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口述实录|59年前一场冰雹 砸出奶奶陪嫁的宝贝

时事   2025-02-04 06:36   天津  

非遗贺新春

春节已至,年味正浓。


在迎来第一个“非遗版春节”之际,本报推出特别策划——“非遗贺新春”系列报道。从除夕到大年初七以8项最具天津春节特色的非遗技艺,精彩呈现天津非遗的美轮美奂与深厚底蕴。


这八项非遗技艺分别为:缸鱼年画、杨柳青剪纸、刘上道盒子花灯、东丰台木版年画、满汉双文福字、静花缘绒花、津派花丝制作和大郑剪纸,这些非遗项目所展示的吊钱、福字、红绒花、窗花、年画、灯笼、首饰等,都是天津人最熟悉的“春节标识”。


以此,与广大读者共度新春,共品年味。

东丰台木版年画

天津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东丰台木版年画起源于元代,兴于明代,盛于清代中期,极盛时期,镇上店铺林立,买卖兴隆,店多势众,集中了一大批才高艺湛、擅长刻版与绘制的年画艺人和精通营销的画商,仅年画作坊就多达五十余家,最顶峰时期,从事年画生产加工者达六百余人,呈现出“家家点染,户户丹青”之盛况。


每到冬季春节前,丰台镇街墙上到处都是悬挂的年画。东丰台木版年画题材丰富、内容广泛。从画面构图和颜色上讲,丰台年画讲究鲜艳、夸张,从而突显其粗犷豪放的艺术风格,在制作风格上以等量颜色套印为主,多为四色、五色、六色套版,最多为七色套版。


现代的东丰台年画既保留了其质朴、粗犷,色彩艳丽的传统艺术风格,同时也融入了富有时代气息的新文化韵味。


大红大绿 戏剧水墨

就画嘴这一道工序,手里就“太复杂”了。先用品色“玫瑰精”加少许国画色大红,调好画嘴巴的颜色。小酒盅里面放上医用脱脂棉,让它饱含水分。脱脂棉酒盅握在左手的手掌心中,不断晃动。右手拿“水阴笔”一边沾色,一边沾脱脂棉上的水,让笔锋两侧的色和水有一个渐近的融合。右手的小手指抵住画面右下方有色的笔锋朝内,有水的笔锋朝外,同时手和手腕把笔在“嘴巴子”部位逆时针方向转三至四圈,这就是叫“转嘴巴”,还要等待颜色干后,再用淡红色填充上、下两片嘴唇。

还有勾眼点睛。上下眼皮画一条横线,中间点个黑点,仿佛个“工”字,这就是庄重的神仙眼。上下眼皮画成曲线的月牙状,墨色点睛,这就是凡人“活眼”。示范一下,笔蘸焦墨,先画上眼皮及眼睛;浓墨勾勒眼眉;浅墨则绘出双眼皮;淡墨着于下眼皮;水墨晕染填充眼仁——这一道“开眉眼”的工序,需要将黑墨调成浓淡五种墨色!轻转手腕,每一笔几乎一气呵成。

东丰台木版年画传承人董静说,染色相当重要,以画娃娃为例,整个面部处理要分七道工序,“开眉眼”之前,需用“立德粉”粉头遍脸、用“梅红”颜色转脸、用硃膘色勾脸的外貌、复盖铺面部二遍“立德粉”,用二青颜色勾青头皮、用黑色勾染头发。

用色大红大绿大紫,人物活灵活现,这样的视觉冲击,让东丰台年画像戏剧性的水墨画。董静说,完整地制作一幅木版年画,从选材雕刻、染色到装裱,需经36道工序:“有时,一道工序就需花费十来天。”

代表性传承人董静口述实录


之前,传统的年画和古老的木版由于各种原因 ,很多都难觅踪迹,导致了传承上的借鉴困难。后来,一些珍贵资料才被陆续发现,过程却颇有意思。
我记得那还是1966年7月2日,当时我和同学们因麦秋放假在麦场干活,下午时,“磨子雷”一直响,老人们赶紧让我们回家。还没进门,鸡蛋大的雹子就落了下来,我家的西厢房窗户是纸糊的,雹子横飞入屋。
几分钟后雷暴过去,西边后房檐下的双仓式衣柜上的瓶瓶罐罐砸得粉碎。天晴之后,家人赶快把打湿的衣物拿出去晾晒,结果发现柜子“牛皮纸”裱糊的仓底里,露出成沓子老木版年画,竟然有一百多张。我奶奶才想起来,这是她结婚陪嫁的衣柜,怕柜子底部受潮衣服发霉垫在底下的。清点发现,这批年画还有明清时候的呢。
这话说又过去了40多年,到了2004年,在我们董家祖屋小院,有一个两平方米的小杂物室,破墙上悬挂的长条木板上面放有我叔搬家不要的一堆破书纸。我们收拾后,居然发现它是过去的《瀋陽畵报》,最宝贝的是,报纸里襄着 1917年和 1919年《豐臺義盛做记》账本,还是“柴禾码”数字记账——这可是“孤品”“镇宅之宝”。
转年,我又在村委会发现了一百多年前画工师傅用过的工具。这些可都是东丰台年画传承的实证宝贝。
我们“盛做”画铺传承谱系,始创于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清晰见证了东丰台年画发展的历程,近二百年来,历经我们董家五代人一脉传承,倾心经营,现在已成为东丰台木版年画的一杆旗帜。我们东丰台年画,与杨柳青年画媲美,与河北武强争雄,使东丰台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木版年画集散地。
我们统计过,明清至民国初期在东丰台地区开设年画作坊就有102家字号,年画一直卖到了吉林、长春、哈尔滨、内蒙古、新疆等地,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还远销日本、法国、加拿大、美国、东南亚等十七个国家和港澳地区。2006年,我自筹资金,利用家中住房,雇用原画厂八名老画工,沿用祖上“義盛做”老号,重新进行东丰台木版年画生产。通过我们的努力,东丰台年画的名气更大了。
2010年东丰台年画产品进入上海世博会,作品被作为礼品馈赠国际友人。咱天津的大学者冯骥才先生,与联合国世界教科文组织版画学者、俄罗斯的李福清,以及日本、韩国、中国的学者友人,一同来“義盛做”博物馆参观。2014年,年画《三子戏鱼》纪念邮票发行,那天我带来的两幅《门神》悬挂在东马路集邮门市部,几位比我还年长的老人家指着《门神》年画说:“你们看看,这才是真正的门神年画!”我特别激动。
我也在不断创作新作品,光大型年画作品就有30多幅,《欢天喜地庆奥运》《庆丰收》《美丽的七里海》……有的反映盛世中华的好年景,有的展现身边生活的好日子。我也在抖音直播,把东丰台年画介绍给更多的人。产品方面,小型张“伴手礼”年画,更是受到市场欢迎。
近10年来,东丰台年画进校园、企业,许多学生通过培训,能够独立绘画,有的通过参加拓展培训班,掌握了年画的绘画技艺。免费传艺,门生有成,我也收了9个徒弟,他们的作品都参加过全国性的非遗大展。您瞧,古老的东丰台年画,正焕发着新的生命力。

口述:董静


采写:本报记者 单炜炜

编辑:王妍



今晚报
天津《今晚报》于1984年7月1日创刊,邓小平题写报头。日发行量70多万份,是天津市发行量最大、覆盖面最广、最有影响力的综合类日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