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读书推荐:余华《我胆小如鼠》

文摘   文化   2024-08-29 07:01   天津  
喜欢读书,就点个免费的关注吧。
我从去年开始就很喜欢读余华的书,陆陆续续读完了他的《十八岁出门远行》《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活着》《黄昏里的男孩》《第七天》《兄弟》《河边的错误》等。
前段时间,微信读书软件上推出了余华于2024年7月15日出版的《我胆小如鼠》,我立刻就兴冲冲跑去读。
看了一小半后,变成了付费会员才能读的情况,被卡住了,看不了了。于是发了一条评论,没想到竟然有27个赞和21条评论,o(╯□╰)o。

后来读了其他的书,第二周,终于攒够了书币,立刻就购买了这本书,继续去读了。读完之后,觉得也是一次奇妙的体验。
有的很感动,有的不知所云,今天晚上静下来,好好写写我的读后感,不一定正确,可能有失偏颇,欢迎读过的朋友一起讨论。
这本书是由四个短篇小说组成的。
第一篇,呼应了书名,《我胆小如鼠》。讲的是一个很胆小的少年杨高,从小便非常胆小,老师上课都拿他举例子,毕竟全班所有同学都怕老虎,也有一些女生怕狗,但是只有一个人怕鹅,那就是杨高。
他也讨厌自己的胆小。
于是,当别人嘲笑他父亲不敢闭着眼睛开车后,他鼓励父亲,就闭上一小会儿。在汽车差点撞上前面的拖拉机后,赶紧拐走了。父亲笑骂拖拉机上的几个壮汉“不要命”之后,就一溜烟开跑了。没想到汽车抛锚,后面的拖拉机终于追上了汽车,他们把父亲暴打了一顿,还在父亲脸上撒了一泡尿扬长而去。
伤痕累累爬上汽车的父亲,把杨高骗下车之后,自己开车把拖拉机撞飞了,同归于尽。
这是用性命换来的一次胆大。一次胆大,终身没命。
一生老实巴交的杨高长大了进了工厂,依然胆小。
别人偷奸耍滑,总能换来好处,比如把刀插到厂长办公桌上,立刻能从扫地工换成电焊工,比如单位换房,就搬着铺盖卷睡到厂长家里去,不出三天就拿到新房钥匙了。
杨高不走这些歪门邪道,他一直老老实实,勤勤恳恳。
在一个雨天,他抱住了自己的朋友,平时胆大的朋友,此刻竟被吓得瑟瑟发抖,发出了鸡叫一样的声音“我是男人我是男人”。后来这个朋友给别人讲这件事的时候,自己添油加醋编了很多英勇的事迹,却被杨高一句话揭穿。在多年的友谊下,杨高依然被对方暴打了一顿。
这就是第一篇的所有内容。
作者说这是所有胆小者的共同自述。
虽然我们平时战战兢兢,但是只要凭自己的真本事谋生活,就不会像主角活得那么窝囊。
不过,我们内心里还是藏着很多的胆怯和畏缩,比如我们不舍得伤害的人,一眨眼就把你弄得遍体鳞伤;比如你明知道是对方说错了,却只能随声附和;比如明明是被对方以权势或者不知名的优越感欺负,你却只能去道歉,并且主动给对方找台阶下。
总之,第一篇是让人觉得喘不上气的憋闷,是那些所有小心讨生活的人的自述。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断强大自己的内心,多攒一些对方不敢惹的资本吧。
第二篇,《夏季台风》。
这篇大家普遍没看懂,好在,大家都在评论区里呼喊没有看懂,我截一部分评论如下图。
“等我过几年有文化了再来看一遍”,“完全意识流看不懂”,“看到大家也没看懂,我就放心了”,“好懵啊”,“整体感觉云里雾里,抽象”,“我突然看不懂中国话了”,“不知道想写什么”,“丢垃圾桶里”,“看不懂,根本看不懂”,“字都看完了,一点没懂”……这样的评论真的是太太太多了,已经刷屏了。
在海量的看不懂中,我尝试写一点自己的看法,不一定对,只是我自己的理解。也欢迎大家批评、讨论,也许过了这个讨论关,才能对这本书理解得透彻一点。
