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 善作善成|在古文化街感受喜乐“津味中国年”

时事   2025-02-02 12:37   天津  




在古文化街感受

喜乐“津味中国年”


店铺贴上窗花、春联,一排排大红灯笼高挂,游人如织、熙熙攘攘——作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节日里的天津古文化街,处处散发着浓郁、喜乐的“年的味道”。


2024年2月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天津古文化街视察,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天津是一座很有特色和韵味的城市,要保护和利用好历史文化街区,使其在现代化大都市建设中绽放异彩。”在今年的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提及“天津古文化街人潮熙攘”。


“津味”十足的古文化街,正吸引越来越多的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体验津门故里独特的春节气氛、文化意韵。


●留学生穆妮萨和罗兰:我们要带更多的同学来,将来还要带家人来

●北京游客张先生:连国际友人秀才艺都是天津卫风格了

●志愿者李硕:我们每天都能遇到很多询问“总书记打卡点”的游客


俩留学生“留津过年”

沉浸在熙攘热闹的人群里



“逛了古文化街,才算过了年。”昨天一早,天津师范大学的两位留学生罗兰与穆妮萨来到古文化街,很快就融入了熙攘热闹的人群里。


罗兰来自印尼,他介绍,印尼的春节假期一般只有三天,在得知中国的新年气氛要持续到正月十五,就和家人商量“留津过年!”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的穆妮萨说:“我们那里新年就是元旦,这次留在天津为了感受中国春节、天津年味儿。”


“长生果”带回印尼 沾沾“孔子像”文气


“过年好!”走进桂发祥十八街麻花、果仁张老字号,热情的服务员大姐沈凤兰邀请两位留学生试吃大麻花。“我到天津来,学的第一个绕口令就是大麻花。”穆妮萨现场秀了一段:“马大妈的儿子是马大哈,马大哈的妈妈是马大妈。马大妈让马大哈买麻花,马大哈给马大妈买西瓜……”北京游客张先生夸赞:“看出天津文化的感染力了,连国际友人秀才艺都是天津卫风格了。”


罗兰对长生果特别好奇。沈凤兰笑着说,这个套装里面都是花生等坚果,寓意长寿。罗兰表示,一定要买回去送给父母。


罗兰和穆妮萨是“挤”进泥人张世家店铺的,眼前一件件“捏活人间百态”的数代泥人张作品,让两人目不暇接。


副总经理李丹从展柜拿出了由泥人张第六代传承人张宇制作的孔子像介绍:“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人物,他展现中国的仁爱。”戴上手套,罗兰和穆妮萨微微轻触塑像,罗兰说:“回去可以和同学炫耀,我亲手沾上孔子的文气了。”


两人抽盲盒都抽中了今年新款的“财神书签”;一款“常安宁”“多喜乐”的福签,让两人也爱不释手,举起来在钟馗像前合影;在通庆里泥人张美术馆,两人体验了一把泥塑制作——用产于天津的泥块制作一枚正舒展叶子。古老非遗技艺传承,在新时代融入新元素、焕发新生机,传统文化在都市现代生活中闪耀独特魅力。


新房挂上老年画 玩起“智慧远程操控”


在杨柳青画社,店长杨凯指着穆妮萨拿起的经典“连年有余”年画说,现在有不少年轻人来购买,是一种有中国特色的国潮时尚。


罗兰对一旁的电子触屏很着迷,里面是挂着年画的室内装潢图样。杨凯介绍,年轻人喜欢简约风格,但杨柳青年画能为室内装潢增添暖色亮色。各种毫无违和感的“样板图”,是传统艺术与现代生活的融合。


京津冀过大年,新引进“京味”老字号美食三元梅园,细腻口感的奶酪和奶卷,让两人大呼过瘾。


走入“津港印象”,更是让两人体验到天津港的现代化气息。穆妮萨在集装箱远程操控模拟台上,体验操作集装箱吊装;两人在地下一层观看5D投影,随着声光电数字场景变化而沉浸式行进在海港里、码头上……新的打卡地,助力了业态升级,也带来“文旅+商贸+游购娱”的全新体验。“我们要带更多的同学来,将来还要带家人来。”穆妮萨与罗兰说,要让更多亲友了解中国春节、天津年味儿。


