月4日
柏林 新博物馆
驴子是人类最早开始饲养的农场动物之一。本次展览将通过柏林埃及博物馆与近东博物馆收藏的绘画、雕刻、陶器、莎草纸等物品,详细介绍古代世界中驴子在农业、军事和宗教等不同领域的用途,从不同的角度呈现驴子对古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重要性。
人们常以为驴子是顽固、愚蠢和懒惰的,却不知这种想法是基于对驴子行为误解的偏见。事实上,驴子是一种聪明、忠诚且善于自力更生的动物。驴子主要在平民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但也可以用于军事场景,承担驮运粮食和装备的职责,并对兴奋的马匹起到安抚作用。
诗人与恋人:梵高作品展
英国国家美术馆
为庆祝英国国家美术馆成立200周年,以及梵高《向日葵》加入馆藏100周年,伦敦国家美术馆正在举办英国自2010年以来规模最大的梵高特展,展出超过50件来自世界各地公共机构和私人收藏的油画和素描作品。
重点展品包括法国奥赛博物馆藏《罗讷河上的星夜》、荷兰梵高博物馆藏《黄房子》、英国国家美术馆藏《向日葵》和《梵高的椅子》等。
展览主要关注1888年至1890年梵高在法国南部阿尔勒镇和圣雷米镇居住时的绘画创作。这是梵高创作生涯中最重要的时期之一,他在多位诗人、作家和艺术创作者的启发下迎来创作风格上的转变,尝试在风景画中加入浪漫的爱情元素,展现充满诗意的想象力。
展览将采用“诗人”和“恋人”作为双重主题,带领观众近距离观察梵高作品中随风摇曳的柏树、舒卷的云层以及星空下漫步的情侣,感受其作品中的叙事感。
贾科梅蒂/莫兰迪:静止的时刻
2024年11月15日 - 2025年3月2日
巴黎 贾科梅蒂研究所
本次展览由巴黎贾科梅蒂研究所与博洛尼亚莫兰迪美术馆共同举办,探索20世纪重要艺术家阿尔贝托·贾科梅蒂与乔治·莫兰迪的相似性。
贾科梅蒂与莫兰迪虽活跃于同一个时代,却从未有过交集。尽管如此,两人在创作上仍表现出相似性:独特的工作室创作模式、对熟悉环境和模式的依赖性、源于现实的原创性等。
展览将呈现两位艺术家在1913年至1965年的创作,分为“熟悉的风景和肖像” “研究岁月:现代语言的形成” “成就之年”三个主题展出。
现代的诞生:Lillie P. Bliss 收藏展没有Lillie P. Bliss,就没有今天的MoMA。1929 年,在纽约倡导现代艺术多年之后,Bliss与Abby Aldrich Rockefeller和Mary Quinn Sullivan 三位女性共同创建了MoMA。两年后,66 岁的Bliss去世,她将自己的大部分艺术收藏留给了博物馆,这一富有远见的举动从根本上改变了MoMA的发展轨迹。展览汇集了Bliss收藏的 40 件作品,包括保罗·塞尚、奥迪隆·雷东、乔治·秀拉、巴勃罗·毕加索的绘画和纸上作品。在现代艺术经常受到怀疑或嘲笑的时代,Bliss是这些开创性艺术家的坚定支持者。她曾经在一封寄给院士的信中写道:“那些 ‘新人们’ 有值得表达的话语,他们只是在争取按自己的方式进行自由的表达。”她独一无二的慷慨捐赠,允许出售她的作品来资助新的收购,包括文森特-梵高的《星夜》,为这家年轻的博物馆提供了在未来发展其收藏的手段。Bliss对美国现代艺术史的杰出贡献至今仍未得到充分认可。部分原因是她希望远离聚光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Bliss要求烧毁她的私人文件。虽然她的许多故事仍留存在人们的想象中,但展览通过她最喜爱的艺术作品阐明了这位关键人物。“吕克·图伊曼斯:过去”是比利时艺术家吕克·图伊曼斯在中国的首个大型个展,也是他迄今为止最为重要的回顾展之一。图伊曼斯的绘画以其冷静的色调和对图像的深刻运用而闻名,他的作品风格给人一种褪色感,类似于摄影,有时被称为“莫兰迪配色”。他的题材广泛,从日常物品到历史人物和事件,都能以独特的视角进行描绘。图伊曼斯的作品具有强烈的历史性和隐喻性,通过色彩处理和视觉信息的选择性强调或省略,赋予作品一种模糊和暗示性。他以非叙事性的具象绘画关注现实和历史,通过低饱和度的色调实现画面与内容情绪的高度统一。图伊曼斯通常在一天内完成作品,这种快速的创作过程使得他的作品既吸引人又难以解读。本次展览展出了图伊曼斯自1975年至2023年创作的近90件作品,包括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以及此前鲜少展出的创作。这次展览不仅是对中国首个全面系统梳理图伊曼斯艺术实践的展示,也突出展现了图伊曼斯对创作媒介如何塑造历史和影响记忆的持续探索。王玉平2024
