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里的革命“摇篮”因何壮大

文摘   2024-11-03 19:01   重庆  

南腰界位于酉阳县西南部,山势险峻,层峦叠嶂,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1934年6月,贺龙率领红三军进驻南腰界,以此为大本营,开辟了川黔边革命根据地,并建立了以南腰界为军事指挥中心的黔东特区,开展苏区建设。为后来顺利实现红三军战略转移,红二、六军团会师创造了条件,有力策应了中央红军胜利长征,确保了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被称为革命的“摇篮”。


鸟瞰南腰界集镇(部分)


这样一个深山里的革命“摇篮”何以壮大?铁的纪律,是当年红军在南腰界赢得群众支持和拥护的重要原因之一,至今在南腰界的部分群众中还传唱着红军纪律歌:“服从革命命令,听从官长指挥,虽是饥寒交迫,革命意志坚定。严守革命纪律,保护工农利益,虽是艰难困苦,不要扰害贫农。”






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会师纪念塔


亮明纪律  打开局面


红三军进入南腰界之初,并不顺利。


当时的南腰界人民,由于长期的民族隔阂和国民党当局的欺骗宣传,党的群众基础薄弱,群众对红军、对共产党、对苏维埃政府知之甚少。


“一年做到头,不见米一盅;财主官府逼,难度春和冬;卖儿又卖女,落得一场空;逃荒啃树皮,死在路当中。” 上世纪30年代,南腰界地区当时流传着这首歌谣,是南腰界前人民真实生活的写照。


因为多年来饱受“兵匪一家”的折磨,加之团总冉瑞廷关于“红军要把男人抓去当夫子,女人抓去当妻子,老的丢坑,小的熬油”之类的欺骗宣传,不明真相的穷苦农民在红军进村之前,已纷纷入山躲避。留下来的,只有少数来不及出走的老弱妇孺。


红军书写的《共产党十大政纲》遗迹


转战南北的红三军指战员明白,要使广大群众了解红军是什么样的队伍,一靠宣传,二靠行动。


群众纪律第一时间被亮了出来:借的东西要归还;损坏东西照价赔偿;行军途中特别注意不损坏群众的庄稼;给骡马带上“笼嘴”防止吃青苗;主动帮助老百姓挑水、劈柴、打扫卫生……至今南腰界的一些民居墙上仍残留着这样的标语:“红军是穷人的军队”“红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这些在现在看来并不规范,不系统的一些规定,却是当时红军从实际出发,从人民群众最关注的事项入手,严明红军的纪律。


看其言,观其行。贺龙同志亲自出面做群众工作。他对贫农符治义等人讲:“红军和穷人是一家人,是保护穷人的。”请他与红军指战员一道,把跑出去的乡亲请回来。


一位战士来到罗碧英大嫂家里,和和气气地说:“老乡,我们是来打富济贫的。你们是穷人啊,不要怕!去把你老板叫回来。”


还有的红军战士在山上找到正在割牛草的黄洪宣,向他宣传红军与穷人是一家的道理,并请黄洪宣当代表,去把上山躲藏的乡亲叫回来。


如果说一开始下山的乡亲还有顾虑,很快红军的行动就打动了他们。


红军在酉阳活动路线图


当时,部队的住房非常紧张,农民的房屋也比较狭窄。很多群众住的还是四面透风的“玻璃”房子。为了不影响群众的正常生产和生活,贺龙命令部队:除了没收地主的房屋作为军用外,一律不住民房,更不允许进驻学校。他号召部队自己动手“建窝”,并亲自组织部队上山砍树,割茅草,搭棚棚,修建一些土“帐篷”,解决部队的住房问题。


就这样,他们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群众纪律,不扰民,不侵民,不伤民,秋毫无犯,以实际行动消除群众的戒备心理。


依靠群众  赢得信任


“国民党军队打仗,靠飞机大炮。我们红军靠什么呢?靠群众。人民群众拥护我们,我们就能立于不败之地。”贺龙经常教导指战员们,只有群众信任,才能赢得民心,才能确保长征的胜利。


如何赢得群众信任?“一块银元”的小故事,见证了严明的纪律如何让军民情谊变得坚不可摧。


初到南腰界,由于水土不服,许多红军战士相继患上痢疾,腹泻不止。那时红军缺医少药,眼看战士们日渐消瘦,贺龙心中十分焦急,派人分头去寻医问药。


这天,听说“罗大娘家有治痢疾的药酒”,红军战士赶紧前去求助。起初,罗碧英大娘对红军有些惧怕。但见红军战士个个和气友善,完全不像地主口中“喝人血吃人肉”的模样,便放下戒心,送了红军几碗自家酿的红薯米酒。


罗大娘酿的红薯米酒酸酸甜甜,喝进肚里很清爽,当天夜里,几名红军战士的痢疾就好转了。第二天一早,他们便跑到罗大娘家中去道谢,帮她砍柴挑水、下地浇田。“老乡啊,我们红军是农民的队伍,是来打土豪、分田地,解救咱穷苦老百姓的!”几名战士一边劳动,一边给罗大娘做思想工作,很快便赢得了罗碧英的信任。