我认为,这篇的题目是夏天的台风,所以前面关于地震的,都不过是故事的引子而已。
故事发生在1976年的初夏,文革即将结束,但是当时的人们并不知道,只觉得还是一片混乱。唐山大地震,给小地方也带来地震的恐慌余波。那个时代的人们,没有(或者说不敢有)自己的想法,都是在浑浑噩噩,随波逐流,这样可能更安全一些。
那个时代,大家的思想也有点混乱,孩子不像孩子,夫妻不像夫妻,死亡随时可能到来,随时有不能忍受的人死去,给大家带来更多的焦虑和恐慌。
在这个时代的夹缝中,一个叫白树的少年在成长。
他看到了物理老师和妻子结婚(文章末尾),那时也是一个夏天,他的腿在摇晃着。他发现了物理老师的妻子的美。后来借着地震监测的业余爱好,他总是去物理老师的家里,向老师汇报工作,同时偷摸看一眼他的妻子就心满意足了。
之后物理老师离开了,而少年白树依然会找个借口去看物理老师(的妻子)。物理老师的妻子也逐渐对他多注意一些,所以有后来那些x的幻想。但是,我觉得他俩并没有真正的发生什么。只有幻想。
所有那些“两个人坐在床上”,要不就是少年来汇报工作,要不就是妻子的想象。并没有真的发生什么。都是羞涩的男生和少妇之间没有捅破的朦胧情感。
“她穿着黑裙向他走来,黑色的裙子在阳光下艳丽无比”。这句话的结尾,是故事美好的开始,也是少年心中永远的欢喜。
这种欢喜,就注定了他们后来不会发生什么。
因为不会发生什么,才是胆怯的懵懂的羞涩的少年啊。
艰难却又有点小庆幸地读完了第二篇,马上就迎来了更烧脑的第三篇,《四月三日事件》。
这篇的评论区也如第二篇一样,哀鸿遍野,到处都是字都能看懂文章却一点都不明白的评论。
如果没有这些评论,我也会觉得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垃圾,云里雾里。但是,看到别人没看懂,我又开始琢磨,真的那么难懂吗,不如拿出我聪明的一面,好好来思考一下。于是,我就似乎又看懂了,并且试图进行解读。
这大概便是读书人脆弱又骄傲的自尊和嘚瑟?哈哈。
下面这段是我的解读。若有同感的,欢迎留言区握个爪。
这篇,我的理解是:
四月三日是他的18岁生日,一个敏感多疑的少年初长成。
因为隔壁的男孩在18岁时患黄疸型肝炎死了,所以他更加多疑起来。他担心自己也在18岁的时候死去。
越接近18岁生日,他越怀疑周围的人要迫害他。
无论是家人聊天还是路人打招呼还是邻居开门敲门还是朋友正常的交往,在他眼里都成了要迫害他的阴谋,他认为,所有的人,都在默默守着一个要害他的秘密。
所以,简单来说,这篇写的就是患了被害妄想症的一个年轻人。
胆战心惊地度过这个生日,18岁后,开始成为成年人,他就和这一切告别了。比如他开始抽烟了,拿爸爸的烟就是和以前的自己告别了。
以后的他,会变得成熟,稳重,精于算计,善于社交,却再也没有了年轻懵懂时的敏感细腻。
所以这一篇,就是从无数的快乐时光里,找出来的,少年那些莫名的恐惧、迷茫。
欢迎所有少年来到成人世界。
看完中间两篇特别烧脑的意识流作品,到最后一篇,竟然是曾经让我非常感动的一篇,《一个地主的死》。
这篇小说曾收录在《河边的错误》里,据说是《活着》的雏形。就当旧文重看,就当故人重逢。于是酣畅淋漓地就读完了。
读完之后还是很感动,深深感动。
书里描写了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人做的那些卑鄙恶俗的烂事,每一个细节都让人觉得恶心,反胃。
现在竟然有人成为精日分子,比如南京某老师的不当言论,发生在哪里都可以,怎么会发生在南京大屠杀的南京呢??
也有人呼吁不提历史,重新友好,拜托这些人,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看书,用自己的脑子去记记历史好吗,你们有什么资格替那些屈死的前辈原谅呢!