2024年11月6日 - 2025年1月5日
上海 宝龙美术馆
展览分为两个部分展出中国当代艺术家王玉平的绘画作品,力图通过充满生活感的展陈,呈现艺术家近期的创作面貌与探索实践,同时启发观者对日常生活的思考。
展览第一部分呈现王玉平近几年来的室内、物品和人物系列。第二部分以长卷、壁画、对比的方式,展示了王玉平的风景系列,以呼应艺术家多年实践中对东西方形式与美感的结合。结尾处通过早期的风景、静物、室内、自画像和如今的对比,揭示王玉平的人生路径和生活观的转变:他在90年代以表现性、压抑性的创作而成名。数年后,他重返平凡的生活,专注于艺术自身,以记录下诚实、散漫的日常。
世界遗产:伟大丝绸之路
2024年11月23日 - 2025年2月2日
京都文化博物馆
本次展览是丝绸之路成功申遗后中国境外举办的首个大型“丝绸之路”主题巡展,汇集中国27家文博单位的约240件文物,涵盖金银器、青铜器、玻璃、陶瓷器、壁画、绘画、纺织品、佛经、佛像等丰富类别,全面展现丝绸之路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展览分为三个单元,第一单元“民族往来的舞台”通过新疆、甘肃、宁夏等地博物馆收藏的文物,探究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在东西方交流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他们的独特文化。第二单元“东西文明的融合”主要关注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原与西域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重点展现唐代包容多元的时代面貌。第三单元“佛教东渐”介绍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二十世纪上半叶,先锋摄影师开始探索摄影中的审美抽象。何以直到20世纪70年代,摄影才得以跻身艺术领域并进入美术馆,与绘画产生了同等的重要性?在不同的技术、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相机又能为我们提供些什么?本次展览是首次在中国大规模呈现蓬皮杜中心摄影类馆藏。展览将回顾摄影艺术决定性的三十年,聚焦其跃升为当代艺术主流媒介的时刻,通过十个章节,集中呈现逾30位先锋派艺术家的近200件开创性作品,串联起摄影如何从记录艺术过程到成为一门独立艺术的前卫历史。中国·唐:一个多元开放的朝代(7至10世纪)
2024年11月20日 - 2025年3月3日
巴黎 Guimet Museum
本次展览是中法建交60周年纪念大展,由中国国家文物局与法国文化部指导,展出来自中国10个省市区、32家文博机构的207件(套)唐朝文物。
展览聚焦唐朝都城长安,邀请参观者漫步于这座当时世界最繁华的都市街道,透过茶文化、饮宴娱乐、女性时尚、商贸往来、手工艺、书法、绘画,以及儒释道等精神思潮的传播,了解大唐王朝的运作及其世界性和开放性。
展品包括金器、壁画、雕塑、书画、出口陶瓷器和近期考古发现,其中部分从未出海展出。
