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河岸边||唐河地名文化:唐河地名文化之终结篇:有特定历史记忆的村名

文摘   2024-09-21 21:51   河南  

唐河地名文化之终结篇:

有特定历史记忆的村名

首发转载自:今日头条2024-09-21 20:5·唐河岸边LZQ


地名记录着一个地方的历史和曾经发生的有趣故事,在唐河地名中就有一些村庄以此命名。它不但承载着一个村庄的来源和历史,还记录着村庄发生的有意义的奇闻逸事,给后人以美好的记忆。本集选取38个,以飨读者。

1.和尚庄 位于县城西北2.5千米。属城郊乡大井行政村。清初,胡姓从桐寨铺东赵中铺迁此始住建村,因胡姓耕种竹林寺和尚土地,故名和尚庄。1975年8月,唐河大洪水后北迁1.5千米,仍用原名。1个村民小组,32户,138人,耕地194亩。村址平坦,聚落呈东西长方形,面积0.01平方千米。民居排状,居住集中。村南临东西水泥路主干道。

2.道士庄 位于县城东北6千米,属东城街道八里岗行政村。清代,此地属太山庙道士的田产,后发展成村,故名。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时,曾改名红旗庄。1个村民小组,59户,204人,耕地372亩。村处平岗,聚落呈方形,面积0.26平方千米。民居排状,居住集中。东临小河沟,西临大方路。

3.券门杨 位于县城北13千米处,城郊乡券门杨村委会驻地。明洪武四年(1371年),杨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始住建村,取名杨庄;因杨姓有人在朝居官,家境日渐豪富,村内建有望京楼,村周筑寨,并建起大券门。从此,村名习称券门杨,沿用至今。5个村民小组,246户,1009人,耕地2126亩。村处平岗,聚落呈方形,面积0.15平方千米。民居片状分布,多为砖混结构二层楼房。20世纪80年代,曾有2座吊丝窑,8座土窑烧制砖瓦。办有业余剧团巡回演出。村西临G234国道,村民多沿公路旁建房。

4.斋公庄 位于县城北6千米处,属城郊乡田庄行政村。清代,张姓自张沟迁此建村。张家有一个斋公,积福行善,修桥铺路,颇有名望,习称斋公庄。1个村民小组,102户,466人,耕地805亩。村址平坦,聚落呈方形,面积0.05平方千米。民居成排布局或依地势而建,多为砖混结构二层楼房。

5.卜罗章 位于县城西北26.5千米,属桐河乡李营行政村。相传,明代洪武年间,郭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始住建村,始称郭庄,因该村西北高,东南低,呈缓坡倾斜,夕阳西坠时,村庄已暗,坡顶障目,惯称“坡落障”。后该村恰有卜、罗、张三姓,以其谐音,改称今名。3个村民小组,173户,670人,耕地1219亩。聚落呈东西长方形,面积0.1平方千米。民居排状布局,居住分散,村北临自然沟,村东端有水泥路北连X001线。


6.李白湖 位于县城西北21千米处,属桐寨铺镇唐岗行政村。清初,李姓由李营迁此建村,因此村祖先留有较长白胡须,人们习称李白湖村。清咸丰年间(1851—1861),张姓从东张营迁入,仍沿用此名至今。1个村民小组,45户,230人,耕地426亩。村处平岗,聚落呈南北长方形,面积0.06平方千米。村中水泥路连接村部和周边村子。沪陕高速从村北通过。

7.槐树底 位于县城西北19千米处,属桐寨铺镇碾盘桥行政村。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王姓自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此建村。作为纪念,也在村中栽了一棵槐树,定村名槐树底。清末,曹姓从曹庄迁入,清道光年间(1821—1850)迁入李姓,光绪年间(1875—1908)迁入王姓,仍沿用此村名。1个村民小组,60 户,255人,耕地377亩,村址平坦,聚落呈方形,面积0.03平方千米。房舍布局严谨,民居成排,现多为二层楼房。


