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博士独作核心发表秘诀:前沿性就是蹭热点!

文摘   2024-10-29 23:59   北京  

文专门写给对读博还有迷茫的人,不了解学界真实情况的人,以及(尤其)抱有理想主义念想的人。
与很多博士生聊天,会发现他们曾经都存在同样的困惑与迷惘。大量的人开始读博士之后才意识到这与自己预期的不同,对读博的选择产生悔意却又骑虎难下,毕业之后又因为这几年的投入而严重局限了后续的人生规划,最终走向不受自己控制的人生。我不忍心看到更多的人前赴后继重复同样的错误,尤其不忍心看到纯粹的理想主义者在其中饱受摧残。如果可以,我希望能通过介绍文科学术圈的现实和读博的注意点,来给广大的博士预读生一个提醒,至少能够给各位提供一个可以慎重考虑的机会。

一、文科学术圈的现实
长期看知名学者的作品,会让我们对学术圈产生误解。
一方面,知名学者们已经过了在学术圈里摸爬滚打的时候,凭着自身的名气,说出来的观点自会备受尊重甚至奉为权威,成为新的热点的方向,不存在发表不出来的问题。另一方面,我们必须认识到,现在的这些知名学者的学术上升期基本都是上世纪到本世纪2010年以前的事情,而那段中国学术黄金期和现在的学术情况决不可相提并论。我们做学术积累的时候都应该会有感受,大量经典的著作和诚意的译作,都诞生于那段学术黄金期,而如今出现的著述多数都惨不忍睹。
如果从知名学者身上移开视线,转而去关注现在的青年教师们,去关注几个教人申请课题和写论文的公共账号,就能够认识到,那些纯粹的学术气息,只停留在学术黄金期塑造出来的学术大家身上。而现在的学术主流,都忙于思考如何蹭国家大政策和大政策促成的社会大热点,发表短平快的文章来应付非升即走的考核。多数的学者打一枪换一阵地,思考着如何蹭最新的热点,如何套上高大上理论来获取项目课题,或如何针对特定期刊量身定做论文。写文章基本是为了评职称评各类学者,而不是因为自己想写自己的观点,想与其他学术同仁进行思想交流和专业对话。由于所有人的发表都是功利驱动的,所以在现有的考核体制下,出现了多论文、少论著、几乎无译著的现状。

(一)什么样的文章可以发
中国的文科学术界,究竟什么样的文章可以发?我们大概早已听烂了关于“论文具有前沿性、理论性”的建议。问题是,究竟什么才是这些人心中所想的“前沿性、理论性”,所谓的“中国问题”又是什么?
一言以蔽之,前沿性指的便是蹭热点,中国问题指的便是蹭大政策,理论性指的则是提升文章的逼格,主要提升题目的逼格感。(注:本论点已在某次核心期刊编辑座谈会上,获得了残酷的证实)当然,并不能绝对的说,所有文章都是这样的。但是如果你的文章满足了上述条件,就可以大幅提高发表几率。例如,最近大政策里出现了“精准扶贫”,那么你的文章如果能套上精准扶贫,配上相应逼格就会符合上述条件。而对于很多年前出现的,现在已经不再受关注的热词,即使现在这依然是个现实层面上需要继续完善的问题,也会很难发表出来。
再如,“人工智能”现在属于热门词汇,即使现实中很多更实际的问题要比它更重要,但也不会比它更能发出来论文。文章的实际底蕴和信息量并不是发表的主要要素。大量的蹭热点文章,细究下来都是没有营养的快文,而你即使写出了一篇饱含大量学术信息要素的文章,由于题目“无关紧要”,也很容易被热点文章挤下来。一篇文章,最不需要关注的便是观点。这并不是说观点不重要,而是说观点的独特性和内发性不重要。并且,观点也不如包装观点的方式重要。观点空洞或者缺乏新意、但是文笔老到(注:也就是文章逼格高)的文章可以发表(且在题目热点的情况下可以大概率发表),而观点独到新颖,但是文笔不够的文章则未必有出路。在你成名之前,大概也不会有人在意你的观点的系统性和一致性,或者说大概就不会有人跟你去探讨你的观点。
多数情况下,你的文章的价值在其发表平台上和题目的热点度上,而不是观点上。与这个问题相连的是,现在学术圈发表文章所针对的对象问题,即发表文章是为了给谁看的问题。可以说,现在中国学术圈发表文章是给编辑和同仁看,且这个“看”也不是直入文底进行思想沟通层面的“看”,而是发表层的“看”。给编辑看,即题目热点不热点,引注多元不多元,综合全部要素,发表了这篇文章之后会不会给这篇期刊带来更多引证率、转载率、或增加本刊多元性….这方面因素的“看”。给同行看,即这篇文章应不应该引在我的论文里,它为什么能发出来,它说了哪些东西是我不能再写的,它的哪些内容是我的论文需要回应以证明我有学术对话的….这方面因素的“看”。现在的学术圈的成果,不是给社会看的,也不是用来呼吁问题号召同行一起关注的,也不是旨在揭示问题解决问题的。

