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从杂题构建主题
6. 统一纸笔谜题的度量衡
和上一篇一样,这一篇专栏所有的观点仅代表笔者本人。
回到上篇专栏结尾处的预告:
可以注意到,今年WPC的参赛选手人数远低于最近几年,甚至比11年前在中国举办的上一届WPC还少。人数下降的一部分原因是中国的地理位置离大部分(欧洲为主的)参赛国家比较远,所以对不少有参赛意愿的选手不太方便;通过比较主办地在欧洲和在其他国家的WPC参赛情况可见一斑。(当然,今年人数这么少应该还有其他的原因,但因为笔者不太了解所以就不在这里做不负责任的猜测了。)虽然前排选手的参赛情况没有受到太大影响,但是没能让更多人看到我们筹备的比赛多少让笔者有些受打击。
可即便无视最近几年的参赛人数波动,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纸笔谜题竞技不论在国内还是在国际都依然是个十分小众的圈子:31届WPC加起来的总参赛人次是3619人,但考虑到很多人是多次参赛所以所有“参加过至少一次WPC”的人估计不超过一千人。即便是线上对所有人开放的Puzzle GP,今年参加过八轮中至少一轮的也只有800人左右(https://gp.worldpuzzle.org/content/wpf-gp-puzzle-results-2024)。除非笔者忽视了某些特别大的群体,全世界参加过任何纸笔谜题竞技(不包括数独)的人数大概不超过五万人。
如果上述数据的说服力还不够,可以在谷歌或Bing等搜索引擎上搜索"World Puzzle Championship":
尽管小圈子也有小圈子的好处,但笔者还是觉得目前参与纸笔谜题竞技的人口基数无论如何都有些太少了。如果我们不在推广层面做出更多努力的话,纸笔谜题对于外人来说只会越来越陌生,对这个圈子未来的发展也会有很多不利的影响。
【入门题型】
笔者在向其他人介绍“纸笔谜题”这个概念时,绝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数独”。考虑到数独在大众视野里出现的频率确实远高于其他纸笔谜题类型,这样的反应的确也无可厚非。但这也意味着,向新人推广纸笔谜题的第一步应该从介绍首个非数独的谜题题型开始,而如何选择首先介绍的题型就显得至关重要。
数独容易推广的一大原因是其规则十分简单,基本上一句话就能说清楚:
在每个格子里填1~9之间的数,使得每个数在每行、每列、每区都恰好出现一次。
所以,首先介绍的题型规则也应该尽可能和数独的规则一样简短且容易理解/记忆。在这里笔者列举一些个人感觉相对符合这个标准(而且有一定深度)的题型:
(星号标记的是一些已经有较好推广的题型,比如有一些专门玩这些题型的软件。)
填数类:简单字符(Easy as)、不等式(Futoshiki,进阶至摩天楼/Skyscrapers)、聪明格*(KenKen,进阶至TomTom)、数和(Kakuro)
放置类:扫雷*(Minesweeper)、星战(Star Battle)
涂黑类:数织*(Nonogram,进阶至珊瑚/Coral和过河/Cross the Streams)、Tilepaint(中文名好像叫数瓦?进阶至水族馆/Aquarium和温度计/Thermometers)、溪流(Creek)、海苔(Norinori)
回路/路径类:简单回路(Simple Loop,进阶至其他全通过回路题型)、数连*(Numberlink,进阶至渔夫/Anglers以及其他连线类题型)、数桥(Hashi)、数回(Slitherlink)
分区类:数方(Shikaku)、星系(Spiral Galaxies)、五格分区(FiveCells,可以推广至N格分区/Palisade)
【原创谜题】
对于很多已经入门纸笔谜题的人来说,接触更多谜题的主要方式是各种使用程序生成谜题的网站或者软件。虽然通过这些渠道生成的谜题想要多少就有多少,但是基本上都是“缺乏灵魂”的题,要么全是基础逻辑要么没有合理的逻辑路径,埋没了很多题型本身潜在的魅力。(笔者认为,用这些生成的谜题来练习基础技巧没有问题,但做太多并没有好处。)
因此,手工创作的谜题对想要提高水平的人来说是不可或缺的。根据笔者了解,有几个免费公开且以原创谜题为主的网站:
Grandmaster Puzzles:https://www.gmpuzzles.com/blog/(从2023年开始转为付费订阅制,但之前的所有题都是公开的,最近每天也有一道比较简单的“热身”题是免费可以做的。)
puzz.link:https://puzz.link/db/(从各种博客上提取的用puzz.link界面制作的谜题,以前也有从推特上提取谜题的爬虫)
Puzzle Square JP:https://puzsq.logicpuzzle.app/(主要是日语为主,需要善用翻译软件)
Logic Masters Deutschland和Logic Masters India也都有分享原创谜题用的平台:https://logic-masters.de/Raetselportal/ 和 https://logicmastersindia.com/expo/(不过两个平台上似乎大多数都是变型数独?)