展览的标题“偶遇”灵感来源于美国夫妇沃利·科瓦尔和阿曼达在Instagram上创建的账号“Accidental Wes Anderson”,他们在线上征集全球粉丝拍摄的韦斯·安德森风格的复古对称影像,吸引了全球粉丝效仿其标志性的构图和色彩,他们通过镜头捕捉到与韦斯·安德森电影相呼应的建筑、场景与瞬间,拍摄并分享了自己眼中的“韦式世界”,并最终甄选了300余幅经韦斯·安德森本人认可的摄影作品。展览将这些作品分布在“打开相册”、“终点站”、“注意间隙”、“请入住”、“游泳池”、“欧洲经典”、“星条旗”、“收藏色彩”和“在自然里松弛”9大主题展区,仿佛重构了韦斯·安德森的电影场景。作为2025年中瑞建交75周年的预热活动,本次展览是中国国内有史以来最大、最完整的瑞士设计原件展。展出包含“原创家具、突破性发明、旅游海报、单人凳、马克斯·比尔特展、最美图书”六大板块、共计200余件瑞士标志性设计作品。展览全面梳理了瑞士设计400年的演变历程,涵盖从日常物品到影响世界的设计发明,使观众能近距离感受瑞士设计的独特魅力。展览上极具代表性的75件原创家具作品,展现了瑞士工艺从蹒跚起步到誉满天下的发展过程;瑞士平面设计独树一帜,本次展览中50余幅标志性旅游海报展现了平面设计在瑞士文化中的深厚根基;反映瑞士设计史的还有20把不同年代的单人凳,以其简约风格和实用性而备受推崇。本次展览的重要主题之一在于呈现瑞士在创新领域的持续发展:除了设计领域,还涵盖工程、医疗、可持续发展等,从苏打水和铝箔纸的开创性发明,到研发层面的开拓性实践,瑞士在众多行业始终走在时代前沿。展览还设有建筑与设计巨匠马克斯·比尔特展,包括比尔设计的家具、海报及限量版版画。时值“瑞士最美图书”评选80周年之际,展览还展示了近年来获得国际赞誉的瑞士书籍设计。问羽:宋代的自然与艺术世界
2024年11月9日-2025年1月9日
浙江省博物馆
宋代是中国绘画的巅峰时期,高度的写实性,以及精微高超的表现技艺,令人惊叹。每一幅存世宋画俱成经典,被反复诠释、演绎与传颂。此次展览将成为当今宋代花鸟画真迹最集中的展示。
展览分“追千古”“访山野”“入画境”三个单元,展出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上海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吉林省博物院、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以及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等8家收藏单位的15幅宋代绘画真迹、28幅宋画高清图版与39幅现代鸟类摄影作品,并特别推出大型3D动画、沉浸式影院与XR扩展现实互动场景等专题数字展览项目。
书画“国宝展”
11月13日-
上海博物馆
王羲之《草书上虞帖卷》、王献之《行书鸭头丸帖卷》、唐代孙位《高逸图卷》、五代徐熙《雪竹图轴》……上海博物馆东馆的中国历代绘画馆、中国历代书法馆正式向公众开放,一系列珍贵文物亮相。
上海博物馆的中国历代绘画馆、中国历代书法馆是海内外唯一的书画分开、系统展示中国古代书画通史的常设展。经过全面升级、创新改陈后,书画两馆在内容、功能、空间上实现了全方位提升,不少国宝级书画珍品和多年未公开展出的名家代表作将重现眼前,迎来书画“国宝展”睽违20年后的重磅回归。
上博东馆书画常设展厅全面开放后,书法馆、绘画馆、海上书画馆及书画特型馆总展陈空间面积将达到4000平方米,首展全开总计将展出共315件(196套)作品,几乎集结了历代书法、绘画流派,个人风格的经典,画家的代表作,超70%为全新亮相,其中一级品总计137件。
本次展览汇集辽宁省内外30家文博单位的454件(套)文物,涵盖医巫闾山辽代帝陵遗址群、辽上京城、辽祖陵、陈国公主墓、大营子附马墓、金中都皇陵、长白山神庙遗址等重要辽金墓葬、遗址出土文物,以主题文物展的形式全面解读辽金历史文化。
展览分四个部分集中展现辽金文化起源、吸纳、发展、融合的过程,实证中国历史上多民族的共同繁荣与发展,贯穿继承吸纳、共存发展、融聚统一的价值追求。
《山弈候约图》,辽代,辽宁省博物馆藏
这是辽宁省内首个辽金历史文化主题文物展,也是辽博史上展出辽金文物最多的展览。辽博馆藏辽青瓷飞鱼形水盂、金白釉黑花葫芦形倒流壶、金杨微《二骏图》以及国内仅存的两幅辽代墓葬出土绢画《山弈候约图》《竹雀双兔图》均将展出,同时朝阳市北塔博物馆藏辽波斯玻璃瓶,山西博物院藏金代二十四孝故事陶塑,辽陈国公主墓出土的契丹马具等文物亦有亮相。《瑞鹤图》,赵佶,宋代,辽宁省博物馆藏
