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廉吏耀三江
在重庆市合川区城北的涪滨路广场上,至今仍耸立着一尊清代官员的雕像,底座镌刻有“一代廉吏于成龙”几个字。这尊充满浩然正气的雕像,正是合川百姓为曾经的父母官于成龙及其彰显的清廉正气立下的丰碑!
于成龙雕像
于成龙(1617-1684),字北溟,号于山,山西永宁州人。在二十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于成龙曾三次被举“卓异”,所到之处,皆有政声,深受百姓爱戴、同僚拥举,系清代循吏的代表人物。
顺治十八年(1661年),已过不惑之年的于成龙初入官场,胸怀“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的远大抱负,毅然告别妻儿前往遥远的边荒之地广西罗城任职。康熙六年(1667年),因政绩突出被朝廷提拔为四川合州(今重庆市合川区)知州。在合州任职的两年期间,于成龙让合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与当地民众结下了深厚的鱼水之情,合州百姓亲切地称其为“于青天”。
01
力陈民困 拒绝摊派
清初时期,合州属重庆府,地处三江汇合之处,水陆交通便利,过往的官吏客商众多。上级常借口合州有此优势,今日要这明日要那,州官往往成为府官和道官的敛财工具,衙门公务也因此十分忙乱。
于成龙上任后,对衙门事务进行简化革新,裁撤多余的差役,拒绝上司的摊派,减少对过往官吏的接待,一切以省事节俭为上,受到了四川巡抚张德地的表扬。
于成龙与老百姓(影视剧照)
一日,于成龙接到知府大人索要鲜鱼的文书,因深知百姓已经穷困至极,根本没法给知府大人送鱼,便当即回柬给知府拒绝给鱼:“民穷极矣!民脂膏竭矣!无怜而竭泽索鱼,不乐民反乐鱼,何忍得鱼乎?”信柬中极力陈述百姓之贫困、政策之弊端,希望知府苦民之所苦、疾民之所疾。知府接到回柬后,深自引咎,也没有责怪和刁难于成龙。于是,在上级的首肯下,于成龙积极改革、力除旧弊,合州的政治风气焕然一新。
02
拒奢崇俭 力倡新风
清朝规定,凡招待上级的饭钱均由招待者自掏腰包。当时官员的俸禄虽较为微薄,但官场盛行奢靡之风,在招待上级时更是如此。长此以往,许多官员往往入不敷出、债台高筑,到头来只好在百姓身上搜刮榨取,例如征收钱粮时耍弄手段、判案时收受贿赂、贪污库银等。于成龙一直对此深恶痛绝,到任后即下令:上司到合州,一律不设宴,餐食以温饱为限。他自己下到属县亦是如此,若下属官员要设宴款待,不仅不吃,还要严辞责备。
于成龙廉政文化园
当时,州官配有一套类似仪仗队的人马,出衙时鸣锣开道、举帜抬轿、浩浩荡荡,平日里开支很大。为了节省公务开支,于成龙裁撤了这支队伍,只购置了一匹老马代替坐轿,自己出衙时仅带一名仆从相随。故合州百姓常能在街市上、田地间、山林中,看到这位衣着简朴的父母官,骑着一匹瘦弱的老马四处奔走。
四川巡抚得知于成龙的施政措施和为官操守后十分高兴,在给其的复札中写道:“合州荒残冲极,得高贤抚而绥之,自必渐有起色。倾闻初莅新政,驱冗役,却舆从,及绝无名之应付,清操毅立,即此已见一斑,甚快甚慰也。”
03
深入调查 抚民垦荒
合州本是膏腴之地,由于明末清初战乱频繁,百姓或死于战争,或避走他乡,因此十室九空,街道上杂草丛生、野狗横行,甚至还有豺狼出没。当时的合州,城区人口仅百余人,库银更是不足百两。因耕地抛荒严重,加上缺少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恢复农业生产十分困难。
于成龙手迹
经过深入调查和认真思索,于成龙摸清了导致合州荒残的原因,于是立即采取了“合州荒地,垦者所有”“耕种合州土地者,免征三年徭役和田赋”等多项招抚流民的优惠政策。由于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流民们扶老携幼,拖儿带女,纷纷返回家园,合州出现了户户有炊烟,村村闻鸡鸣的良好局面。
为尽快恢复合州的农业生产和商贸流通,于成龙首先对外来移民进行妥善安置,分给他们土地,帮助他们建造房屋。同时,还想方设法为移民提供耕牛、农具、种子等,鼓励他们安心恢复生产。不仅如此,于成龙还鼓励手工业者开作坊、商人办商铺、船夫跑运输、渔民下河打鱼等。
在于成龙的苦心经营下,死气沉沉的合州没过多久便迅速兴旺起来,城区生活条件与人气也迅速回升。除合州本地人口迅速增长外,还不断有来自嘉陵江、渠江、涪江上游等地的商人及船民到合州安家落户。不到两年时间,合州人口就猛增到一千户以上,可耕种土地更是扩大了几十倍。
04
励精图治 秩序井然
随着流民的归附、人口的增多,各种问题也随之而来。地痞无赖、流氓恶霸如田中杂草,不扶自生。这帮人见别人耕地上的庄稼刚刚成熟,或修葺完空宅准备移居其中时,便找出各种理由强行霸占。刁民王大元,凭借着会几下拳脚,纠集了一帮无赖,成天不耕不种,专在新户身上打主意,不但抢土地、夺民宅,还霸占妇女。
康熙御赐“高行清粹”碑
于成龙得知后,经过细致摸查,确认了王大元的罪行,于是迅速将其捉拿,并抄没其家产分给新户。同时,将罪状挂于其脖颈上,敲着锣押着他游街。不少地痞恶棍因此闻风丧胆,或收敛手脚,或退还霸占财产。再有怙恶不悛者,必遭官府之严惩。
为了杜绝抢霸之风再起,于成龙将“开垦之田,属开垦者所有;插标修葺之宅,属修葺者所有”等有关条文刻在各乡村的大石上,让路人皆知、村民皆晓。
当时合州还有一个历史遗留问题:清军进攻南明政权时曾留下一队清兵驻扎合州,这帮人不但白吃闲饭,还四处骚扰百姓,地方官也无可奈何。请示上级同意后,于成龙将散在合州的无事之兵集中在府城,让其开垦种植,不许胡作非为,违者军法民法交相处置。这样一来合州百姓不再受散兵侵害,得以安居乐业。
05
以礼治州 乡风文明
在于成龙的精心治理下,合州已呈现出转衰为荣的局面,但是除了鼓励农业生产、恢复商贸之外,还应该为百姓做些什么呢?
