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仪镇位于唐河县东南部,东与马振抚镇接壤,南与湖北省相邻,西与湖阳、黑龙二镇接界,北与昝岗乡相连。面积181平方千米,是唐河县面积最大的一个镇,辖26个行政村,4.8万人。这里是我国著名哲学大师冯友兰、著名诗人李季和著名农民作家李文元的故乡,一个偏远山区小镇,集中出现这么多在世界和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文化大家、名人,在全国来说确实不多,足以体现出在此灵山秀水浸润下文风之厚重、文脉之绵长。
钟鼓楼牌坊
关于祁仪镇名字的来历有两种说法:其一说是,此地处古代南阳、唐县到随州的陆路官道,明末一位姓祁名仪的人在此开设饭店,尔后逐步发展成村兴集,镇以人名,沿用至今;在清乾隆五十二年《唐县志》里记载的46个集镇中,就有祁仪(当时称为祁义店)。其二,该镇东有祁河,西有仪河,两条河在镇北交汇,集镇就在两条河流之间,故称祁仪,历属唐东南政治文化中心和物资集散地。明清,属南阳府唐县石店保;民国3年(1914年)属汝阳道沘源县;12年属唐河县第三区(区公所驻湖阳);民国34年(1945年),曾更名友兰镇。36年(1947年)12月解放,是唐南县爱国民主政府驻地;1949年3月,“三唐合并”为唐河县,置祁仪区;1950年9月,唐河县设第十二区;1956年2月撤区,设祁仪中心乡;1958年10月,建祁仪人民公社;1961年5月,置祁仪区,辖祁仪、张马店、大树李、马振抚、关地、周岗、牛寨7个人民公社(1963年3月,合并为5个);1968年8月撤区,成立祁仪人民公社;1983年12月改为祁仪乡;2017年11月撤乡设镇。
修复后的钟鼓楼牌坊
祁仪境域东、西、南三面环山,峰峦起伏,岗丘纵横,属桐柏山西延之余脉;北部为平岗地带。清水河自南而北穿过镇境。20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有兴堂水库、山头水库、临泉水库。经济以农业为主,主产小麦、玉米、花生、水稻;历史遗迹有:许河新石器文化遗址、明龛、暗龛、关帝庙钟鼓楼牌坊、绵阳桥等;同时,还有板仓村画山战斗纪念地、古沟村胡远大烈士墓、寨桥行政村李家小庄李季故居、韩庄红二十五军宿营地、杜门楼祁仪战斗指挥部、大张庄桐柏军区后方医院旧址、王田村三军会师纪念地、关帝庙皮定均、徐子荣住地旧址等8处红色文化遗址,2019年12月,中共唐河县委、唐河县人民政府立碑纪念。是一个集自然山水、历史文化、红色文化为一体的美丽风情小镇,S334省道(东经马振抚、双河接S233省道,西经黑龙镇、西张庄、龙潭至苍台)公路与X008县道(岗柳经昝岗、祁仪、张马店至湖北省界)和湖阳至石柱山旅游公路纵贯镇境,并在此交会。交通便利。
八路军皮定均旅驻地旧址
1945年10月24日,李先念、王震、王树声三军在祁仪镇王田村会师后,原属八路军河南军区部队的皮定均旅整编为第一纵队第一旅,驻扎祁仪镇及周边村庄,旅部设在祁仪第一小学内(山陕会馆)。皮定均和政委徐子荣就在这里居住。12月12日,该旅奉命从镇内撤出,参加了攻击来犯之敌国民党69军181师的祁仪战斗。1947年12月,唐河获得解放后,这里又成为中共唐南县委和唐南县爱国民主政府驻地。
经过镇北新修的祁仪清水河大桥,穿过冯友兰文化园广场,2015年12月5日,冯友兰大师诞辰120周年时敬立的铜像,在阳光照耀下栩栩生辉。广场宽阔,道路平直,周围新建的楼房样式别致,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冯友兰先生铜像
