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11.15-17 | 深秋寿县赏千年银杏,透过历史地理视角看明中都的营建

旅行   2024-11-07 21:38   北京  









寿县历史悠久
古称寿春、寿阳、寿州
历史上州来国、蔡国、楚国、西汉准南国、东汉阜陵国

先后建都于此

寿县是楚文化的积淀地

一座小县城有五处国保
11珠古银杏

国内最完整的宋代城墙

凤阳有“帝王之乡”的称号

哺育了一代农民皇帝朱元璋

当地有三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其中,明中都皇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集2000多年中国都城建筑之大成

也是我们此行要探访的

”中国最美丽的古城墙“所在地


朱元璋下诏营建的明中都

明中都始建于洪武二年(1369),是朱元璋下诏在老家营建的大明第一座都城,明中都严格按照《周礼·考工记》设计,比北京故宫还要大很多,但因为营建工程浩大,以“劳费”为由放弃了原计划。


明中都虽然是未建完的都城,但其留存的建筑豪华富丽,在中国古代都城建筑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安徽楚文化探源

安徽地处江淮,域内方国林立,春秋中叶,楚东进江准,形成与域外诸侯及域内方国反复争战对峙的历史格局,战国早中期,逐灭域内方国,统一江淮。战国后期,国力日衰,疆土萎缩,重心东移,考烈王封春申君北十二县,后徙都寿春,至负刍五年(前223) 被秦国灭。至此,楚国在江淮地区经营长达四百多年。


寿县千年银杏尽兴赏秋

安徽寿县有数百棵古树,尽管历经沧桑,依然枝繁叶茂。寿县的11棵老银杏树和其他历史文物一样,已被列为寿县历史遗迹,受到保护。

  • 报恩禅寺大雄宝殿前的两棵千年银杏树,迄今已有1300多年树龄
  • 孔庙内有四株银杏,大殿前一雌一雄两棵银杏树岿然740年而不动
  • 清真寺院内有五棵银杏树,无厢宝殿前树龄已达600多年
每到十一月深秋,寿县银杏金黄一片,地面上落满了银杏叶,犹如铺了一层厚厚的黄金地毯,烘托出一道醉人的美景。

行前预习


楚文化博物馆
二十世纪以来,安徽省境内以寿县为中心陆续发现了众多楚墓,出土了大量涉楚文物。1933年、1938年,原寿县失家集李三孤堆楚幽王墓,出土了包括楚大鼎等重要文物在内的随葬品4000余件套,开启了楚文化研究先河。1955年,县寿春镇发现春秋时蔡昭侯申墓,出土文物次584件套,绝大部分为青铜器,同属楚系文物。
寿具还先后出土鄂君启金节、大府铜牛、楚金币等大量举世瞩目的楚国重器,寿县博物馆成为安徽楚文化重要收藏、研究、展示基地,收藏珍贵文物藏品10000余件套,涉楚文物700余件套,其中国家一级文物230件套、三级以上文物2200余件套。藏有楚金币、汉八龙金带扣、越王者旨于赐剑、羊首尊等皆为代表性藏品。

寿春城遗址(国5)

寿春城遗址是楚国最后的都城“”都所在。遗址布局方整规矩,规模仅次于燕下都。东、西、北三面临水,南有西南小城为犄角,护城河与芍阪、淝水相通。城内呈矩形分成15个区域每一区域内系统规划有水道。这种城市布局与同时期列国都城相比可谓别具一格。

据《太平寰宇记》载“西南小城”为春申所居,也当为寿春城重要组成部分。城内文化堆积丰富,发掘的重要墓葬有楚幽王墓、蔡侯墓等,历年出士遗物有“大府铜牛”、“鄂君启金节”、楚金币、“越王者旨于赐“青铜剑等。

寿县清真寺(国7)
寿县清真寺古建筑群,是华东地区保存较完整且有自身风格的伊斯兰教建筑,有明确纪年和清晰的修缮历史,勾连搭式的建筑结构,独特门向方位,中西文化元素融合的“三雕”构件,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寿县清真寺布局按照宗教功能进行分布,建筑风格却选用了汉族的建筑风格,建筑群保存完整,环境空间构成合理,建筑造型精巧