8.李沟头 位于县城西北14千米处,属桐寨铺镇太山行政村。据传,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李姓始住建村,因当时户主的头向下勾,习称李勾头。清康熙年间,曾姓自曾沟村迁入此地,以村西靠自然沟,村名讹为李沟头。2个村民小组,70户,298人,耕地592亩。村处黄土岗,东靠岗西临沟,聚落呈南北长方形,面积0.04平方千米。民宅依岗势多以坐东向西的二层楼房为主,村中有水泥道路,村北临沪陕高速公路。

9.老人仓 位于县城西14.5千米,张店镇老人仓村委会驻地。原籍隶属淅川县滔河镇,相传,原址位于丹江西岸,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马、张、金三姓从陕西华阴县迁此始住建村。因曾设粮仓,有老人看仓甚佳,名扬乡里,故名。2011年,因南水北调工程迁移于此,村名仍沿用原村名。8个村民小组,402户,1691人,耕地2331亩。村址地势平坦,聚落呈梯形,民居有县里统一规划,成排而建,为两层小楼,按新农村建设标准建造。道路畅通,闭路电视覆盖,水电充裕,有学校、商店、诊所。路面硬化,交通方便。

10.找子庄 位于县城西南32千米,龙潭镇找子庄村委会驻地。明末,陕西人做生意落户于此,时人称陕西人为“爪子”,得村名爪子庄,后讹为找子庄。1个村民小组,28户,93人,耕地面积256亩。村址平坦,聚落呈东西长方形,面积0.03平方千米。现民居独家小院,多为二层小楼。村前有水泥路东连S334省道公路。


11.蓼山坡 位于县城南35千米,属湖阳镇武岗行政村。清代,陈姓在蓼山东南坡建村,该村陈姓始祖说话行动特别滑稽,故原村名“滑稽蛋庄”,后取名蓼山坡。1个村民小组, 28 户,86人,耕地108亩。村处白马堰大坝北端,聚落圆形,民居散状,依山傍水,风景秀丽。

12.大平庄 位于县城南32千米,属湖阳镇张湾行政村。明朝末年建村,名太平庄。清代,该村邹大平因传白莲教,被官府逮捕杀害,后人为怀念他,改太平庄为大平庄。1个村民小组,21户,82人,耕地139亩。村处蓼阴河北岸,聚落东西长方形,面积0.02平方千米。民居排状,居住集中。

13.担倒井 位于县城南31千米,属湖阳镇马洼行政村。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5年),此地仅3户人家,有一口水井,水井倾斜,从山上拾柴晚归的人常说:“担到井上再休息”。年久月累成为村名担到井,因井倾斜,后讹为担倒井。4个村民小组,241 户,848人,耕地1287亩。村处三座冈峦之间,聚落呈椭圆形,面积0.08平方千米。民居排状,布局规整,居住集中。水泥路北连黑龙镇赵朗庄,南通湖阳。

14.窑上 位于县城南25千米处,属黑龙镇赵庄行政村。此村建于民国初年,魏姓逃荒流落在此,落户定居,所穿棉衣褴褛,套子外露,习称“烂套子庄”,新中国成立后,改为幸福庄。1986年,因此村有建窑烧制砖瓦传统技术,又改称现名。1个村民小组,22户,102人,耕地68亩。2014年空心庄整治,整体迁到黑龙镇龙泉社区。

15.叟刘 位于县城西南17千米,属上屯镇叟刘行政村。清初,刘姓建村,称刘庄,赵姓迁入时,刘姓只剩一老叟,将村名改称叟刘,沿用至今。2个村民小组,117户,458人,耕地744亩。村址平坦,聚落呈南北长方形,面积0.06平方千米,民居排状,居住集中。民国初年,村南兴建南渡宫,房舍120间,后改为学校。改革开放后学校迁出,恢复南渡宫。此村1927年建有中共地下党支部,新中国成立初期曾设区公所。

16.和尚庄 位于县城东南21千米,属昝岗乡黄楼行政村。明末,李姓给陈庵庙和尚种地,在此始住建村,得村名和尚庄。1个村民小组,51户,208人,耕地413亩。聚落呈方形,面积0.06平方千米。民居多为独家小院,二层楼房。村东北临土桥河,村南有东西道路。

