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基本功能、丰富内涵及建构路径

学术   2024-11-06 00:17   山东  
摘    要:推进现代化要求建构现代化话语体系。经过长期探索,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初步建构了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为打破西方话语霸权奠定了基础。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是对中国式现代化之历史必然性、道路独创性与巨大优越性的话语表达,具有丰富的功能与内涵。面向未来,要通过深化研究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打造反映中国式现代化的标识性概念、健全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话语效果反馈机制等路径来逐步完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西方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  话语建构

作者:付高生,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博士后,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副研究员

来源:《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4年第7期

项目:本文系江西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历史演进、理论内涵及优化路径研究”(23KS40)的阶段性成果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重要论述内含一个重大判断,即进入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既取得了重大实践创新,主要体现为“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也取得了重大理论创新,主要体现为“总体上初步建构起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这一重大判断提出了如何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这一新的理论课题,要求我们深入探讨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基本功能、科学内涵及其建构路径等问题。

一、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基本功能

“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但这里所说的人们是现实的、从事活动的人们”,而“有人类生活实践活动,就会有反映这种生活实践活动的理论,进而也就会有相应的话语,并形成一定的体系”。话语体系承担着特定的功能,“是以其所具有的基本功能而存在的,不存在没有功能的话语体系”。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也具有特定功能,把握这些功能有利于增强建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理论自觉。

(一)呈现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思想理论变革

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各种内外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其中主要有八组因素(变量):生态因素、人口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技术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国际交往因素”。文化因素在现代化的后期特别是社会整合阶段起着重要作用。这种文化因素包含思维方式、价值立场、文明观念、发展方式、世界理念等层面,是现代化思想理论的重要内容。现代化的展开离不开特定思想理论的引领,而现代化话语体系的一个基本功能就是呈现这一思想理论变革。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演进内含现代化的思想理论变革,尤其表现在反思并超越西方现代化理论上。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就表征着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一系列思想理论变革。比如,有论者就从话语体系层面总结了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现代化的思想理论变革:中国式现代化在思维方式上以“主主平等”超越西方现代化的“主统治客”,在价值立场上以“民本文明”超越西方现代化的“资本文明”,在文明观念上以“复数‘多元文明’”超越西方现代化的“单数‘一元文明’”,在发展方式上以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超越西方现代化的“线性道路”,在世界理念上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超越西方现代化的“开化使命观”。这种总结提供了一个比较中西现代化及其思想理论的坐标,彰显出中国式现代化及其思想理论的比较优势。

(二)凝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合力

话语体系是主体进行生产和交往的重要媒介,具有凝聚主体合力的功能。马克思曾以路德的宗教论纲为例分析过话语体系的这种功能。他强调,路德的宗教论纲中蕴含的话语力量就像“闪电击中火药桶一样”,迅速地给当时德国的骑士、农民、诸侯、僧侣、神秘派、反对派作家等不同群体提供了一种“普遍的、共同的语言,这种共同语言以出人意料的速度使他们团结起来。”由此,构建有效的话语体系能够助力人类有组织的集体行动。

组织起来的人民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美国学者吉尔伯特·罗兹曼(Gilbert Rozman)等人曾指出:“假如说有一个特征使今日中国现代化的格局特别地不同于其他国家的话,那就是它的组织能力。”这种组织能力的形成与话语体系所具有的凝聚功能是分不开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运用现代化的话语体系建构一套契合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共同价值观念、实践规范和精神纽带,以此说服、凝聚并引领中国人民一起奋斗出来的现代化新路。新时代,主体的多元化特点特别是代际差异性愈发凸显,因此应加快构建具有强大理论解释力、社会凝聚力、实践感召力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以此增强中国人民特别是以“90后”“00后”为代表的青年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同,不断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群众基础。