寿县孔庙(国7)
寿县孔庙坐北向南,平面格局严谨对称,序列有度,中轴线上布置五进重院。元泰定元年 (1324)移建于城西清淮坊今址,现存建筑修建于明、清。中轴线依次布置泮宫、快睹、仰高三坊,池、桥,戟门及名宦祠、乡贤祠,大成殿,敷教坊,明伦堂。大成殿前左右两侧为廊庞,建筑东侧有奎星楼。

报恩禅寺
报恩禅寺在寿县的城内东北隅,旧志说始建于唐贞观年间,旧名崇教禅院、东禅寺,明洪武间改今名。宋天圣年间建阿育浮图,其规模“前有浮图高数丈,中为殿,殿后为阁,左右为廊,为法堂,为丈室,为钟鼓楼”。
乾隆三十三年(1768)大殿遭火毁,今存大殿为乾隆四十一年(1776)由准提庵僧际清倡资重修。嘉庆十六年(1811)复修大殿时,建毗卢阁于殿后,移山门于中,形成以佛堂、二佛殿、大殿、毗卢阁为一直线序列,三进重院,基础渐次升高,布局严谨,主次分明。

寿县古城墙(国5)
寿县城墙始建于北宋后期,南宋初年形成现有的格局,明清时期屡经修茸和完善。城址北邻八公山和淮河,南与安丰塘相望,城内外水系十分发达,防洪效能为人称道。城墙保存较为完整,外部以砖石包砌,平面大致为方形,四隅作圆角。寿县地扼交通要道,历史上屡次成为南北政权争锋的前线。

明中都遗址(国2)
明太祖朱元璋在建国后的第二年定凤阳为中都。中都有中天而立之都之意,明朝三都即中都“凤阳”,南都“应天”,北都“顺天”。中都城从洪武二年(1369)就开始建设,是朱元璋在自己家乡悉心营建的大明第一座都城。中都建有内、中、外三道城,严格遵循传统的对称原则,着重突出的是中轴线上宫阙的建筑布局。
明中都严格遵循《周礼 考工记》王城制度,上承唐宋,下启明清,前朝后寝、左祖右社。“规模之大、规制之盛、布局之妙、工艺水平之高,实冠天下 ”,为明南京故宫和北京故宫的营建提供了蓝本和实践经验,在中国古代都城建筑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中都的营建工程由李善长主持,洪武三年动土启造,开始营建宫城。至洪武六年,宫城及禁垣的城墙和宫殿基本建成,中都外城也启动建设。洪武八年(1375)四月丁巳,朱元璋“亲至中都验功赏劳”回来,当天就以“劳费”的理由,下令把“功将完成”的明中都营建工程停了下来,不再新建中都的其他建筑,未完成的工程继续进行。
此后从洪武八年十月改建中都城附属建筑和修建皇陵,洪武二十六年修筑中都外城城门,至三十年中都营建工作完工。

凤阳县博物馆
凤阳县博物馆,共设凤阳历史文物、钟离古国、大明中都等展厅三个基本陈列;其中元玉壶春瓶、梅瓶、金发冠、建文铭文铜铳、春秋青铜编钟等文物被国家文物局鉴定委员会确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蟠龙石柱础,是在明中都皇故城城西北处集中发现的三件大殿柱础中的一件。础面雕饰翔云纹图案,础槽突起精雕蟠龙飞舞,凸显皇家气势。中都城发现的蟠龙大石础是三大殿中最大的奉天殿的大石础。博物馆内其他陈列品同样值得一看,青铜炉、带盖铜簋、青铜剑、铜箭头等文物。

明皇陵(国2)
朱元璋称帝后,给他的先人建设了两组帝王级陵寝。一处是位于他们祖籍地盱眙的明祖陵。另一处便是他自己出生长大的老家凤阳。在这里给他的父母、哥嫂补修了一所浩大的明皇陵。明皇陵主要有皇城、砖城、土城三道,殿宇、房舍千余间,陵丘、石刻群等。明末以来,人为破坏和风雨侵蚀,宫阙殿宇废为遗址,现仅存陵丘及神道石刻群。
这里的石像生是已知明代最早、数量最多、刻工最精细的皇家陵园,不仅数量居历代帝王陵墓之冠,而且雕刻技艺上也有独到之处。均用整块石料雕琢,无论是人像,还是动物,均造型生动,刻琢精细,具有高超的技艺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凤阳博物馆收藏了非常多明中都故城的精美石刻残件。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历史讲坛游学
国内深度文化游学的先行者。多年以来专注连接人文专家与爱好者,深入文明腹地,走进文明现场,感受中华与世界文明的蓬勃生命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