17.赵八连 位于县城偏东南22千米,属昝岗乡大树李行政村。清代,赵姓始祖赵帮连在此建村,得村名赵帮连,后讹为赵八连。1个村民小组,42户,183人,耕地469亩。村址地势东高西低,聚落呈东西长方形,面积0.036平方千米。东临黄土岗,村西100米有荒沟。村中道路2条,十字相交。

18.磨角房 位于县城东南23千米,属祁仪镇油坊岗行政村。清代,赵姓始住建村,为防匪患,村民建有磨角房,形成房寨,村名也习称磨角房。2个村民小组,72户,361人,耕地527亩。聚落呈方形,面积3万平方米。民居多为独家小院,二层楼房。村南有坑塘,村内道路呈丁字形。

19.天台号 位于县城东南23千米,属祁仪镇朱元行政村。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冯姓从山西高平县来此经商建村,商号为天德号,沿为村名。后讹为天台号至今。2个村民小组,59户,261人,耕地580亩。村处清水河北岸,聚落呈东西长方形,面积0.03平方千米。民居多为独家小院,二层楼房。村东临X008县道公路,村南200米处是临泉灌区三孔拱形渡槽。

20.石碑影 位于县城东南30 千米,属祁仪镇临泉行政村。清中期,此地只有1户人家,每当太阳出来,村旁石碑的影子照在村上,得村名石碑影,沿用至今。同靖家虎沟为1个村民小组,9户,28人,耕地53亩。长方形聚落,面积0.05平方千米。房舍为独家小院,坡面瓦房。村前临河,后靠山岭,村南有坑塘。

21.香桓庄 位于县城东南36千米,属祁仪镇古沟行政村。据传明代有一宦官隐居此地,村称乡宦庄,后讹为香桓庄。1个村民小组,14户,49人,耕地84亩。村处山区,聚落呈点状,面积0.01平方千米。居住分散,民居多为独家小院,村东近陡河,村东道路北通X008县道。

22.栗树底 位于县城东南38千米,属祁仪镇古沟行政村。清代建村,村中有棵大栗树,人们常在树下乘凉,取村名栗树底。属河南村民小组,4户,19人,耕地9亩。村址三面环水,聚落呈椭圆形,面积0.005平方千米。民居多为独家小院,坡面瓦房。村东临陡河,村周植马尾松、栗树。

23.焦影 位于县城东南34千米,属祁仪镇罗山行政村。明末,焦姓始住建村,村东临山,每当旭日东升,山影射在村上,成为特色,以姓氏得村名焦影。1个村民小组,48户,220人,耕地310亩。聚落呈东西长方形,面积0.03平方千米。民居多为独家小院,村周曾有石寨,有乡村公路西连县道008线。村西北里许山脚下,有两个圆形石台,上有岩画。

24.侉子营 位于县城东南19.5千米,属马振抚镇绵羊山行政村。相传,明末有一带兵将领,山东人,曾于此地安营扎寨,后在此建村定居,因当地人习称山东人为侉子,以此得村名侉子营。1个村民小组,57户,360人,耕地750亩。村处平岗,聚落呈东西方形,面积0.05平方千米。民居排状,居住集中,村西为昝岗乡界。

25.拧车湾 位于县城东南24千米,属马振抚镇简庄行政村。清末,朱姓始住建村,旧时这里临拐弯道,逢雨雪行走艰难,行人称为拧车湾,沿为村名。1个村民小组,46户,178人,耕地180亩。村处丘陵地带低洼处,村后靠岗,聚落呈南北长方形,面积0.01平方千米。房舍依岗势而建,村周围丘陵上遍植松树。村民有种植黄花菜传统。村东临S334省道公路。

26.向阳庄 位于县城东35千米,属东王集乡王集行政村。清代,佃户居住,为维护秩序,村上出个乡约,称乡约庄。后因村址西高东低日出向阳而改称今名。1个村民小组,47户,158人,耕地314亩。村处岗坡,村东近沟,聚落呈东西长方形,面积0.02平方千米。民居多为独家小院,楼房平房兼有。

