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放弃富有的牙医工作去从事贫穷的写作?”这是很多外国朋友问余华的问题。
他们并不知道在80年代,中国牙医的薪水并不高,余华每月工资只有30几块钱。
时过境迁,变化大了。
现在,码字的人满大街都是,技术好的牙医十分难得。
余华从不后悔自己的选择,他行医5年拔掉1万颗牙没致富,写小说12万字版税收入1550万元。
这一切,还要从1977年说起。
一
1977年,恢复高考第一年,17岁的余华落榜,复读一年依然名落孙山。
他的高考志愿写的是“清华”和“北大”。一位同学更牛,写的“剑桥”和“牛津”,并不知道两个学校不是中国的。
读大学这条路没走通,于是去卫校读了一年,到海盐县武原镇卫生院,当了一名牙医。
观摩过两次拔牙过程,师父就让他独立操作。余华就这么诚惶诚恐地上道了。
邻居听说他当了牙医,特地来医院拔牙,整个过程血流不止。
几天后,邻居又找到他,那颗牙拔完了咋还疼?余华一检查,坏牙还在,他拔掉的是一颗好牙。
妥妥的医疗事故啊!
在他5年的行医生涯中,拔掉的10000颗牙里,肯定不止一颗好牙。
二
拔错好牙,上班迟到,源于他对这份工作没有激情。
每天对着别人的口腔,那是最没有风景的地方,只有充满黑渍或奇形怪状的牙齿。
何止口腔,连同医院,他都看腻了。
父亲是外科医生,他就住在医院宿舍,房间里没有厕所,只能去医院方便。
医院厕所对着太平间,夜晚经常有家属撕心裂肺哭喊,余华习以为常了。
海盐的夏天闷热,他走进太平间,顿觉凉爽,干脆在里面睡了一觉。
小时候顽皮,为了不被揍,说谎肚子疼,父亲让他说出具体部位,他慌忙指了一下,就被抓到手术台,切了盲肠……
他实在不喜欢医院,不喜欢牙医的工作,人生道路感到一片灰暗。
迷茫之际,几个街上闲逛的人,让他找到了方向。
三
余华经常在医院附近,发现几个闲逛的人,后来知道他们是文化馆的。
有一次,他好奇地问:“你们为什么总在街上晃来晃去,难道不用工作吗?”文化馆的工作人员笑着告诉余华,这就是他们的工作之一。
余华一听非常羡慕,文化馆的工作自在悠闲,不像拔牙那样枯燥乏味。从此,余华梦想着进入文化馆工作。
在当时,进入文化馆工作,要有三个特长:乐器、绘画、写作。
乐器和绘画就免了,写作还可以试试。
一开始,他也不太清楚如何创作,索性拿着一本《北京文学》反复观摩。
把刊物翻了几遍之后,他就开始创作,并将写好的文章寄往各大杂志社。
他白天工作,晚上写作。夏天非常热,为了不让汗滴到稿子上,他只好在手上绑条毛巾。
一开始,经常被退稿。
每当院子里“吧嗒”一声,父亲就知道是余华的退稿,便大喊一声:“退稿来了——!”