(三)助力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话语权

话语展示着主体间的权力关系,正如福柯所认为的,“历史也经常教导我们,话语并非仅是斗争或控制系统的记录,亦存在为了话语及用话语而进行的斗争,因而话语乃是必须控制的力量”。话语、主体、权力三者间的紧密关系,形成了特定主体的话语权,即主体的“说话权、发言权,亦即说话和发言的资格和权力”。现代化国际话语权就是特定国家在国际舞台上进行现代化话语表达的资格和权力。一个国家如果不主动“表达自己”,就会陷入“被别人去表达”的“他塑”境地。因此,一个追求现代化的国家需要建构“表达自己”的现代化话语体系,方能提升自身的现代化国际话语权。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构建相应的概念、命题、范畴。其中,党的二十大报告集中呈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建构中国式现代化之概念、命题、范畴的最新成就,标志着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初步形成。但总体看,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建设明显滞后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伟大实践,还不能很好地向世界说明我国正在发生的现代化国家建设伟大实践”。因此,应加快构建匹配中国式现代化巨大发展优势的现代化话语体系,不断筑牢提升中国式现代化国际话语权的话语基础。

(四)传播探索现代化的中国智慧

话语体系是人们的交流媒介,具有传播相关信息的功能。现代化话语体系是一个国家向国际社会传播自身现代化历程、成就、经验等信息的重要媒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出的中国式现代化,“带来的最广泛的一个共识,就是中国抛弃了理论上的‘教条主义’和实践上的‘照抄照搬’,立足于独立自主地寻找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这就充分展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独创性。对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独创性及其蕴含的中国智慧集中体现为一个道理,即“治理一个国家,推动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并不只有西方制度模式这一条道,各国完全可以走出自己的道路来”。而要向国际社会传递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独创性及其蕴含的中国智慧,就需要我们加快构建既客观反映中国式现代化同时又契合世界各国人民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的话语体系,以科学的解读范式、丰富的认知结构、易于接受的语言风格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显著优势、宝贵经验等。

二、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丰富内涵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必然性、道路独创性、巨大优越性的反映,具有丰富的内涵。科学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丰富内涵,分析其中的要素、形态、特色,是建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必要前提。

(一)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是由多维要素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是由理论主题、概念范畴、理论命题、话语权等诸多要素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这些要素内容互异、功能互补:理论主题主要反映中国式现代化的奋斗主题,规定着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建构的主要内容与意义;概念范畴主要反映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属性、特色优势,构成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基本单元和核心要素;理论命题表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立场、观点、方法,是丰富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主要支撑;话语权反映中国式现代化的认同广度,是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建设的现实追求,起着检验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建设成效的作用。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发展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基本形成。因此,党的二十大报告可谓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各要素的范本。就理论主题而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党的奋斗主题,这一奋斗主题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建构的理论主题。新时代建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涉及的问题、意义等都须聚焦于民族复兴这一奋斗主题。就概念范畴而言,党的二十大报告既有中国式现代化这种反映中国现代化总体情况的宏观范畴,也有全过程人民民主、人类命运共同体、人民城市等反映中国现代化某一领域、某一环节的微观范畴。这些宏观与微观的标识性范畴成为判断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基本形成的重要依据。就理论命题而言,党的二十大报告从领导力量、本质属性、主要特征、本质要求、重大原则、战略安排等维度对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了重要阐述。这些阐述涵盖了中国式现代化相关的诸多基本命题,如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力量,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属性等。这些基本命题是在深度总结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实践机制、发展优势等基础上,结合相关的概念范畴并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而提炼出来的,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重要内容。就话语权而言,中国式现代化话语权总体上存在着国内国外发展不平衡的情况:在国内有较大的话语权,赢得了全社会的广泛认同;在国际上有“局部性、领域性话语权”,但在西方现代化国际话语权主导的格局下面临着“有而不强”的弱势局面。这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建设依然任重而道远,需要不断地完善。

(二)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是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大众话语相统一的表达体系