(二)文章靠什么发
读博必然涉及文章发表。对于出于热爱学术以外的原因而读博的人(也是现在的读博大军主流),发表是毕业硬要求。而对于热爱学术而读博的人来说,发表是表达自己观点,实现学术对话的必需。而在发表状况如上文所述的情况下,文章靠什么能发出来?
首先我们需要把期刊分门别类。无论哪个专业,大体期刊都可以分为专业核心期刊、一般核心期刊(比如CSSCI综合类)和普通期刊。首先,对于一般核心期刊和普通期刊而言,博士生(乃至一般的青年教师)依靠自己的水平(尤其依靠上面提到的热点撰写),还是可以独立发出文章来的,难度会根据自己所在学校发生变化。是的,你所在学校的名声可能比你文章质量更重要如果你学校可以,专业核心期刊有一定概率可以实现博士生的独立发表,且由于最近的双一流政策和高校对青年教师的非升即走压迫下,变得更加困难,我预计未来几年会达到困难度顶端
而另一方面,很多高校都要求博士生发表论文作为毕业要求。好的高校会要求两篇甚至三篇的核心期刊。再加上大量的青年教师,发表论文除了论文本身的质量(还有你所在高校的名气度)外,实际上都是在靠什么发出去的?普通期刊自不必说,很多专业(如经济)有大量花钱就可以发的期刊。一般核心期刊,如果是CSSCI水平,则花钱不太好找门路。注意,不是说花钱不能发,而是不好找门路,即一般市面上的代发机构没有相应资源。换言之,如果这个机构告诉你一两万即可以发CSSCI,且手里有多家CSSCI期刊,则一定是骗子,不要犹豫,也不要怀疑。而事实上,很多核心期刊(包括专业核心)其实都是可以通过钱来解决发表的,只是除了有钱,也需要有人脉关系,或者用钱来运作人脉关系。
于是引出了发表论文和引导学术圈风气的重中之重:人脉。曾有核心期刊的编辑说过,通过邮箱或系统自己投过来的文章,其实他都不会去看。学术发表的人脉分为两种,一种是带有人情与腐败性质的,即狭义上的“凭关系发文章”。比如学二代靠自己的爸爸,官员靠自己的交际网(更权高位重的靠名字就可以压人,帮助三代以内的亲戚发文章没问题)。编辑与别的期刊的编辑互换资源。这里也有利用自己的编辑关系权力来赚钱和赚色的现象,顶级期刊可以卖出几十万,以学校为单位,通过捐款与期刊订立长期发表协议的有的是。换言之,这方面学界与政界商界一样,谁也没有比谁干净这方面也不至于占据发表的全部,因为有这种大势力的人毕竟是少数,而且他们也不需要发很多文章,靠文章发家致富。
因此,对于一穷二白的学者们来说,最要命的可能不是上述这种人脉,而是更广义的人脉。上文也提过,你的学校的好坏,会决定性影响你能不能发表,原因即在于,编辑首先会看文章作者和高校,看认不认识。也因此,现在学界运作几乎与娱乐圈一致,学术明星靠流量(炒作、短平快的学术垃圾、大量的重在人脉累计而不是学术产出的学术会议。)厦大教授王诺在自己退出学界的公开信上也提及了这点。然而,学术明星始终是少数,剩下的让编辑认识你的手段便是与他产生个人接触的机会,或者与认识编辑的人认识。多参加会议的目的也即如此,也会发现这些会议,编辑面前的人可能比权威们还要多。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有期刊编辑会说,靠投稿邮箱和系统发过来的文章几乎不会去看,因为认识他直接投到他个人信箱的文章就已经超出了期刊容量。也因为这个规则,导致编辑权势滔天,助长了狭义人脉的运作。换个角度说,博士入读期间,去做一个编辑主编是一个非常好的经验,务必要抓住机会。而青年教师也应该抓住机会去做期刊(尤其是核心期刊)的编辑,哪怕打杂的都行。那都是金灿灿的权力啊!
也因此,现在很多高校的博士生,其完成毕业要求的方式是与导师合发。少数博士生可以独立见于专业核心期刊,这里面有一部分是导师(或者自己家长)隐匿在幕后帮忙。基本上,做了教师以后,总要有一些编辑方面的人脉。这也能解释,如果你细心去观察各个学校老师,会发现可能这个高校发某个期刊的频率尤其高,或者某个老师发某个期刊的频率尤其高。不过如果你的导师名气够大,可能不用明面的运作,只帮你推荐一下即可,或者甚至不用推荐,靠名气就能帮你发文。只有极小一部分的独著才是完全靠着自己文章的魅力见诸于世。这里面也极可能碰见了期刊正好缺文的好运气。
所以总结起来,当今中国文科学术圈,发文章第一要看(广义上的)人脉。当然也能凭真本事发出去,只是几率小你更多可能遇到的是一篇优秀但是没背景的文章,被一篇平庸但有背景的文章挤下。几次下来,学术的热情与锐气也便消磨殆尽。我知道好多人毕业之后都放弃了学术,因为已经没什么留恋。虽然凭着自己的人脉运作确实也可以发出来文章,但这种发表对于曾向往过学术的人来说,并没有价值。所以最后留下来的,便是一开始就只把学术当赚钱工具的人,或者妥协认可这套规则的人。