位于清水河畔的原冯家大院(新中国成立后,为唐南县和祁仪区、公社、乡、镇党委、政府驻地),大院位于祁仪老街北端,坐西朝东,大门正对东南而来的清水河,在此形成一个拐弯形的宽阔河湾,远眺东南,群山逶迤,延绵不绝,实乃风水宝地;迎大门是冯友兰祖父冯玉文在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所栽的银杏树、腊梅树,历时150余年,依然郁郁葱葱,枝叶茂盛,大门右边是2015年新建的冯友兰纪念馆,里边布展着冯友兰先生的多幅照片、学术成就介绍和清代冯家大院的模型。
牌坊左侧钟楼
从冯家大院出来,沿门前街道(清芝路)向南,就是镇第一小学,这里原是祁仪山陕会馆(又称关帝庙),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大殿三间,坐北朝南,东西两侧均有陪殿。清宣统元年(1909年),唐县东南区在此开办模范小学占用部分殿堂,其余部分包括大殿内塑像仍旧保留。民国10年(1921年),小学扩建,庙舍全部被占,殿内塑像拆毁。20世纪40年代初,大殿遭火灾后重修。民国时期和解放初期,大殿曾先后作过临时监狱。1969年—1971年,祁仪公社曾在大殿内办阶级教育展览馆。1990年,关帝庙院内银杏树枯死后伐掉,大殿也被拆毁,现仅存钟鼓楼及牌坊。
四维楼
牌坊位于大殿前的钟鼓楼之间,与大殿南北相对,为寺庙大门。钟鼓楼及牌坊为砖木结构,东西长15.1米,南北进深约4米,东西两端钟鼓楼各长3.9米,高8.5米,拱形屋脊,五脊六兽,上覆以筒子瓦,建筑年代不详。中间牌坊东西宽7.3米,稍低于钟鼓楼,为三门四柱形斗拱重檐卷棚建筑,画梁雕栋,饰以龙凤花鸟图案,庄严华丽。从门楼牌坊与两端钟鼓楼的衔接砖缝看,二者非同时修建。据《重修月台、改变山门,创建钟鼓楼牌坊、耳房、宫墙碑记》碑文记载,牌坊建于清嘉庆七年(1802年),碑文由冯友兰高祖父冯耀南撰文;据此推断,钟鼓楼的建造年代还要更早,大体与大殿同时期。其牌坊两侧过道解放后用砖垒砌,为学校教师办公之用。2012年被唐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秋,唐河县文广旅局对钟鼓楼牌坊进行修复,扒除砌墙,恢复原状。
清水河畔的冯友兰文化园(2015年修建)
镇第一小学前边是祁仪第一初级中学,坐北朝南,迎大门是一座1996年雕塑冯友兰先生的半身玻璃钢雕像。其后是1985年建成的、由冯友兰题写的、以其母亲吴清芝命名的“清芝楼”主教学楼;在清芝楼的西边,是一座具有特色的起脊楼房,名曰“四维耧”。坐南朝北,砖木结构,青砖墙体小青瓦房坡,两层楼房,每层7间,东西长25.5米,南北宽5.8米,中部一间向前凸出两米,为通往第二层的楼梯间,上书“四维楼”三个隶体大字。此楼为民国28年(1939年)祁仪小学校长赵超立和当地开明绅士多方集资修建的教学楼,并以“礼、义、廉、耻”四维为校训,故命名为“四维楼”,2009年上级拨款对四维楼进行了修缮。80多年过去了,四维楼里培养出一批批优秀人才,建楼之人也早已作古,但四维耧依然坚固地耸立在那里,继续发挥着庠序教书育人至重任,也是祁仪镇重视教育、文风昌盛的历史见证。
作者:李中群
李中群,笔名:唐河岸边,唐河县桐寨铺镇人。县人大退休干部,现任唐河县历史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从事县域历史文化的研究,2011年来在《石柱山》《唐州风》杂志发表文章70余篇。参与《唐河胜迹》《中共唐河县历史(第二卷)》《唐河县革命老区发展史》《史韵唐河》《漫话唐河》《唐河县统战志》《南阳历史文化词典(唐河县部分)》《唐河县地名志》等书的编纂工作。
(图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