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贺新春
缸鱼年画制作技艺
天津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缸鱼”是杨柳青木版年画的一种,老例儿中过年时都要把象征“连年有余(鱼)”的年画贴在水缸上方。相对杨柳青年画中精致的“细活儿”,旧年间百姓家中贴的年画大多是“粗活儿”,而缸鱼年画就是“粗活儿”的代表,是天津杨柳青地区特有的民间艺术形式。
缸鱼年画的制作工艺复杂而精细,需要经过雕版、拓印、绘制等多道工序。农民出身的王学勤,作为缸鱼年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70多年来坚持亲手绘制,他创作的缸鱼年画色彩鲜明,画风粗犷,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缸鱼年画如今不仅是年俗用品,更成为艺术品收藏,承载着天津人的春节记忆。
形色火候 都在心里
“缸鱼年画”是杨柳青年画的一个分支,它的用笔粗糙,色彩艳丽,画面风格写意,具有浓厚的乡土气质,上世纪40年代我就跟着家里和周围大人学“缸鱼”了,学东西就要“勤”,很多时候你不问别人也不告诉你,我就是爱学爱问,慢慢地,从画到上色都有模有样。
在我十三四岁的时候,家里人就嘱咐我:“去吧,卖画去吧!卖的钱自己用。”我就把画往肩膀上一搁,这么背着年画满胡同吆喝:“买画贴嘞,买画贴嘞……缸鱼嘞!”
那个时候,我们的“粗活儿”年画就是卖给老百姓的,家里有水缸的通常会买一张贴上,以示吉兆。每年一到腊月十五,我就天天凌晨两三点起床出门赶集,骑行几十里路,去静海和青县,卖一天能赚个两三块的,有时候还能吃顿热乎饺子,大部分就是贴补家用。那时候,我们全家除了种地,闲下来的时间就是画年画,一个月可以画上千张。
我做缸鱼年画曾经中断了几十年,后来生活水平也好了,其实可以不用继续画年画、卖年画。但又有老人到了过年的时候想要贴“缸鱼”,我就又拿起画笔,为了自己的念想,也想给老朋友带去一些过年的吉意。我的年画是从太爷爷那辈开始传承的,画笔和颜料都是长辈传下来的。我感觉自己的特点是在上色上,因为我从不偷工减料,每一条缸鱼要上12道色——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尤其现在很多来买画的人都说,这些画不为贴,而是要收藏,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粗活儿"就变成了“细活儿”,上色效果不好就多上几遍,直到这些颜色足够鲜艳了,才算完工。
我的学生会用一些现成的颜料,有时他们会说“您用那些老的材料太麻烦了”但我还是坚持用最老的东西,可以说这是对工艺的坚持,还有一方面就是,我们小时候吃过苦,喜欢自己动手,也不喜欢浪费。现在我是缸鱼年画唯一的传承人,感觉责任重大。我之前曾参加过一些美术院校的培训,学习如何配色和其他的美术知识。
后来我被邀请到美术学校去培训、讲课,也去中小学给孩子们讲杨柳青年画的历史文化。
有人愿意学缸鱼年画,我都很乐意传授这些技艺,为的就是把这项手艺传下去。现在我的女儿也在做年画的工作,她经过专业的学习,致力于将我们的手艺继承发展下去,这也是为杨柳青年画尽了自己的一份力量。我告诉我的徒弟们,要想画好缸鱼,就得下地干活,这样才能表现出缸鱼淳朴的乡土气息。在挂年画毛坯的门扇两侧,挂着的是玉米棒子,这是农村丰收的特有寓意。对于勤奋的学生,他们学完手艺,我还会把年画的坯子、画画的工具和颜料送给他们,说到底,这是我对缸鱼年画的一份心意。
我已经90岁了,现在还在坚持画年画。有时画的时间长了就头晕,我就躺下睡一会儿,睡到半夜起来再画,尽我的力量,能多画一幅是一幅。
口述:王学勤
采写:本报记者 王轶斐
摄影:本报记者 潘立峰
编辑:徐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