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伯庸,本名马力,是一位中国当代作家和编剧,出生于1980年,内蒙古赤峰人。他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并因其文学创作获得了多项荣誉,包括人民文学奖、朱自清散文奖和茅盾新人奖、骏马奖等。
马伯庸的写作风格多样,他的作品不仅涵盖历史、悬疑等领域,还涉及文化评论和幽默小品文。他一些著名的作品《长安的荔枝》《显微镜下的大明》《两京十五日》《长安十二时辰》《古董局中局》。
一
文字鬼才马伯庸,不仅是历史作家,而且是科幻作家;不仅写小说,还写杂文评论。
他11天写完一本书《长安的荔枝》,销量竟然达到100万册。
小说改编成电视剧,收视率也不容小觑。
总之,马伯庸的书,叫好又叫座。
他活成了我们羡慕的样子,归根结底阅读功不可没。
一个作家的阅读量,不仅包括数量,更包括质量。
一本好书,每读一遍,都有一遍的味道,都有不同的收获。
苏东坡倡导的“八面受敌”读书法,每次带一目标读书,分多次探究一本书不同方面。
二
马伯庸就是这种读书法的受益者,在公开的访谈中做了详细的阐述。
具体如下:
1. 读书之前,明确目标
每读一本书之前,先给自己设定一个明确的目标。
这个目标可以是想要了解书中某一方面的知识。
比如读历史书时,一次设定目标为了解该时期的政治制度,那么在这次阅读中就重点关注与政治制度相关的内容,其他不相关的内容可以暂时略过。
下一次阅读,可以再设定新的目标,比如了解该时期的文化发展等,这样分多次、从不同角度去读一本书。
2. 反复阅读,深入理解
一本书要反复读几遍,但每一遍都带着不同的目标去读。通过多次阅读,对书的理解会不断加深。
例如读《史记》中的《鸿门宴》,
第一遍可以从史实角度去理解故事的发展脉络;
第二遍可以关注其中的人物形象和人物关系;
第三遍可以研究当时的礼仪制度等,这样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收获。
3. 慢读细品,为我所用
不求快速读完一本书,而是要慢慢品味、消化书中的内容。
长期坚持下来,积累丰富的知识,达到为我所用,让自己的写作厚积薄发。
总的来说,马伯庸的“八面埋伏读书法”强调有目标有计划地读书,通过反复阅读深入挖掘一本书的价值,让我们学到更多东西。
三
马伯庸坚持的“八面埋伏”读书法,很适合网文作者拆书,尤其新手。
对于新人作者而言,一本书开篇怎样吸引人,之后怎样留住人?怎样铺垫剧情,高潮该怎么写?人物如何塑造?伏笔如何使用?情绪如何拉扯?
写作上的诸多技巧,都让新人作者头疼,尤其看了网上一堆理论之后,更是找不到方向,犹豫再三,无从下笔。
而拆书,能让新人作者,了解一本好的小说,应该要怎样布局,人设应该怎样做。把一本书拆清楚了,相当于向名师学习一次写作。
想起某音直播间连线,一位成熟作者介绍拆书经验,虽然他没有提“八面受敌”读书法,但是拆书过程如出一辙。
拆文之前给自己定一个目标,有针对性地刷书拆文,才有明显收获。
明确自己要写什么类型,从畅销榜上找到最近爆火的书,了解当下的网文风向。
四
接下来,就是读,就是拆。
第一遍可以拆解故事结构。
梳理整体框架:明确爆文是线性叙事、多线叙事,还是回忆式等叙事结构?主角如何升级打怪,完成一个又一个目标。
划分情节段落:将故事按起承转合划分。如开头部分是如何吸引读者?生死局还是暧昧局?让读者产生哪种期待。中间部分情节的起伏节奏,比如每隔几章一个小冲突或者小高潮……
第二遍可以着重人物塑造
剖析主角的性格、背景和目标。性格上看是坚毅果断型,还是聪明狡黠型。背景可能是平凡出身、世家子弟等。
目标例如是复仇、追求爱情或者探索世界真相。以《旋风百草》网文原著为例,戚百草孤儿一个,起点最低没有背景,目标打败对手争世界冠军。
研究配角如何衬托主角,包括反派的作用。大部分反派推动主角成长,让主角在绝处逢生化险为夷。
第三遍可以弥补不足
哪里不会补哪里,比如开篇前三章,开篇前300字,如何吸引读者。
找来爆文的经典开篇,逐个段落逐个句子,进行详细深入分析。哪句话是铺垫,哪句话是钩子……
比如不会拉仇恨,不会制造爽点,就找来爆文进行针对性拆解。
五
总之,拆文,并不是一次性全方位拆解,而是有针对性拆解。
就像调理身体,气血不足,就用黄芪当归枸杞大枣泡水喝;健脾祛湿,就多喝薏米红豆粥,多喝山药排骨汤。
你所做的一切,都是有目的性的,都是为你的写作服务的。
~觉得有用,点个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