几天后,一名红军军官找罗大娘买红薯米酒。“你们红军是来帮我们穷农户的,还说什么卖不卖!你们把这坛酒全部拿去煮给战士们喝,如果不够我再抓紧时间酿一些。”说着,罗大娘赶忙招呼红军进院搬酒。这名红军军官拿出一枚银元,硬是往罗大娘手里塞,“我们共产党有纪律规定,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共产党好啊,不像民团里的土匪兵,见到值钱的东西就拿就抢!”接过银元,罗大娘竖起大拇指。


罗大娘家并不富裕,但是这枚银元她一辈子都没舍得花。红军走后,罗大娘担心被地主乡绅发现,便把这枚银元塞进墙缝中并用黄泥封死,直到她去世后,才由丈夫黄永富捐给了陈列馆。


一枚银元值多少钱?在当时,能买30斤大米或10尺棉布;到如今,在收藏市场上也价值不菲。可对罗大娘而言,银元有价情无价,这是她与红军情谊的见证,通过这枚银元,她得以认识红军、了解中国共产党;对后人而言,这又是历史的载体,述说着那段带有温度的故事。


当年红军给罗大娘的银元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说话和气”“买卖公平”许许多多这样的纪律故事,依然在群众中流传;而歌颂红军爱民事迹的欢歌,也依然在土家苗寨传唱:“太阳出来暖洋洋,红军来了不纳粮。又分钱来又分米,穷人有了救命王。”“门前喜鹊叫喳喳,千年土地回老家。红军给我来撑腰,工农翻身坐天下……”


革命火种  终于燎原


正是在点点滴滴中践行“铁纪”,红军建立和巩固了与群众的血肉联系,让群众真正理解并认识到,红军“人民军队为人民”的本质,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红三军当年在南腰界驻扎只有不到半年的时间,却有1000多名当地村民加入了革命队伍。


当年只有17岁的符治义(现已去世)给一家姓冉的地主家放牛,没少挨打,经常没饭吃。红军来了以后,符治义看到他们为穷人撑腰。他下定决心跟着干,“当兵就要当红军!”


符治义当上了游击队队员后,有一次,为了掩护大部队,他所在的队伍在木黄蚂蟥山一带与前来围追堵截的还乡团激战了一天一夜。


枪林弹雨中,扛着战旗的队友不幸中弹倒下,另一名游击队员立即冲上去,继续扛起战旗。凶狠的敌人瞄准旗手,4名护旗战士先后倒下。


“战士可以倒下,但红旗不能倒地!”符治义一边喊着,一边纵身一跳,伸手接过旗帜。也就在这一当口,敌人的一排子弹扫过来,打中符治义的右小腿,战旗也被子弹打得千疮百孔。


符治义腿一软,跪倒在地。但尽管如此,战旗不能倒!他把牙一咬,用尽全身力气,将旗杆深深地插在阵地上。


党员干部在红三军司令部旧址聆听红军的故事


红军长征走后,恶霸、国民党团总冉瑞廷带了五六十个团丁,又回到了南腰界,其他地主、还乡团也都回来了。很多游击队员及其家属和亲近红军的群众,惨遭他们的杀害。他们还到处扬言:“要清除共党分子和游击队员,要血洗南腰界的山山水水。”


 贺龙闻讯后,马上派兵连夜返回南腰界,围攻冉家祠堂。当时,冉瑞廷闻讯后逃跑,冉崇侯则挟持100多名乡亲退入冉家祠堂。为了乡亲们的安全,红军对祠堂只围不攻,断其粮草和水源,团丁们终于被迫放出挟持的乡亲。1934年9月12日晚,红三军发起总攻,冉崇侯在逃跑途中被击毙。


红军消灭顽匪遗址——大坝祠堂


贺龙在川东南时期,正是红三军发展史上最困难的阶段,在红三军面临危难之时,川东南的土家族、苗族、汉族人民积极迎接红军入川,把自己的子弟兵送来参军,组织游击队配合红军开展武装斗争,冒着风险掩护、安置红军伤病员,为支援红军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当前,南腰界当年的会师大会旧址如今已被开辟为红二、红六军团会师广场。广场两边对联写道:“策应长征,军民携手共建根据地;会师仗剑,星火燎原映红苏维埃。”


如今,南腰界坚持以苏区精神、长征精神为引领,以讲述纪律故事、重走长征路、重温入党誓词、入团誓词等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追寻先辈足迹、感悟红色精神、传承红色薪火。




党员干部聆听红军的故事





年轻干部重走长征路感悟革命精神

会师广场对联


90年前

红军在酉阳播撒了革命的火种与信念

90年后

酉阳干部群众秉承革命先辈遗志

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坚定

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

更加自觉地严守党的纪律

更好凝聚起助推乡村振兴的实践伟力

高水平打造民族团结共同富裕示范地

美丽重庆先行地

巴渝和美乡村样板地

奋力走出一条山区民族地区

强县富民的现代化新路子



来源:风正巴渝

责编:王雪飞

编辑:马冬晓

校对:罗淇文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廉洁龙乡
传播廉政资讯、开展廉政教育、弘扬清风正气。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