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贺新春
刘上道盒子花制作技艺
静海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盒子花最早起源于宋朝,是宫廷内皇亲贵族节日观赏玩乐的一种灯会节目后逐渐流传于民间。刘上道盒子花制作技艺,是天津市静海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产生于清朝年间,到现在已有260多年。
盒子花也叫盒子花灯,它有形、有声、有色、流光溢彩,寓意平安吉祥。燃放和观赏盒子花是元宵节集观赏性、趣味性于一身,极具乡土气息的娱乐项目。它集造型、彩扎、剪纸、绘画、焰火、灯光等多种艺术元素为一体,节目内容由传统戏剧故事与现代文化元素相融合,有花卉、建筑、文物、名言警句等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内容,在乡土风情中传递着浓厚的传统文化。
盒子花这几年重新回到大家的视线,又引入了电子灯光艺术,使其具备了现代气息,使用的材质也可以让花灯循环使用。而由盒子花衍生而出的文化活动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刘上道村观赏,传统非遗项目因此带动了当地的文旅发展,美轮美奂的“刹那芳华”已经成为静海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
笔下生花 五谷丰登
盒子花非遗技艺第三代代表性传承人郝同丰拿起画笔,按照之前的构思在图纸上绘制花灯造型。
五谷丰登盒子花,要绘制出中国30 多个省市自治区的特色风景、当地风物,80岁的郝同丰成竹在胸,笔下生花。花灯的绘画原来是用纸绘画再糊制,现在用了绸子等新材料,能达到反复使用。
盒子花模型,横向要用竹片、竹篾子、铁丝加以连接,纵向结构通过麻绳层层相连,这样就能折叠和打开。骨架外面糊彩纸或布,在上面作画,内部串联细引信、灯火儿。其中,竹条作为骨架尤为重要,将其尺寸裁剪后,老师傅按照弯曲程度的不同,仔细地用火烤达到造型要求。
待一只只花灯做好,还要用绳子将其串联在一起,最关键的一步就是把不同的花灯装进一个大盒子里,所有的花灯都是可以折叠伸展的,从而保证花灯一个接一个连贯展示,加上烟花的开关装置,最终形成一个个五彩盲盒。花灯一个接一个垂落,伴随着绚烂的花火,升腾着节日的欢乐景象。
我们刘上道村的盒子花有260多年历史了,原来我们刘氏家族很多人都做盒子花。据老人们说,花灯原来是给皇宫贵族制作的,制作起来成本高,燃放要求的场地也要大,所以在民间表演的机会其实不多,老时节都是逢年过节表演、一年演不了几次。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一点点地看不见盒子花了。
2023年,村干部和我们盒子花第三代传承人郝同丰师傅联系上了,请他恢复盒子花的制作技艺。当时村里会做盒子花的老人也就剩下郝师傅了,经过他搜集整理了半年多,中断了30多年的盒子花灯重新被点亮了,大家都特别高兴!后来,村里又有一些人被选上参与到制作中来,包括我和孙世佳村书记等人都是这个团队的成员。后来我成了第四代传承人,每天都惦记怎么能把这项老手艺做好,一句话,就是喜欢。
既然恢复了这个非遗技艺,我们又想,怎么才能让更多人知道我们静海的这个好东西?因为现在不能随意燃放烟花了,又怎么才能让烟花又安全又好看?我们琢磨出了电子灯光技术,用新技术想法让盒子花更灿烂一点儿。根据大家研究出的新的材料,我们又做出了青花瓷、铃铛阁、一帆风顺、大雁塔、天坛等具有地方特色的造型。
我们有一个盒子灯叫百花争艳,我们拿着这个灯去了山东德州的景区表演。慢慢地,打电话邀请我们的人更多了,我们去了西安大唐芙蓉园,去了徐州的窑湾古镇。
有一次,我们和一个景区签了一个月合同,一个月后有游客看见盒子灯没了,就问景区“我们就是为了看盒子灯来的”景区就又和我们签了两个月。现在村里为了发展非遗,也要将它变成村子发展的产业,在收益分配、技术传承等各个方面都有规定。特别是演出收益按比例分配,既有村民个人劳动所得,也要让全体村民受益。这个春节,我们已经订出去四五场演出了,希望以后越来越好。
盒子花的魅力在哪儿呢?我听游客说,师傅点燃悬在半空的盒子,落下一个造型独特的彩灯,搭配烟花特别炫酷,然后是第二个花灯落下,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灯有多美。这是老祖宗的奇思妙想。现在,来村里打卡的人越来越多,去年村里还来了一个千万粉丝的网红,特意来直播盒子花表演。我们现在表演的时候也会开直播,为的就是让更多人关注这项古老神奇的非遗技艺。郝师傅曾经说,在盒子花消失的那几十年,他总会做制作盒子花的梦。梦里他拿着一根竹篾子,即将大功告成时,就猛然惊醒了。
我相信这个梦永远不会变成现实,因为我们会将它一直传承下去。现在村里建立了盒子花基地,办起了盒子花的非遗研学,像天津商业大学等院校都有几百名学生深入了解盒子花。盒子花灯,肯定会一直亮着。
口述:刘震
采写:本报记者 王轶斐
编辑:隋寅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