立于淅川县盛湾镇原鱼关村旧址的移民纪念碑

27.鱼关 原址位于淅川县西部丹江西岸盛湾镇西南部。清末,因唐沟河橫石阻拦河内鱼不能上游,得名鱼关。因南水北调工程,丹江口大坝增高,2009年8月,搬迁东王集乡王集街西南800米定居。原来8个自然村合并为1个自然村,198户,842人,耕地1250亩。聚落呈南北长方形,面积0.08平方千米,民居为乡政府统一施工建造,4 纵列,14 横排,村委会、学校、文化大院在村中央,为河南省第一个移民搬迁村。

28.湖圈 位于县城东北10千米,泌阳河南岸,属古城乡罗岗行政村。相传,此处原是常年积水的湖泊,湖中有沙洲,捕捞鱼虾的渔民在此落户建村。因村四面环水,得村名湖圈。1975年8月大洪水后,南移500米重建新村。4个村民小组,165户,821人,耕地1110亩。村址平坦,聚落呈方形,面积0.06平方千米,民居排状,居住集中,村南临G328国道。


29.文抗 位于县城西北5千米,古城乡文抗村委会驻地。原籍属淅川县滔河镇,相传,文姓始祖于明嘉靖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始住建村,居于坎上,以姓定名文坎。2011年,因南水北调工程迁移于此,村名改为文抗。6个村民小组,358户,1621人,耕地2129亩。村址地势平坦,聚落呈方形,民居有县里统一规划,成排而建,为两层小楼,按新农村建设标准建造。道路畅通,闭路电视覆盖,水电充裕,有学校、商店、诊所。路面硬化,交通方便。

30.粪堆王 位于县城东22千米,大河屯镇粪堆王村委会驻地。明末,村内有一个大坑塘,塘内有蛴螬大如石磙,拉出的青泥可以作肥料。先是本村人拉青泥肥田,后来外村人也来拉青泥。日日不休,后人为纪念蛴螬,把村名命名为粪堆王。4个村民小组,173户,772人,耕地1284亩。村处平岗,聚落呈方形,面积0.1平方千米,民居多为独家小院,村内有小学,卫生所,文化大院,有千头猪场一个,养殖专业合作社1个。

31.大军张 位于县城东北28千米,属少拜寺镇大田庄行政村。明代,该村驻大军营,沟西驻小军营,后形成村庄,村民姓张,因称大军张。1个村民小组,127户,351人,耕地596亩。聚落呈方形,面积0.18平方千米,民居排状,居住集中,东依黄土岗,西邻自然沟,村东临X003县道公路,西通源潭,东连大少拜寺。

32.光庄 位于县城东北17.5千米处,属源潭镇袁楼行政村。清代,张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始住建村,取名张庄。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军在此烧毁村庄,村民气愤,将村改为现名。2个村民小组,130户,430人,耕地930亩。村址平坦,聚落呈方形,面积0.05平方千米。民居以排而建,村部在村南边,X006县道公路穿过村东部。

33.中庄 位于县城东北17千米处,属源潭镇袁楼行政村。明代,王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始住建村,得村名王庄。清光绪年间,王姓有人考中举人,为庆其功,村改现名。2个村民小组,115户,420人,耕地870亩。村址平坦,聚落呈南北长方形,面积0.05平方千米。民居以排而建,多坐北朝南,独家小院,有水泥路西通X006县道公路。村西临小河沟。此村多数村民有祖传接骨技术。

34.赵排李 位于县城西北23千米,属桐河乡小郭庄行政村。明初,赵、李两姓自山西洪洞县移民迁此始住,赵姓人多,排列在前,称赵排李。后李姓迁居他处,仍沿用此村名。6个村民小组,340户,1530人,耕地2799亩,村址平坦,聚落呈东西长方形,面积0.2平方千米。民居排状,居住集中,村周南、西、北三面自然沟环绕。此村是中共地下党员赵国臣烈士故乡,1948年10月,遭土匪杀害,村中建有纪念碑。


