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埠村村民的幸福账单
“老百姓的事情是最重要的事情,一定要办好。
2024年2月1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亲赴西青区辛口镇第六埠村,实地察看洪涝灾害后农业生产恢复情况,看望慰问受灾群众。
又是一年春节,今年的第六埠村家家张灯结彩,红火的吊钱和窗花、路边树上挂满红色灯笼,整个村庄沉浸在喜气洋洋的节日氛围里。村里的小广场上搭建了舞台,假期里的每天上午,大家在这里表演广场舞、舞龙舞狮,打大鼓、扭秧歌儿、唱评戏,展示这一年来的喜悦心情。
■郝健:新大棚更稳固更宽敞,在里面干活更方便
■张凤文:嫁进这个村就开始跟菜打交道,这是我们的特色
■杜洪刚:洪水过后铺设了水泥路,活儿比过去轻松
在第六埠村,郝健和张凤文被村民们称为种菜能手,这样的认可,不仅仅是因为夫妻俩经营15个蔬菜大棚、种植的蔬菜品种多,还因为他们田里的蔬菜品质好、产量大,15个大棚都料理得井井有条,田地里不见杂草。
在夫妻俩忙碌的大棚里,可以看见一道道深浅不一的痕迹,大棚里除了能看见钢铁龙骨外,还能看见砖墙。“这一道道是洪水逐渐退去的痕迹,砖墙是我们家大棚过去的高度,钢铁的框架是灾后新建大棚的高度,新大棚不仅更稳固,而且高度和跨度都多出了一米,在里面干活儿更方便了。”郝健说。
外面天寒地冻,健园家庭农场的蔬菜大棚里,紫色的油菜、绿色的生菜长势喜人。郝健将采摘好的蔬菜装筐,张凤文一边看着手机微信群里的购买信息,一边将这些信息按照蔬菜的品种归类后记在黑色的本子上,韭菜、茴香、水果萝卜、罗马生菜,这一页上密密麻麻记下的蔬菜将近30种。西红柿的后面是一串长长的“+1”,张凤文说每多一个“1”就表示这种蔬菜的订单多了一份。这个本子上,不仅记录了客户的购买情况,同时也显示出了这一年夫妻俩的蔬菜种植情况。郝健介绍,2024年比过去多抢种了一季,蔬菜的总体产量提升了,年收入也比往年提高了20%以上。
记录好了数据,夫妻俩还要按照编号给每个订单称重,蔬菜先装进保鲜袋,然后每一个订单再统一装进带有“京津蔬菜第一村”字样的袋子里,并写上编号。“嫁进了这个村就开始跟菜打交道,这是我们的特色。”张凤文快人快语,手下的活儿也不停,一袋袋的蔬菜很快就分装完成。春节前刚给订户送去了年夜饭餐桌上的新鲜蔬菜,新的订单从大年初一又开始在微信群里“接龙”了。张凤文说她和郝健掌握着每个区域的送菜频率,一般间隔不超过一个星期,保证了蔬菜的新鲜度和品质。
第六埠村敢于亮出“京津蔬菜第一村”的招牌,离不开村民们对于蔬菜种植的认真和创新。健园家庭农场灾后重建的蔬菜大棚如今就用上了高科技,通过手机他们就能监控到暖棚里的温度变化。2024年,夫妻俩在传统叶菜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富硒西红柿、灵芝菇等新品种,在种植的方式上,他们也勇于尝试,在西红柿授粉的时期,他们就从蜂农的手中购买了蜜蜂放养授粉,这些新变化张凤文都会及时公布在社交平台,让订购的消费者们对生产过程了解得清清楚楚。
春节假期,杜洪刚也迎来了一年中难得的清闲。“一个暖棚的茼蒿赶在春节前上市了,这几天好好休息,假期一开工,另一个暖棚的茼蒿正好采收。”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菜农,杜洪刚的生活也围绕着蔬菜而展开,在跟亲朋的相聚中,他也会留意对种植何种蔬菜的谈论,为春季种什么谋划着。以蔬菜生产基地为依托,当地有不少蔬菜配送公司,杜洪刚已经在一家蔬菜配送公司兼职了十几年,每天上午忙完配送任务,他就会去地里忙活农活儿。“过去通往田地的是砖石路,在洪水过后重新铺设成了水泥路,收获季会有收购队直接把大货车开到地头采收,都是整个暖棚批发运走,活儿比过去轻松了。”在杜洪刚家的收入支出账本上,2024年的增收是芹菜和茼蒿丰产带来的。“2024年收入增加了近两万元,生活多幸福啊。”杜洪刚笑眯眯地说着家庭变化。