四
1983年1月,《西湖》杂志发表了他的小说《第一宿舍》。
11月的一个下午,余华接到了来自北京的长途电话。打电话的是《北京文学》负责人周雁如,她通知余华,3份稿件都已入选,并邀请他到北京改稿。
余华听到这个消息,激动之余还担心一个问题,那就是路费住宿,毕竟每月工资只有30多块。
周雁如说路费和住宿费,由《北京文学》承担,他这才放下心来。余华第二天就坐车赶往北京。之后的十多天,除了改稿之外,还各处逛了逛。
从北京回海盐之后,整个县城轰动了,都知道他去北京改稿了。
五
1984年,《北京文学》陆续发表了他的三篇小说,其中的一篇《星星》还获得了当年的《北京文学》奖。
当地领导认为他是一个人材,不能再拔牙了,应该去文化馆工作。同年8月,24岁的余华如愿以偿进了文化馆。
第一天上班,他故意迟到了两个小时,结果发现自己竟然是第一个来上班的,他心想这地方来对了。
他幸福得差不多要从睡梦里笑醒。
他几乎每天都要睡到中午,然后在街上到处游荡,实在找不到什么人玩了,就回家开始写作。
文化馆成了他弃医从文的跳板,也成就了他的第一次婚姻,第一任妻子名叫潘银春。
潘银春在文化馆当秘书,年轻漂亮工作稳定,有众多追求者;余华写了几篇短篇小说,在县城也小有名气。他俩一拍即合,迅速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那一年,余华25岁。
婚后的3年里,余华两度进入北京鲁迅文学院进修,在此期间,认识了生命中的第二个女人。
六
她叫陈虹,诗人。
两个对文学同样热爱的人彼此欣赏,余华说,陈虹是他的红颜知己。
两次北上,余华萌发了野心,不想把自己困在县城了。妻子潘银春却不这么想,她只想过安稳日子,还想生个孩子。
两个人都不想退让,于是选择了离婚。
那一年,余华31岁。
离婚后的余华,辞职来到北京,顺理成章和陈虹结婚了。
专职写作的余华,每月只有《收获》杂志给的400元稿费,夫妻挤在9平米出租屋。
为了维持生计,他连续写了2年的连续剧剧本,什么类型都愿意去尝试,但生活依然捉襟见肘。
彼时的余华,也没有预料到,悄然写的一部小说让他声名鹊起。
七
事情还要从1992年说起。
那时的张艺谋刚拍完《秋菊打官司》,听说陈凯歌和田壮壮的新剧都要拍完了,他当然不想被比下去。
他想把《河边的错误》改编成电影,于是来到余华的出租屋,当面征求意见。
张艺谋已是影视界名导,余华痛快答应了。接着,他拿出了还没完稿的小说《活着》,给张艺谋浏览。
没想到张艺谋被《活着》感动了,掏给余华25000元买下影视改编权。余华哪里赚过这么多钱,顶他几年的稿费了。
1994年,由张艺谋执导,葛优、巩俐主演的电影《活着》正式公映。那一年的戛纳国际电影节上,《活着》斩获评审团大奖,主演葛优也一举夺得影帝宝座,成为首位华人戛纳影帝。
电影的获奖,也让余华本人备受瞩目,余华笔下的《活着》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八
单单在中国境内,小说的发行量就突破了2000万册。而在海外,这部作品先后被译介成40余种语言,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经典名著。
仅仅凭借这一部小说12万字,余华就获得了高达1550万元人民币的版税收入。
一时间,他成了字数最少,赚钱最多的作家。
在文学圈,很多作家一书成名,其他作品影响力并不大,而余华不同。
提到余华的作品,人们想到的不仅仅是《活着》,还有《十八岁出门远行》《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等等。
很多读者包括笔者,纷纷认为《在细雨中呼喊》,水平超过了《活着》……
九
到了自媒体时代,余华竟然出书讲述自己的婚姻感悟。
他在《女人的胜利》中写道,“男人的誓言和狗叫没什么区别。”
通常女人把男人的誓言称为“画大饼”,没想到余华的解释更犀利。
写本书一共13个故事,包含《女人的胜利》《我为什么要结婚》《我没有自己的名字》等很多名篇,都是鸡零狗碎那些事儿。
出轨的男人、丧偶式育儿的女人、不想结婚的单身浪子、被生活压垮的夫妻……
不同的男男女女,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活着。
有人说,作家余华已经死了,网红余华还活着。
作为文学顶流,余华频频上热搜。
作为读者,可以根据喜好,选择余华不同时期的作品。
作为作者,可以读作家余华的作品,也可以了解网红余华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