话语表达内含不同的面向。“通常来讲,政治、学术、生活是我们建构话语的三个基本面向,各有特征”,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大众话语构成了话语表达的三种基本形态。因此,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可视为由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大众话语共同构成的表达体系。在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中,政治话语主要指涉国家层面上的中国式现代化顶层设计,主要依托党和政府作出的相关讲话、报告及其制定的文件、制度、政策等文本载体明确中国式现代化的前进方向与发展方略,具有权威性、严谨性、感召性的话语风格。学术话语主要指学界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学术探讨与理论思考,主要依托理论工作者通过特定的思维方法和学术框架建构起兼顾理论深度、历史厚度与现实温度的话语表达,从而解释清楚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与理论根脉,论证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必然性、道路独创性、巨大优越性,具有逻辑性、学理性、抽象性的话语风格。大众话语主要指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通俗化、形象化表达,展现出中国人民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个性化体验与微观诉求,契合了中华民族的话语习惯与文化性格,彰显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文化基础与群众基础,具有活泼性、易理解性、易传播性的话语风格。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中的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大众话语虽然在表达主体、话语风格等方面互有差异,但三者也具有密切的内在关系。首先,三者都在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话语力量,从而具有一致的主题、共通的目标。其次,三者的关系是统一的:政治话语是统领,引领学术话语与大众话语的建构方向;学术话语是关键,强化政治话语与大众话语的学理支撑;大众话语是基础,政治话语与学术话语只有转化为大众听得懂、愿意听、听得进的话语才具有力量,因此大众话语构成了政治话语与学术话语的落脚点和可信表达。最后,三者是有机整体,三者缺一必然会制约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建设成效。没有政治话语的引领,学术话语与大众话语便会失去方向;没有学术话语的阐释,政治话语与大众话语便会缺乏科学性合理性正当性;没有大众话语的滋养,政治话语与学术话语便会苍白无力。就此而言,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大众话语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促成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既承接党和政府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要求,又提供相关的学理阐释,同时落地为群众可理解、易接受的话语。

(三)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既符合现代化话语体系建设的一般特征,也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现代化话语体系具有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列宁曾指出,“个别一定与一般相联而存在”“任何个别(不论怎样)都是一般”,但“任何一般只是大致地包括一切个别事物。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包括在一般之中”。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作为世界现代化话语体系的个别样态,既有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共性特征,也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从共性特征看,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符合现代化话语体系建设的一般特征,如在生成逻辑上都植根于本国的现代化实践,在基本功能上都力求解释本国现代化蕴含的学理道理哲理,在构成要素上都包含反映本国现代化的理论主题、概念范畴、理论命题、话语权等要素,在表现形态上都有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大众话语等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新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独创性决定了其话语体系在思维方式、价值理念、国际话语权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中国特色。从思维方式看,与西方现代化坚持对立思维、零和思维不同,中国式现代化坚持整体思维、和合思维,这决定了其话语体系中具有坚持合作共赢的特色,如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就是鲜活体现。从价值理念看,中国式现代化“既造福中国人民、又促进世界共同发展”,“也是中国谋求人类进步、世界大同的必由之路”,这决定了其话语体系具有反映人类整体利益的特性,比如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对世界各国共享现代化成果的反映。从国际话语权看,中国式现代化秉承人类命运与共的理念,因此,“从话语角度来讲,中国的现代化始终包含了超越自身历史以及欧美代表的既有现代化道路的新文明追求”。这种包容性决定了其国际话语权不会建立在误读乃至贬低他国现代化的基础之上。简言之,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具有显著的整体性、平等性、包容性等中国特色,区别于并优于西方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异质性、对立性、排斥性。

三、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建构路径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建构是一项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而不断与时俱进的过程。我们要坚定历史自信、直面问题挑战,通过综合施策不断完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加快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从基本形成到成熟定型的转变。

(一)深入研究中国式现代化这座“富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是理论和政策研究的‘富矿’”。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就是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富矿”,我们应深入研究这座“富矿”,加快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

第一,应全面回顾中华民族在现代化探索中“已经走过的路”,特别是要深入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宝贵经验,将其提升、凝练成特定的概念或命题。比如,历史证明,中华民族在近代中国追求现代化的十字路口中只有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才能走得通,用话语可将这条历史经验提炼成一个理论命题: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然方向。

第二,应理性分析中国式现代化“正在走的新路”,围绕现代化的启动条件、运行机制、问题破解、成果共享等主题开展中外现代化的比较研究,揭示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优势,拓宽话语创新的思路。比如,中国现代化的命名就折射出中外现代化的道路比较。从“中国式的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再到“中国式现代化”,这种命名背后的话语变迁,反映出中国共产党通过比较中外现代化而不断深化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优势,彰显出中国共产党对坚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日益增强的自信自觉。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较之西方现代化的特色优势将会体现得愈益明显,这要求我们及时加以研究并用话语的形式予以表达、传播。

第三,应科学展望中国式现代化“将要走的路”,把握蕴含其中的新使命新要求,并用相应的范畴或命题进行反映。比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概括的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中国特色,既是对中国式现代化提出的新使命新要求,也是对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内涵的丰富。新时代是中国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增长的时代,也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期盼日益丰富的时代,这必将对中国式现代化提出新的要求,亟需我们加以研究并用话语的形式展现出来。