这个故事的主角是地主的孽子王香火,他看似吊儿郎当,就连地主父亲掉进茅坑里需要被拉上来,他都不掩嫌弃。
透过昏暗的夜色,这个孽子也能看到父亲手上白色的蛆。他从旁边地里拽几片南瓜叶子,让父亲擦了手,然后自己又揪了几片南瓜叶子,用叶子垫着,才给父亲从茅坑里拉上来。
地主父亲爬上来之后,叹一声,这孽子。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孽子,却在看了日本人残暴行径之后,自告奋勇站到了日本人面前,一声不吭,要带他们去下一个目的地。在前往目的地时,他借解手的机会告诉以前的佣人,把他们走过的桥都拆掉,这样就把日本侵略者带往了孤山,最后同归于尽。
故事还穿插了很多角色,比如只会哭哭啼啼的地主老婆,比如聪明却总是贪便宜的小工,比如麻木不仁围观强行猪羊杂交喝倒彩的人们,比如忠心耿耿的老仆人,比如趁乱挣脏钱的女人……
这些角色有的是一笔带过,有的浓墨重彩,更有特色,让整个故事还是呈现出一种好好讲故事、讲好故事的氛围,保持了朴实接地气的写法,让人觉得这场灾难尽管发生了,旁人的日子还是一样过,天并没有塌下来。这种漠然和冷静,正是最贴近真实生活的镜像。就是那种你的内心已经一场海啸,世界还是一片宁静,这不正是我们的日常吗?
当然,也正是这种真实,让整篇故事,没有呈现“手撕鬼子”那种二百五似的机智,不会让人跳戏,可以真的沉浸进去。
地主家的孽子与日本人同归于尽后,地主蹲在粪缸上,一不小心栽了下来,在夕阳里缓缓死去。死之前,他看到了年幼的儿子。
余华是这么写的:
“地主软绵绵地靠着粪缸坐在地上,夜色犹如黑烟般逐渐弥漫开来,那条小路还是苍白的。有女人吆喝的声音远远飘来,这声音使他全身一抖,那是他妻子年轻时的声音,正在召唤贪玩的儿子回家。他闭上了眼睛,看到无边无际的湖水从他胸口一波一波地涌了过去,云彩飘得太低了,像是风一样从水面上卷过来。他看到了自己的儿子心不在焉地向他走来,他在心里骂了一声——这孽子。”
地主死前叹出的这声孽子,与儿子死前的呼喊“爹啊,疼死我了”,隔空呼应,让人泪如雨下。
这声孽子,不再是含着嗔怪的亲昵,而是带有一点自豪、无尽的绝望和深沉的悲伤,随儿子而去的决绝。
看完只想说,这也是少年,是值得尊敬的孤勇大义的少年。
以上就是我对这本书的四篇故事的解读。
每次认真写长长的书评,阅读量都很不高。但是,能够通过文字把自己读过的书写下来,并尝试推荐给更多的人,是我觉得很有成就感的一件事。
我愿意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如果你读完我的文字,也觉得这本书似乎有看一看的必要,那我就觉得太值了。
正如余华在后记里写的,作为一名作家,
“我已经知道写作会改变一个人,会将一个刚强的人变得眼泪汪汪,会将一个果断的人变得犹豫不决,会将一个勇敢的人变得胆小怕事,最后就是将一个活生生的人变成了一位作家。
我这样说并不是为了贬低写作,恰恰是为了要说明文学或者说写作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
因为文学的力量就在于软化人的心灵,写作的过程直接助长了这样的力量,它使作家变得越来越警觉和伤感的同时,也使他的心灵经常地感到柔弱无援。他会发现自己深陷其中的世界与四周的现实若即若离,而且格格不入。”
我并不是一名作家,却是一位忠实的读者。在读到各种各样的书籍时,与故事中的主人公相遇,相识,一起度过一些苦难,一起分享欢喜,甚至会被主人公突然说出的某个我心底里有过却不曾正视过的想法而吃惊,而感动,而释怀,而热泪盈眶。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读书也会软化人的心灵,让我们变得越来越柔软,越来越警觉,越来越伤感,越来越与周边的世界若即若离,格格不入。
好在,内心里从此藏着一个大大的世界。
这便是我所有的乐趣。
以上就是今天的所有分享。感谢你看到了这里。如果你觉得心有所悟,请将这篇文章分享给你的朋友。如果你想加入读书群,和140人一起阅读成长,在后台留言“加读书群”,或者移步每天的第二篇推送。祝你每天都有好心情。
--END--

Read读书吧
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毕业于名牌大学,致力于带动1万人爱上读书,在读书中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