(三)非升即走考核制可能带来的变化
近年以来,双一流政策驱动了学校对学术产出的迫切需求,从而激发了非升即走考核制的兴起。非升即走考核制即指,新入学校的教师先不入编,而是签订三五年的合同,约定几年内发表多少文章或者约定几年内评上副教授,达到要求后入编,否则离职前段时间传出武汉大学离职90%以上的人员,后来可能影响太差,武汉大学又与一半的人员再次续约了合同。就目前而言,非升即走依然处于普及状况。一线城市的高校普遍已经实行(北京连市属学校都开始推行,而且连职称都是可以流动的),正在往差一些的城市的985高校蔓延(“必记本”注:目前来看,基本上985都已经是这个政策了,只不过实际实践上可能会有通融),未来可能蔓延至其他211高校,也可能不蔓延。由于很多高校最近才开始实行这样的政策,各个新入职的青年教师还没有遇到考核截止日期,所以目前还不算是这个制度带来的论文发表高峰期。
几年以后,大量青年教师挣扎在留任的问题上,必定要想尽办法发表论文,而期刊总数却没有变化。在现有发表大环境下,这种竞争比起激发文章自身的质量,更可能激发的是人脉的运作频率和成本问题。发表文章的紧张度预计会大幅上升,需要耗费的心力(非学术研究意义上的)想必也会水涨船高。前段时间,有些关于仅凭发表评定老师的批评出现,似乎有了一些要进行改革的声音。但大环境就在这里,究竟是否会有本质改变各位可以自行判断。
而另一方面,非升即走所带来的压力,也希望各位期待入职高校的准博士生们三思,考虑自己究竟是否想消耗更多的头发,去做一项本质规则与其他职业没有任何差异,收获却未必比别的职业要多的工作。

二、读博的注意点
如果看了上述内容,你依然决定读文科博士,那么下面提供一些技巧窍门。
(一)高校很重要,导师更重要
如上文所述,高校的名气可能直接影响论文发表,而论文发表除了毕业之外,也会影响就业前景。然而,如果高校名气相对较低,但是导师愿意付出自己的资源,那与高校名气虽然高,但是导师不给你提供资源相比,则很可能反而更具有优势这个说法不仅适用于发表,也适用于未来的就业。一个文章不足且高校差一些的学生,但如果有导师的内部推荐,依然可能会拿到不错的offer。反之,一个高校不错,文章还行但不具有绝对优势,且没有导师引荐的学生,则未必能拿到同样的offer。
总结而言,高校就职的规律大概是这样的论文数如果比他人多很多,则论文会起决定性作用。而鉴于能有绝对优势论文的学生只是少数,剩下的则优先看导师(或者其他人)内部引荐。如果求职的人都没有人引荐,那就综合看论文和高校名气,也会看外语和留洋经历,不过这种综合看具体更看重哪点要看学校,也要看学校领导对你的眼缘,而眼缘也包括你自己的人际能力。
所以,如果谈及就业求职,有时你也可能需要给你想去的学校的领导送钱送礼。这种方式也许可以帮你弥补导师方面的不足。