值得一提的是,辽博的代表性藏品之一、宋徽宗亲笔画作《瑞鹤图》也将在展览中亮相。这幅绢本设色画描绘了鹤群盘旋于宫殿之上的壮观景象,绘画技法精妙,图中群鹤如云似雾,姿态百变,各具特色。“不要模仿别人的风格,创造自己的风格。”——威廉·莫里斯英国工艺美术运动起源于19世纪下半叶的英国,当时的工业革命带来了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传统手工艺受到极大冲击。一方面,工厂生产的产品粗制滥造,缺乏美感与品质。另一方面,装饰艺术被繁琐的维多利亚风格所主导,过于浮夸且脱离实际生活。在此背景下,一批艺术家和设计师开始反思工业生产对艺术与设计的影响。他们倡导回归手工艺传统,强调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主张为大众创造美观而实用的物品。其中, 约翰·拉斯金(John Ruskin)和威廉·莫里斯( William Morris )是这场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本次展览汇集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收藏的123件(套)藏品,包括设计稿、纺织品、珠宝、陶瓷、金属制品、家具、壁纸等,探索1890至1920年间威廉·莫里斯带领下的英国工艺美术运动风潮,及其对当时人们生活及后世的深远影响。
莫里斯及其追随者从自然、历史、宗教和异域文化等诸多母题中获取灵感,同时也不断回望充满道德情怀的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从浩瀚的诗歌、文学、建筑和艺术中攫取创作素材。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曾说:“埃及是尼罗河馈赠的厚礼”。古埃及在世界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诗歌、雕塑、绘画等方面对后世的古希腊、古罗马等文明产生了巨大影响,以悠久而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展览“古埃及文物展:永恒的木乃伊之谜”带领观众穿越时光,探寻古埃及文明的辉煌与神秘。展览分为“木乃伊与永生”“美丽与守护”“神与人”“祭品与仪式”四大单元,共展出123件(组)古埃及珍贵文物,重磅展品包括3具木乃伊棺椁、2具木乃伊、5件动物木乃伊、8件木乃伊裹布等。此外,还展出贵族珠宝、神像雕塑、浮雕壁画、卡诺匹斯罐、化妆用具等珍贵文物。展品横跨4300年、32个王朝,从最早期的尼罗河源起到后期埃及发展,几乎串联起了古埃及的历史脉络,向观众全面展现古埃及文明的神秘历史与永恒生命观。木乃伊制作是古埃及文化的独特象征,它不仅是一种保存身体的技术,更是对生命延续和灵魂不朽的信仰表达。展览通过详细解析木乃伊制作工艺、仪式以及与之相关的宗教理念,揭示这一文化传统背后的深层意义。同时,现代科技的加入,如CT扫描和3D建模,为木乃伊的内部结构与考古发现提供了全新视角。展览以沉浸式体验结合教育性解读,重现古埃及的宗教仪式和日常生活,带观众走近尼罗河两岸的辉煌历史。在古希腊,美不仅是审美原则,更是哲学、艺术表达和日常生活的基石。美不仅愉悦感官,更反映了一个文明的深层文化、社会和思想价值观。展览展出了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馆藏的279件(套)陶器、青铜器、金银器、玻璃器、壁画、雕塑等不同类型的珍贵文物,其中绝大部分为首次从希腊出境展出。展览通过“寻美,永恒的主题”“爱美,不变的天性”“镌美,卓越的塑造”“美,无尽的求索”四个单元,从古希腊充满艺术想象的日常用具、精美别致的妆容服饰,到令人叹为观止的人体雕塑,再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公元前 1世纪近 5000年的漫长历史中,古希腊对“美”这一主题的执着追求和多元创造;展现了“美”在古希腊精神世界中的独特地位,以及古希腊人通过对“美”的探索实现自我超越,并引导观众对“美”之于人类的特殊价值进行深入思考。卡拉瓦乔以大胆的光影运用和直面现实的表达方式闻名,他的作品不仅挑战了文艺复兴的理想美学,也开创了欧洲艺术史的新篇章。展览以卡拉瓦乔的旷世之作《沉醉中的抹大拉的马利亚》为中心,借由文物修复师的视角,通过“光的觉醒”、“修复时光”、“互鉴之光”三个板块,从多重维度带领观众走进卡拉瓦乔的世界,让观众在杰出艺术作品的前世今生中,感悟艺术作品的修复之美、新生之美、交融之美。展览还运用VR技术,制作包括《正在写字的圣杰罗姆》、《捧果篮男孩》、《年轻的酒神巴克斯在病中》等作品在内的VR影像,让观众更加身临其境地体会卡拉瓦乔的艺术与时代。窑火天工: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陶瓷展