志愿者的假期值守

指引游客们体验地道“天津味”



“过年期间,古文化街游客特别多,我们全员上岗,轮流值守,为游客们服务,也要排查安全隐患。”1999年出生的李硕参加工作已有三个年头,现在担任鼓楼街宣传文化办工作人员,同时也是一名志愿者。


早起提前走 给同事带合子


正月初四7:30,李硕没有睡懒觉,起床梳洗后,她又帮妈妈准备了早餐。


“这次假期值班的就有不少刚毕业的大学生,也有过年不回老家的青年,昨天‘初三合子往家转’,我特意让妈妈多包了一些,加热好了,等下带给他们尝尝。”李硕说。


“古文化街志愿者服务时间是9:00到16:30,11:00到14:00午休。不过假期人流量大,尤其去年和今年的游客数量更是明显增加。”


值班一天 很多游客询问“打卡点”


李硕走到今天的值班点位——宫北大街,对记者介绍说:“我们的工作包括为游客提供咨询和服务,发现不文明行为并劝阻,以及监督和维护环境卫生等,遇到一些突发情况也可以上报寻求帮助。”


“请问泥人张在哪里?我要到总书记去过的那家店看看。”从山东来天津过年的游客,看到穿着志愿者红马甲的李硕,走上来询问。李硕引领游客走到泥人张世家店门口,又为他们指出到杨柳青画社和果仁张的方向。


“我们每天都能遇到很多询问‘总书记打卡点’的游客。”李硕说着又被一位外地游客拦下,询问周边还有什么代表天津历史的景区景点。


下午进社区 与“乐器张”同奏古乐


15:00,李硕的志愿服务工作调整为社区非遗文化宣传活动。“文化传承相关服务也是我们工作的重心之一,协同古文化街非遗老字号商户到社区做非遗进社区志愿服务。”


在海河广场社区,李硕和非遗项目“乐器张”授课老师做好沟通,开始了当天的活动。详细介绍古筝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以及演奏技巧后,进行了现场演示。并为居民们演奏《渔舟唱晚》《惊蛰》等传统曲目。16:30,李硕回到工作站完成交接。李硕说:“假期值班虽然辛苦,但这里是我平时最熟悉的工作片区,也是旅游热点,感觉自己对这里有着独特的亲切感和责任感。希望古文化街一直这么热闹,更希望咱们的传统文化越来越兴盛。”


打造“最天津”活力文化街区


2024年,古文化街累计接待游客1350万人次,比往年有了大幅上升。2024年11月,古文化街入选住房城乡建设部首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


“一年来,我们围绕天津城市的特色和韵味,着力将古文化街打造为最天津最民俗的文化街区,将传承好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古文化街发展的历史任务。”天津古文化街管委会主任张鸿鹏介绍。


去年,古文化街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进行微提升和改造,对一万余处点位进行了修饰修缮,加强对街区内国家级文物天后宫的保护、维修、勘察。还对街区基础设施进行升级,对厕所进行维修、增加座椅、提升照明等。此外,杨柳青画店进行了两次升级;达仁堂升级后,一楼是博物馆式的布局,带给游客更好的感受;更多商户将技艺和工艺展示出来,越来越多的业态体现出互动和沉浸式感受;新引入了津港印象项目,体现了港产城融合与河海津韵的魅力。


张鸿鹏告诉记者,如今在600多米长的古文化街上,能看到三四十家非遗店面、老字号等,文化类业态占比达六成。“除了引入文化特色的商家,去年古文化街还举办了100多场活动,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重点展现天津味、中国风、文化味,打造活力街区,促进文商旅体融合发展。”


这里是天津最早的经济、文化、商贸聚集地,这里是“津门故里”。红灯笼、中国结,斑驳的砖墙、青石板,如一幅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画,在古街、在这座城市,徐徐展开,越来越红火。


采写:本报记者 单炜炜 安元

摄影:本报记者 赵建伟

编辑:隋寅伟




今晚报
天津《今晚报》于1984年7月1日创刊,邓小平题写报头。日发行量70多万份,是天津市发行量最大、覆盖面最广、最有影响力的综合类日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