写好民生答卷 擦亮幸福底色
第六埠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郝庆水说,一年以来,村党支部聚焦农民生产、群众生活,加快推进灾后重建,持续提升村庄环境,提升服务效能,用实实在在的“民生温度”提升群众幸福感。春节前,从村里通往蔬菜田地的生产桥维修加固后通车了,运送蔬菜的车辆能更顺畅地将新鲜蔬菜从田间运送到市民餐桌,这是村里“一桥三园”灾后重建项目之一。此外红色文化主题拓展园“七小队”抗战主题教育项目、体验式蔬菜产业示范园环境提升改造项目、精品蔬菜示范园提升改造项目也都在推进当中。
为了全面提升乡村人居环境,村党委联合10余所高校开展“青创墙绘设计大赛”,建设了2000平方米的休闲健身广场,以“埠上十美”为主题倾力打造出了第六埠村新时代文明实践主题街区,在村里深入开展“美丽庭院”创建活动,村庄环境呈现崭新面貌。在提升百姓生活质量方面,及时回应群众期盼,改造了村内供热管网,加快推进第六埠幸福院建设,策划开展节庆“百姓大舞台”、民俗文化市集等特色活动50余场。
走进第六埠村,极富农家生活气息的“创富工坊”吸引了参观者的目光,这也是村党委构建共富矩阵的尝试。首先对便民服务大厅进行“去政务化改造”,厘清为民服务事项40余个,开展“一站式”服务,变“村民办事满楼跑”为“一站办理所有事”。腾退的服务大厅空间变身农特产品展销和直播带货阵地,从2024年8月份营业以来,已经接待参观学习游客6000余人次,商品交易额60万余元,逐步探索出组织带富撬动群众共富的新路径。
打造特色产业 集体跨越发展
第六埠村的一部分位于东淀蓄滞洪区内,是天津防洪要害之处。2023年7月底8月初的极端降雨,海河流域携带泥沙的洪水不断下泄而来,第六埠村的1万多亩田地、2000多个大棚被淹没。
2024年,第六埠村及时为受灾群众发放东淀蓄滞洪区运用补偿4635.84万元、中央防灾减灾资金补贴641.56万元,实现了受灾群众的100%覆盖、受灾损失的100%挽回;村民们不等不靠恢复生产,全村蔬菜产量突破6000万斤,稻谷总产量达到66万斤,同比增长50%。
第六埠村地处大清河、子牙河和独流减河交汇处,三河交汇也成为第六埠村独特的风景,如今这里也被开发成为“生态六埠”景区。2024年,景区全面提升,精心打造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的六埠水岸露营公园和300亩“麦浪轻语”麦田拍照打卡地,实现当月建成、当月开放、当月回本,2024年文旅收入达到150万元。
此外,“红色文化主题拓展园”“南泥湾农业研学基地”等沉浸式体验项目吸引数万名中小学生前来打卡。新建国家安全教育阵地,打造抗洪精神主题展览,开发寻迹悟行现场教学路线,被市委党校授予乡村振兴现场教学点,截至目前已经累计接待研学团队近6万人次,收入超过650万元,村集体经济实现了新跨越。
西青区辛口镇是天津市传统的农业大镇,是本市最大的放心菜生产基地,同时也是本市著名的“菜篮子”基地。2024年,第六埠村“京津蔬菜第一村”品牌效应日益凸显,建立“六埠蔬菜统销”平台,通过“单位采购、社区团购”销售模式已销售农产品近10万斤。
采写:本报记者 徐燕
摄影:本报记者 潘立峰
编辑:隋寅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