2024年2月2日 - 2025年2月9日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
本次展览将呈现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收藏的逾100件陶瓷文物,年代上起新石器时代、下至明清,力求全面展现中国陶瓷的历史和文化。
重要展品包括大汶口文化白衣红陶鬶、东汉绿釉三层陶楼阁、南宋至元青釉双凤耳纸槌瓶、元代青花莲池纹大盘及清雍正斗彩鸡缸杯等。
中华文明溯源展
2024年09月25日 - 2025年02月07日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
中华文明是世界四大文明之一,亦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且以国家形态连续发展至今的文明。
这是近年来最全面介绍中华文明起源的展览之一,汇集了北京、甘肃、辽宁、安徽、浙江、山东、湖北、山西、陕西、河南、香港等多个省市共14家文博机构的约110件文物。展览将追溯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脉络,展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包容性及统一性发展特征。
展品涵盖陶器、玉器、石雕、骨器、青铜器等类型,时间跨度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至夏代。大部分文物是首次在香港展出,重点展品包括红山文化勾云形玉牌饰、良渚文化玉琮、大汶口文化蝉形指环、后石家河文化玉虎、二里头文化青铜斝等16件国家一级文物。
宜子孙:汉代玉器集萃
2024年12月19日 - 2025年3月30日
杭州 良渚博物馆
汉代玉器既有对上古玉器传统的承袭,也有独具时代特色的创新,在用料、器类、造型、制作工艺与装饰纹样等方面呈现出新气象。
本次展览汇集中国9个省份21家文博单位的175件(套)文物,种类涵盖玉器、陶器、青铜器等,通过“符信”“千秋”“受福”“长乐”“延年”5个版块,全面解读汉代玉器功能与用玉思想。
“神兽纹玉樽”是本次展览的重点展品,这件玉器出土自湖南西晋刘弘墓,是目前所见最为精美奢华的汉代玉容器之一,故有“玉樽王”之称,属于禁止出境文物。其他展品包括金缕玉衣、宜子孙玉璧、四神玉铺首、嵌玉漆壶,还有迄今发掘最大的汉代玉璧等。
禅寺的茶道
2024年9月14日 - 2025年2月2日
京都 承天阁美术馆
日本茶道与禅宗有着深厚的渊源。京都禅宗寺庙相国寺见证了日本茶道的形成、发展,室町时代将军家曾在此赏玩“唐物”茶具,战国时代则有织田信长在此举办茶会,邀请千利休、津田宗及等茶人参与。江户时代起,寺院还专门设有茶室,用以举办茶会。历史流转中,相国寺及其塔头寺院(鹿苑寺、慈照寺等)保存了许多与茶道相关的作品。
本次展览将汇集相国寺及其塔头寺院收藏的约200件茶道具与书画,介绍寺院历史上举办过的茶会,展现相国寺与茶道文化的密切关联。重要展品包括被指定为日本国宝的玳玻散花纹天目茶碗,茶人织田有乐斋赠予慈照寺住持的绿釉四足壶,以及首次公开展出的《足利义政和歌短册》等。