(二)毕业论文很重要,但不如发表重要
博士十几万字的毕业论文,似乎是很重要的任务。作为毕业而言,这项任务的确重要。但是作为未来的就业而言,它不重要因为你求职的时候往往都还没答辩,高校不会看到你的毕业论文,以后也不会想看。如果你拿到了优秀毕业论文,那会是就业分量很重的筹码,但是获得优秀毕业论文的人很少,多数人的毕业论文无人问津。事实上,你写了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字的大部头,可能即使是参与答辩的专家,乃至你的导师,都未必真的会认真看一遍。这也就是为什么摘要、目录、导论和每章小结无比重要,因为他们很可能都只看这些内容。
现在的学术圈现状是出书不如发论文更容易获得职称、名气和各项荣誉,因此多数学者会选择论文,也更关注论文,对于博士生来说也是如此。毕业论文如果质量较高,其存在意义也是未来拆分出来的数个小论文。当然,毕业论文未来可以出书,但不如拆分成几篇核心论文能更帮助你获得职称。

(三)理论积累很重要,但不如蹭快文重要
理论积累是一个长时间的工作。当你终于积累出一篇扎实的文章,却可能因为论题不够热点(“必记本”注:其实理论性强的文章本来就不太可能蹭得上与政策挂钩的热点)、你的人脉不足而发表困难。而另一方面,你的时间也已耗去大半,等不起漫长的等待发表时间。所以很明显,最稳妥的方式便是一开始就寻找热点写短平快文,不仅省时省力,而且发表成功率高,何乐而不为
(四)多写多发很重要,但远不如人脉运作重要
为了确保发表数,需要多写多投,通过扩大分母数来增加成功率。但其实如果把多写一篇论文的时间拿去多参加会议,混脸熟,可能会更有帮助。然而这种做法的前提依然需要有导师的提携,否则那么多人去与编辑打招呼,有学生也有苦苦挣扎的青年教师们,你如何保证能认识你并同意帮助你?所以不如把更多人脉运作的投入放在导师身上,想办法让导师愿意帮助你,用情感打动还是金钱打动,取决于你导师的个性。但最根本的,还是取决于你导师的性格为人。有的导师早已远离学术圈,混迹商界赚钱养家;有的导师自己依靠早几年稍好的环境,利用自己实力发表,相应的也没有人脉可以提供给你;有的导师忙于出差出国,或者忙于自己家事,你连人影都见不到,也难有人情运作的机会;有的导师人品低劣,可能你得用身体来换取资源;有的导师不仅不给你资源,反而让你发文章带着他的名字,靠你维持学术地位;有的导师不需要你做什么就自愿提供自己的人脉资源;有的导师虽然没有人脉,但愿意认真帮你修改论文,乃至送给你学术观点和论文题目。

所以导师真的很重要。然而一个导师究竟会给你怎样的影响,只有你成为了他的学生后才能知道。人们说出生犹如投胎彩票,选导师又何尝不是如此。

简单而言,学术界现在不太容得下纯粹的学者。而如果考虑赚钱、权力这类东西,学术界的性价比实在是不高,不仅要运作与商界政界一样的潜规则,还要多出四年的博士投入,和大量靠头发换过来的论文写作。所以除非你非常擅长写作,否则还是考虑别的行业发家致富吧

博士毕业论文的难度真的不是一般人能够想象的。它需要你有敏锐的学术洞察力、深厚的专业知识、坚持不懈的毅力和耐心,以及无比的热爱和追求。这就像攀登一座高峰,每一步都需要小心翼翼,但只有经过这样的磨砺和挑战,才能最终登上学术的巅峰。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总是觉得状态不对,写不出来,水平有限,最后几近崩溃!

学术进修课堂专业论文辅导,从选题、框架的修改搭建、研究设计、论文各部分写作指导、成稿修改指导;一站式解决写作过程的所有问题!让论文不再成为你的烦恼,丝滑毕业~


扫码咨询助教老师~
快速定制课程


学术课程


——助力学术成长
点击图片-(长按)识别二维码-前往小程序-购买课程




普刊论文








文献阅读








高职核心








国社科申报








国社科评审经验








SSCI








实证论文








文献综述








核心论文框架








传播研究方法




来源:必记本


更多学术讲座、学术辅导、论文干货、写作技巧
敬请关注“学术进修课堂”公众号
设个星标




学术进修课堂
聚焦学术提升,赋能科研成长。小助手V:xsjxkt001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