(二)不断打造反映中国式现代化的标识性概念

恩格斯指出:“一门科学提出的每一种新见解都包含这门科学的术语的革命。”建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内在要求推进术语革命,打造标识性概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当前,虽已存在一些表征中国式现代化的标识性概念,但仍然有标识性概念供给不足的短板。

标识性概念既可以是原创性概念,也可以是经过改造的已有概念。这启示我们可从两个方面打造表征中国式现代化的标识性概念:一方面,可以改造已有的概念,赋予其新的内涵,增强其解释效力。比如,邓小平同志通过赋予传统“小康”概念以“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等新内涵,使其获得了新生,成为表征中国式现代化的标识性概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使用‘小康’这个概念来确立中国的发展目标,既符合中国发展实际,也容易得到最广大人民理解和支持。”另一方面,可以打造反映中国式现代化的原创性概念。比如“中国式现代化”“人类命运共同体”“全过程人民民主”等就是原创性概念,凸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独创性与巨大优越性。标识性概念的形成,为破解西方话语霸权,建构具有中国自主性的现代化话语体系奠定了基础。

打造标识性概念需要坚定文化自信,从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创新及同域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汲取有益资源。一方面,要坚持“第二个结合”,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跨时空对话中汲取有益资源,特别是通过对传统概念的重新赋义打造反映中国式现代化的标识性概念。另一方面,要平视国外现代化理论与话语体系,从与国外话语的交流互鉴中汲取有益资源,力求打造融通中外、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概念。同时,需注意在对外话语交流互鉴中要保持批判原则,避免“拿来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对此明确指出:“对国外的理论、概念、话语、方法,要有分析、有鉴别,适用的就拿来用,不适用的就不要生搬硬套。”

(三)健全中国式现代化话语效果反馈机制

话语效果反馈是特定话语建构后在应用过程中产生的作用与评价的总称,是检验话语表达及其传播效果的重要尺度。建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需要建立健全评估话语体系建设成效的反馈机制,跟踪、收集、整理与研判其话语效果反馈情况,从而及时调整话语体系的建构策略与方向。

第一,健全基于话语受众认同程度的反馈机制。话语受众是话语的积极接收者,他们对话语的认同程度反映着特定主体的话语表达效果。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是否能得到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得到话语受众的认同,某种程度上就反映了其建构效果。应善于根据不同群体对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认同情况,及时调整话语的建构策略。特别是在对外宣传方面,应根据国外话语受众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语言习惯等特点调整话语建构策略。比如,对人类命运共同体一词中命运的英文翻译,就根据国外受众的话语效果反馈,由过去的“destiny”调整为当前的“future”,有效提升了国际社会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认同度。

第二,健全基于媒体传播效能的反馈机制。媒体是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构成提升话语权的重要因素。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能否得到以及在多大空间内得到媒体特别是国外媒体的传播,很大程度上可以作为判断其建构效果的参照。当前,中国式现代化受到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有学者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关键词,对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法国、印度等15个国家主流媒体进行统计,结果显示,这些媒体从2022年10月16日至10月31日共发表6300篇报道,平均每日报道约394篇,其中正面报道占比39.9%、中性报道占比59.2%、负面报道占比不到1%负面报道少、正面报道优势不显著的特点,说明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国际传播效能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对此,应深入分析国际媒体报道与解读中国式现代化的方式、特点,及时调整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建构策略。比如,针对西方媒介霸权,应加快打造一批国际一流媒体,不断增强媒体硬实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对外话语传播打下硬件基础。

四、结语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发展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必将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推进而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初步建构起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实现了现代化理论的范式重构和话语革命。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初步建构,是推动现代化“说汉语”的重大进展。但当前,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建设仍然滞后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巨大发展优势,使中国式现代化在国际社会上面临有声音但音量不大、有话语权但影响力不强的问题。对此,应坚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自信,不断丰富完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更好地讲述中国式现代化的精彩故事、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良好形象、传播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智慧。


AI写作 小程序

👇👇👇





欢迎关注↓↓







马克思主义研究动态
原名“政治青年说”,推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共党史党建学科等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论文专著、会议资讯等),为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提供平台,以期共同进步!联系方式:politicalyouth2020@163.com(投稿荐文、推广合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