凌家滩遗址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距今约5800年至5300年,是中华文明新石器时代标志性遗址之一,为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实物例证。遗址自1985年发现以来,出土大批重要玉器,是长江下游同时期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聚落遗址,与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并称“史前三大玉文化中心”。为纪念凌家滩遗址发现40周年,本次展览汇集历年及最新考古成果,展出国内5家考古文博机构的399件(套)文物,涵盖玉石器、陶器、骨器等,多件珍贵文物为首次展出。展览以“文明先锋”为主题,分为问天究源、斧钺圣权、邃古炊烟、神巫王权、天工巧艺、九州共辉六个单元,全景式展现凌家滩文化的面貌,体现其治玉水平、宗教信仰及与其他史前文化的互动交流等。
齐白石(1864-1957)早年基本生活在湖南湘潭,55岁之后在北京定居。北京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氛围,以及在京城的诸多名流都为齐白石提供了创作灵感,尤其是1920至1929年,齐白石在北京闭门十载“衰年变法”,开创大写意花鸟画“红花墨叶”的新风格。
为纪念中国画家齐白石诞辰160周年,本次展览汇集200余件绘画、书法、篆刻、文献等展品,结合数字科技手段,带领观众探索齐白石在北京的艺术生涯和交友历程。展览分为“扫除凡格总难能——寓于北京的交游与变法(1919-1926)”“故乡无此好天恩——安于北京的创作与教学(1926-1949)”“寰宇共睹有齐名——享于北京的成就与盛名(1949-1957)”3个单元,通过时间与空间的转换叙事,跟随齐白石在北京的足迹,重现20世纪京华人文的繁荣景象。中国陶瓷·至宝竞艳
10月19日-2025年3月30日
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
为纪念大阪市和上海市缔结友好城市50周年,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与上海博物馆联合举办特展“中国陶瓷·至宝竞艳”,汇集两馆收藏的77件中国陶瓷精品,带领观众感受历史悠久的中国陶瓷的精髓,探索其时至今日仍令人耳目一新的美。
展览分为3个单元,第一单元“至宝精华”从上海博物馆引以为傲的中国陶瓷收藏中,遴选12件元至清代的陶瓷精品展出。第二单元“至宝再兴”展出14件上海博物馆藏品及1件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藏品,探究曾是“空白期”的明代正统、景泰、天顺三朝景德镇御窑瓷器的面貌。第三单元“至宝竞艳”并列展出上海博物馆藏品24件及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藏品26件,在两馆所藏唐至明代中国陶瓷名品的相互辉映中,探索中国陶瓷美之精髓及其魅力。
“一盏一世界”,有人说,读懂了宋代“建盏”,就读懂了宋人饮茶的闲雅意境。建窑位于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创烧于晚唐五代时期,兴盛于两宋,以生产黑釉瓷器著称,产品以碗类居多,文献称之为“瓯”或“盏”,统称为“建盏”。两宋时期斗茶之风盛行,建盏造型简约,其黑色釉面最适宜衬托茶沫的白色,故建盏被认为是最佳的斗茶用具,迅速风靡。受此影响,周边地区窑场纷纷仿烧建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窑业集群,并广销海外,促进了中国古代制瓷技术的发展和传播,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本次展览将展出135件古代建窑建盏及相关文物、298件当代建窑工艺品,分为“古韵悠长”“啜英咀华”“星河流转”“匠心独运”“薪火相传”五个单元,从考古发现、文化内涵、艺术风韵、工艺传承创新、新时代新发展等多个角度,系统全面地展示建窑建盏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和工艺创造。作为西方文明源头之一,古希腊文明具有独特的魅力,为人类社会留下了很多宝贵的文化遗产。