要巩固安定的社会秩序,推行法治是必要的措施之一。合州多年战乱,百姓中有不少人自幼就被拉入军营。这些人大多没有受过文化教育,不知孝悌忠信,有的还沾染了野蛮习气,常常酗酒放肆、滋事生非。地方上虽有乡官,但多无力将他们惩治。
于成龙故居
于成龙是儒家知识分子,十分注重礼乐教化。他认为自己刚刚上任,本当首先招抚百姓,先行“培风化之源,重衣食之本”。所以,他在各乡设立“乡约”一名,每月初一、十五由他们向百姓宣讲康熙皇帝颁布的《上谕十六条》,教百姓礼让为先、勤俭为本等。如果有不听乡约约束的,可以报官追究。
通过大力弘扬忠孝信义、倡导勤俭节约,合州乡风文明,逐渐恢复为人文礼仪之邦。
06
体恤百姓 亲自采木
康熙七年(1668年),朝廷决定修缮紫禁城,急需大量楠木。十一月,于成龙接到四川巡抚之令,命他火速前往川、贵交界的武隆、彭水一带查采楠木,以备运往京师。
明末修建宫殿时,合州百姓就曾尝尽为皇宫采木之艰辛。“入山三千、出山三百”的悲惨故事,当地民众也是多有耳闻。事关钦工,非同小可,于成龙心系百姓,故上书《采楠木详》呈送四川巡抚,禀明当地实情:“大兴土木,劳民伤财,惊扰遐方,庙堂之上曾无一朝阳鸣凤,此成龙之所大惧也……”接着,他用自己由广西到合州时路上的经历为例,说明正值腊月,大雪封山,蜀中居民平日缺衣少食无法御寒,驱民入山采伐楠木实在是投民于死地。
于成龙浮雕
话虽替老百姓说了,但自己身为朝廷命官,理当为朝廷效力。于成龙向巡抚建议动用文武官员完成钦工:文官和衙役自备刀斧钩镰开山辟路;武官和兵丁则带上火炮刀枪以防猛兽;全部自带帐篷住在山里,以免进山出山浪费时间。如此不动用百姓一人,自然可保地方安宁。
巡抚批准了于成龙的建议,并命他火速查找楠木,尽快采伐。于成龙一心为民,虽认为此举劳民伤财,然皇命不可违,只得亲自奔命于山林。当年腊月,于成龙未动用民夫,带领兵丁衙役一头扎入深山搜寻、采伐楠木。为按期完成钦工,他连大年三十都没有休息,除夕之夜借宿于彭水一座破庙里,然后又忙到春暖花开,共计一百余天。
因出色完成采木任务,以及治理合州有功,康熙八年(1669 年),于成龙被擢升为湖北黄州府同知。合州老百姓获知于成龙即将离开的消息后,纷纷涌向街头,洒泪送别这位真正的父母官。后来,合州民众还在城里自发兴建了一座于公祠,以此来纪念和褒扬这位百姓心中的父母官。
于成龙画像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已任两江总督的于成龙积劳成疾,临终前召集部属诀别,嘱托他们务必清正为民、廉洁为官。不久,于成龙病逝,终年67 岁,遗物仅有盐米数升、布被一床、袍服一件、靴带两条。其灵柩归葬故里时,有数万民众步行二十里,在江边伏地痛哭相送。康熙得知于成龙病逝后,十分痛惜,破例亲自为他撰写碑文:“尔于成龙秉心朴直,莅事忠勤,而考其生平,廉为尤著……”同时追赠太子太保,赐谥号为“清端”(意为清官第一),并下诏评价他为“天下廉吏第一”。
来源:风正巴渝
责编:王雪飞
编辑:马冬晓
校对:罗淇文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