很多线上比赛的赛题在赛后都是公开的,可以参见上面两个Logic Masters网站上举办的各种比赛以及Puzzle GP的历届赛题:https://gp.worldpuzzle.org/content/puzzle-archive
还有其他一些谜题作者的个人博客也会经常更新谜题,这里就不列举了。
当然,想要有更多原创谜题的话,培养自身的出题能力也是一种方式。现在国内具备原创谜题能力的人并不多(感觉这届WPC基本上把国内能出题的人都用上了……),所以十分需要更多这方面的人。原创谜题这件事听上去很难,但其实还是有迹可循的。出题经验不是特别丰富的笔者在这里斗胆提几点建议:
出题前显然最好先至少做几道同题型的谜题,熟悉一下基础逻辑。
一开始出题的时候可以先从比较小的盘面或者比较简单的题开始出。
如果有想要设计的主题(例如想把盘面提示设计成某种图案),可以在出题前先“打个草稿”,比如预先放好一些提示出现的位置。笔者建议刚开始出题的时候尽量避免限制过强的主题。
出题时思考这道题想要涉及的逻辑(可以是简单或常见的逻辑,也可以是自己想到的新逻辑),然后考虑如何设计出需要使用这个逻辑的结构来。
摆好结构后,需要通过已有的提示尽可能用逻辑推理。因为信息不完整,有时需要尝试多个可能的情况。如果有很多长的分支的话,可以考虑如何通过添加提示来排除一些情况。(一些解题程序可以在多解的情况下输出所有能确定的部分,可以作为辅助工具但尽量不要完全代替手工推理。)
大部分纸笔谜题题型的规则全局限制并不强,所以摆好一个局部结构之后一般只能推出这个局部。在推出这部分的答案是什么样之后,可以思考如何通过更多提示来延伸这个局部。(有不少出题人的出题方式就是从一个局部开始出,然后逐步蔓延至整个盘面;做题时往往也会大致跟着出题时的顺序做。)
如果遇到出到最后无法限定唯一解或者无解的情况,可以回溯几步再考虑其他的提示方式。如果多次尝试都遇到障碍的话,可以考虑放松预设的主题限制之后再尝试。
出完之后可以再以做题者角度重新做一遍,确认出题时的逻辑路径没有问题。(不过出于出题者自身的思维有时有局限性,有条件的情况下最好再找别人检验一下。)
【新手向竞赛】
既然是推广纸笔谜题竞技,面向新手的谜题竞赛就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现在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适合初学者参赛的比赛都不多,所以在这一方面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和WPC之类的面向高手的谜题竞赛相比,新手向竞赛在各方面的考量都有不同:
初级赛的题型应该偏向于规则简单而且比较常见的题型(比如之前列举的一些题型),尽量避免复杂的变型。
每一次比赛的题型种类不宜过多,避免给新手造成太多学习负担。相对地,每一种题型可以出多道不同难度的谜题(从入门级到初级/中级不等),让毫无纸笔谜题经验的新人也有机会尝试每一个题型。(顺带一提,今年Puzzle GP的出题趋势也是减少题型数量但增加每种题型的题量,而且大部分题型中都有20分以下的简单题。)
时间设置相对更加宽松,让更多人能够在限时内做完。
这里列举几个新手向竞赛作为参考:
嘉和逆天老师的初级赛:http://www.sudokufans.org.cn/pk5/(一般是30分钟6题)
Logic Masters India上的PANFOPCWHTTAPA系列:https://logicmastersindia.com/live/?contest=M202211P(5种常见题型,每种3题)
在MIT办的Logic Puzzle Open:https://puzzles.mit.edu/logicopen/(分成新手组和竞技组,但题型相同)
Puzzle Contest JP上举办的Pre-PGP系列:https://puzcon.jp/contest/?id=20241001(题型分布和Puzzle GP相同,难度虽说更简单不过大概也得算“中级赛”)
【大众谜题】
在第(0)和第(4)篇专栏中,笔者大致介绍了一下“大众/Casual”谜题这个类别。这些题型主要考验的是盘面逻辑推理以外的思维能力(例如观察力和计算力),而且规则一般比较简单直观,也容易让大众理解。在早期WPC中,这类谜题也经常出现,和现在常见的纸笔谜题类型可以说是平起平坐。
然而可以想象的是,由于大众谜题涉及的逻辑方式和以盘面为主的题型逻辑有很大不同,这类谜题在更习惯后者的大部分选手中自然不太受欢迎。另外,早期WPC的一些大众谜题需要一些语言知识或者非逻辑的常识(例如名人的名字),因此在WPC日益国际化之后,这些题型因为不满足“文化中立”(culture-neutrality)的要求也被排除在了比赛之外。随着时间的推移,大众谜题在WPC中的比重越来越低,最近几年中最多也只占了一轮。
在2016~2017年,Puzzle GP为了推广谜题也设立过“大众组别”(2016年称为Casual,2017年称为Division C),不过后来因为同时出多组赛题对出题人的负担过大而取消了。在之后的2018~2023年间,Puzzle GP的每一轮依然会要求至少包括一两个大众题型,但依然无法阻止大众题型日益被边缘化的趋势。(今年的Puzzle GP正式取消了这个要求,而是通过在每个题型中设置简单题来满足推广的需求。)
笔者认为,大众谜题在纸笔谜题竞技中如此尴尬的境地不仅埋没了这些题型中的不少潜力,还对谜题推广造成了不少阻碍。因此在今年的WPC中,我们试图尽量在第14轮(脑力/Brain Power)集中设计了不少新颖或者高难度的逻辑,展示这些大众题型中一些尚未被发掘的可能性。可惜由于时长过短以及定分过低,这一轮最终没有对比赛造成多大影响,也没有让选手们留下深刻印象。
笔者想要说的到这里就差不多结束了。今年WPC的筹备工作可以说占用了笔者大半年的自由时间;虽然结果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但是能参与这种一生可能只有一次的办赛工作,笔者从来没有觉得后悔过。
这篇专栏描述的现状可能有些悲观,所以这里还是以一个相对乐观的角度收尾:虽然现在纸笔谜题竞技还是一个十分小众的圈子,但是这也意味着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该如何让更多人了解并欣赏纸笔谜题,也是我们谜题爱好者需要共同思考和努力的一大课题。笔者也欢迎各位读者在评论区或者私信中和笔者沟通讨论。
我们在纸笔谜题的世界里再见!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