作为首都博物馆“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系列展览的重磅展览之一,本次展览汇聚希腊境内14家博物馆和文物机构的270件(套)藏品,包括金器、青铜器、陶器、雕塑等,年代跨越公元前5800年希腊新石器时代至公元前1世纪希腊化时代,系统呈现古希腊文明各时期的社会和文化风貌。大部分展品为首次在希腊境外展出。展览分为爱琴文明、城邦兴起、古典时代、文化远播四个单元,以实物形式生动展现了古希腊社会和文化风貌,为观众徐徐展开一部全景式古希腊历史画卷。展览涵盖了十三个文化遗址的主要考古发现,以点带面,勾勒出了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的关键阶段,旨在呈现一个神秘、瑰丽的早期中国。通过文物与展品,并辅以雕塑装置、新媒体艺术、AI互动等多种沉浸式场景体验,带观众一站式穿越仰韶、红山、良渚、二里头、殷墟、三星堆等十三个文化遗址。作为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文明系列大展”之一,“文明的源起:早期中华文明探寻大展”全景呈现中华文明起源、发展脉络以及重要成就。基克拉泽斯艺术:伦纳德·斯特恩收藏展
2024年1月25日起长期陈列
纽约 大都会博物馆
基克拉泽斯文明(Cycladic culture)是在爱琴海基克拉泽斯群岛上发现的早期青铜时代文明,以大理石人物雕像最为知名,大致存在时间为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
根据希腊文化部、基克拉泽斯艺术博物馆和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三方达成的50年合作计划,美国企业家伦纳德·斯特恩(Leonard N. Stern)耗时40年收集的161件基克拉泽斯艺术品已被归还给希腊政府,再以长期租借的形式放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展出。
伦纳德·斯特恩收藏是希腊境外最全面的基克拉泽斯艺术收藏,基本上涵盖青铜时代早期大理石人物雕像和器皿的所有主要类型。观众可以学习和深入了解基克拉泽斯雕塑和器物的基本外观及其在近千年时间里不断发展而产生的衍生形态。该项目旨在解决文物的归属问题,同时为藏品提供更加国际化的舞台,促进关于基克拉泽斯艺术和文化研究的跨国合作。
文明的非洲起源
常设展
纽约 大都会博物馆
1974年,塞内加尔学者、人类学家 Cheikh Anta Diop 的著作《文明的非洲起源:神话抑或事实》面世。他在书中向历史学者发起挑战,强调非洲在各大主流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指出古埃及属于非洲,而不是地中海文化圈。学术界曾一度对该论点感到震惊,如今已广泛认可非洲是人类共同祖先的起源地。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文明的非洲起源”展现过去5000年来非洲民族的创造力,致敬 Cheikh Anta Diop 对人类文明研究的贡献。展厅内共有21组展品,每组包含两件分别来自古埃及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物品,涵盖陶瓷、木雕、石器、金属器等类别。
这些物品来自不同的地区和时代,出自彼此素不相识的创作者之手,却拥有意料之外的相似性,通过家庭、母亲、爱情、王室、大自然等多种题材,体现古埃及人与非洲原住民的文化纽带。
33
移民:人类的奥德赛
2024年11月27日 - 2025年6月8日
巴黎 人类学博物馆
本次展览聚焦人类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迁徙,在占地600平方米的空间内,以动态场景和多元化的互动方式,从人类学、考古学、地理学、基因学、社会学、语言学等多学科角度解构“移民”现象及其引发的诸多观念。
展览将从过去、现在、未来的角度解读移民现象,展示移民如何塑造人类文明、全球化带来的便捷迁徙以及不平等和偏见问题、对于未来迁徙的思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