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城·传承 | 我想听您说之创业者的足迹——张淑芝篇(三)

科技   2024-11-09 14:26   甘肃  

2024年

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

爆炸成功60周年

即将迎来核工业创建70周年

六十年前的辉煌成就激动人心

七十年来的艰苦奋斗铭记在心

回顾艰苦历程、汲取宝贵经验

传承“两弹一星”精神

“四个一切”核工业精神

“强核报国、创新奉献”

的新时代核工业精神

第四分公司在行动

今天为您讲述

第一代核工业创业者张淑芝的故事


人物简介

张淑芝,女,1937年生,中共党员。1960年毕业于北京机械学校,精密仪器测量专业。1963年回厂,分配至机械加工组担任技检技术员。1964年在产品生产加工小组中担任尺寸测量任务。1979年获得甘肃省质量优秀个人称号,1981年获得四0四厂把好产品质量关劳动模范和甘肃省质量先进个人的光荣称号,1992年退休。



1963年,我们从外地实习回来以后,遇到很大的困难。苏联专家撤走后,测量方面的设备都被带走了。产品加工的精度要求很严格,直径测量方面没有能用的精密仪器。为了准确测量,我们想了很多办法,吃饭、睡觉、走路,都想着怎么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后来我提出了利用“大型工具显微镜”的办法,解决了产品加工直径测量的难题。


产品加工时,测量方面的每一道工序我都跟着,包括粗加工、精加工还有研磨等。粗加工是殷金林做的,他是当时和原公浦一起参与练功的车工之一。精加工时,厂里组成了产品生产加工小组,最后确定何绍元担任组长,原公浦担任主操作,匡炳兴担任监护,我担任尺寸测量任务,实行了分工负责集体多重保障机制,确保万无一失。

左:原公浦 右:张淑芝

精加工的那一天是1964年4月30日,当时外面的走廊里站着二机部的部长,公安部的处长,总厂、分厂领导及专家,操作间里是我们三个人。关键部件的精加工至关重要,每一刀都需要严密测量,我的任务就是给原公浦提供最准确的数据,一分也不能多,一分也不能少。通过测量粗加工件后,我把最后的加工余量分成三刀,确定每一刀的加工量。比如说:第一刀为15道,第二刀为10道,第三刀为6道(道为0.01毫米),并填好报告单,经班组、车间领导审查签字后,送总工程师张大本审批,批准后将报告单返回到车间,交到精加工师傅原公浦手里,加工完成后监护匡炳兴看,确认无误后再给我,我再测量,最后的三刀就是这么完成的,“原三刀”也是这么来的。

左:张淑芝 右:宋常友


产品加工完成后要被送到成品出厂检验室。一起负责成品检验的还有车间工艺技术工程师李传祚及黄方兴、王宝华、续庆林、高岚、王富祥等同志。经过检验,产品在图纸要求的精度以内,大家心里还一直牵挂着这个事,直到10月16日原子弹爆炸以后,心里的大石头才落地。

 


青年悟

   


注重细微之处,方能成就大业;谨慎对待小事,才可显著成功。在那个缺乏自动化设备的年代,“严细谨慎”是老一辈核工业者对待工作的态度,也是他们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如今,“严细谨慎”已经融入每一位核工业人的日常工作,时刻提醒着我们只有把小事做到极致,从细微处入手,才能积小成大,由微而著。



作者:梁泽萍
责编:米瑞
校核:史肖肖
审核:王华



中核四0四
发布新闻宣传信息,提升企业形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