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他买下北京10套房,当时均价1400元每平米。
人们说他创造了财富童话,他却说房子不值钱,里面的东西才珍贵。
房子里究竟是什么东西?
一
1975年冬天,20岁的郑渊洁从南昌的部队回太原探家,不成想患病住院,和18岁的阎维文同一个病房。
年龄相仿的两个小伙成了朋友,经常偷偷溜出去在野河滑冰。
阎维文在滑冰时,把手掌放在耳朵后边,然后唱歌。郑渊洁问,你是舞蹈演员,还练唱歌干嘛?
当时,阎维文在太原的部队文工团跳舞,郑渊洁在南昌的部队修理飞机。
阎维文告诉他,“跳舞是青春饭,我得想着找后路。”
这个回答触动了郑渊洁,从那一天起,时不时问自己,我的后路是什么?
二
还没等他想清楚就离开部队了。
1976年,郑渊洁转业到北京一家仪器厂,工资还不低,每月47.5元,工作也简单,就是看水泵,管好两个按钮。
上班红按钮一按,食堂来水,下班蓝按钮一按,厕所来水,全厂人的吃喝拉撒,都掌握在他一根手指上,甚至觉得权力挺大……
不久,郑渊洁就遭到了当头一棒。
当时的女朋友,生在知识分子家庭,不接受准女婿小学文化,告知郑渊洁,考不上大学就分手!
郑渊洁一听就恼了,我还偏不考了,分手就分手!
本以为有个稳定的工作就有了后路,可没想到恢复高考之后,不上大学也被歧视了。
于是,郑渊洁又琢磨自己的后路。
三
他在桌前的挂历上列了一个单子,上面写着能做的事情,发现别的行业基本都得上过大学,只能一一划掉。
到了创作领域,他停住了,小说、文艺、科幻、报告、诗歌……能写的东西太多了。
童话是这张清单上的倒数第二个,但偏偏这条“后路”很快就给他走通了。
1978年,郑渊洁偶然看到一本儿童杂志《向阳花》,便将自己创作的寓言诗《壁虎和蝙蝠》投了过去。不仅被采纳,还收到了编辑充满鼓励的回信,从此,开启了一发不可收拾的童话创作之路。
1981年,郑渊洁由零星给杂志投稿,变成固定连载,魅力无限的皮皮鲁和鲁西西兄妹俩诞生了。
1982年,小老鼠舒克和贝塔诞生了。
1983年,郑渊洁之子郑亚旗诞生了。
1984年,29岁的郑渊洁同时在16个不同的报刊杂志上写童话连载,一个月要写十几万字……
为了按时交稿,他每天早上四点多钟起来,摊开稿纸开始写作,成了那只“早起的鸟儿”……
这一年,27岁的阎维文作为总政歌舞团的独唱演员,参加了第一届青年电视歌手大奖赛,推出个人代表作《小白杨》,被广泛传唱。
阎维文的“后路”走得无比顺畅,郑渊洁却面临着一个困惑。
四
随着越来越多童话被连载,郑渊洁的小读者多了起来,家里堆满了全国各地飞来的信件,一麻袋一麻袋,根本没地方放……
不仅如此,仍然住在工厂筒子楼里的郑渊洁,看到儿子跌跌撞撞学走路时,楼道两旁都是高压锅、煤气灶……连个走路的地方都没有。
后来,儿子看到一个香港商人吃方便面,他也想吃,听说要去香港才有,郑渊洁一摸口袋,很尴尬……
因此,他大受刺激,决定用手中的笔,给儿子搏出一片天地,改善生活。
1985年,他作出了一个改变一生的“冒险”。
虽然稿子越写越多,但郑渊洁的稿费却没怎么变。某杂志因为刊登了他的作品而增长了10万订阅量,即使读者订阅这本杂志只为看他的童话连载,他的稿费依然是千字2块钱。
郑渊洁打电话给杂志主编,要求涨稿费,被断然拒绝。一气之下,郑渊洁决定单干。
“为什么不创办一本杂志,只登我一个人的童话?”
这样读者只需订一份杂志,就可以看到郑渊洁所有的童话,出版商可以有可观的发行量,自己的报酬也可以大幅提高。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五
在寻找出版商的过程中,郑渊洁四处碰壁,没有人相信他一个人可以包办一本杂志,因此,他被11家出版单位拒绝了……
最后,在父亲的老家山西,郑渊洁遇到自己的“贵人”赵岩平,终于同意创办童话专刊《童话大王》。
跟出版方签合同时,郑渊洁提出,他要的不是稿费,而是版税。发行量20万册以下拿6%,20万到40万8%,40万到60万10%,100万以上拿15%……
100万册,在1985年简直是一个信口开河的天文数字。出版方直到签完协议,还像看着一个“疯子”一样,不知天高地厚的郑渊洁。
但不管怎样,1985年5月10日,第一期《童话大王》出刊,郑渊洁一人撑起了一本期刊的创作……
他的读者也很给力,订阅量不断增加。100万册在《童话大王》发行的第三年就实现了。
1986年,当人们还在谈论“冰箱、彩电、洗衣机”结婚三大件的时候,郑渊洁一个月已经拥有3万块的收入,并且买了当时北京市第100辆私家车。很显然,郑渊洁的冒险很成功!
因为收入高,郑渊洁很快又做了一件很令人意外的事!
六
小读者纷纷给郑渊洁写信,导致他收到的信件多到家里放不下,他一封也舍不得丢,就只能买房子,将一麻袋一麻袋的信件装进去,谁知,这一买就陆续买下了10多套。
后来,郑渊洁的父亲郑洪升在自己的社交账号上证实了确有其事,当年北京的房价是1400元每平米,并且这些房子不住不租也不卖,只存放读者的来信。
人们惊讶于郑渊洁用房子创造了财富童话,郑渊洁却说房子没有读者的信珍贵,就是那些来信,给了他前行的动力,取的今天的成果。
微博里一位读者留言:“郑爷爷您好呀!我妈妈初中时给您写过的信,您还回信了呢!她现在已经44岁了。我从小看着您的作品长大!非常喜欢您!”
郑渊洁回复:“现在我也给你回信:你好。评论收到。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咱们远隔千山万水能交流,真是惬意。告诉你妈妈,她小时候给我写的信,现在住在我的房子里,风雨无虞。请放心。祝全家幸福平安。”
在日复一日的写作中,郑渊洁喜欢听阎维文的歌,用来提神。
而阎维文多年以后,才得知自己15岁进部队文工团,政审遇到“家庭成分”的尴尬,是郑渊洁的父亲郑洪升,找到司令员建议弱化“家庭成分”,招这名“好后生”入伍。
1979年,他要离开太原的部队去总政歌舞团,领导舍不得放人,也是郑洪升主张给年轻人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庆幸的是,阎维文和郑渊洁,都在青春年少的时候,主动给自己找了“后路”。
END
不看稿不卖课,95%的笔记免费分享,关注阿南,早日成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