35.刘伙 位于县城西北17千米,桐河乡刘伙村委会驻地。原籍隶属淅川县滔河镇,村址位于东、西闹峪河汇合处。相传,刘姓始祖建村于凤凰山根,刘姓聚居,故名刘伙。因2010年因南水北调工程迁移于此,村名仍沿用原村名。6个村民小组,265户,1020人,耕地1448亩。村址地势平坦,聚落呈方形,民居有县里统一规划,成排而建,为两层小楼,按新农村建设标准建造。道路畅通,路面硬化,交通方便。

36.遂王 位于县城西南26.5千米,郭滩镇遂王村委会驻地。明代,赵姓始住建村,村小人少,取名小赵庄。明末,兵荒马乱,战火四起,村南唐河边上金王庄(现已废)王士元兄弟三人来此避难,后落户于此。王姓人口发展很快,到清中期时,已多为王姓,人们便称该村为赵遂王,新中国成立后简称为遂王。6个村民小组,243 户, 1102 人,耕地 1642 亩。村处小河右岸,聚落呈南北长方形,面积0.08平方千米,民居片状,居住集中。村西临鸭灌渠道。村民王炳恩制作的烧鸡驰名省内外。

37.拐渠 位于县城西南29千米,属龙潭镇白庄行政村。明初,陈姓在古渠道西拐弯处建村,故名拐渠。2个村民小组,49户,207人,耕地453亩。村址平坦,村北临自然沟,聚落呈方形,面积0.06平方千米。民居排状,居住集中。村南、村西临水泥路主干道。

38.长秋 位于县城西南22千米,绵羊河西岸,上屯镇长秋村委会驻地。相传汉代此处已为重镇,街长3里,以镇北大楸树结长穗得村名长秋店。后简称长秋。习称长秋街。9个村民小组,364户,1505人,耕地1899亩。镇区三面环水,聚落呈方形,面积0.4平方千米。主街道东西向,沿街为门面房,设有镇供销社门市部、兽医站,村民办有美发、饮食、农资、电器等门市部。农历双日为集,是县西南部农副产品集散地之一。设有小学、卫生所、超市。此镇南齐为长秋县治,明清设长秋保,民国置长秋镇,新中国成立后曾设乡、中心乡和小公社。

结束语

自2023年7月20日至今日(2024年9月21日),《唐河地名文化》系列已在【今日头条】编发了18期,共24篇(有些类型村名多,需分几篇发出)。按照地名命名的8个类型,分别介绍了“以人名命名”“以地貌特征命名”(湾、河、沟、坡等)、“以特产和技艺命名”“以营、屯命名”“以宗教建筑命名”(庙、寺、堂、庵)、“以店、铺命名”“以重要建筑命名”(寨、桥、楼)、“以古迹、吉言、传说命名”的村庄。后又整理编辑了以“以数字为村名的村庄”,总共934个,占全县3011个村庄的31%(另有地貌特征类“以岗命名的村庄”230个,因数量太多未发)。

这些文章发出后,受到广大读者朋友的关注和喜爱,每篇阅读量都在3万至10万之间;《乡土中原》《南阳访古寻踪》《一桌一凳说书场儿》等多个网络公众号予以转发,不少网友留言点赞、鼓励并收藏,这也是我能够坚持下来,把这些有意义的地名整理出来的动力。“过河小卒”“知情达理”“我心飞扬”“lmq石头”“韩运奇”等网友在文后留言或发微信,指出了个别漏写的村庄和文中错字之处等,在此特致谢意。

同时,还要真诚感谢桐寨铺镇东张营村张云怀和郭滩镇荆北李村张军现二位先生,他们虽是农民,但热爱历史文化,当看到“以营、屯为村名的村庄”和“以数字为村名”文章后,分别给我打电话、发微信,对“东张营”“牛八门”和“张营”三个条目中介绍不准确的地方提出意见,让我得以及时纠正,使这三个村庄的来历介绍更准确、更完善。这些介绍地名的冷门文章,能够受到网友如此高的关注度,是我所始料未及的。

最后两篇“以数字为村名的村庄”和“有特定历史意义的村名”,本不在村庄命名的类型范围之内,但这些地名也很有意义和文化内涵,记载着古代村庄的历史渊源和奇闻逸事,故选取100个,分别编入其中。

地名是文化的传承,是祖国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无不沉淀着久远的文化记忆和历史痕迹,给人们一种情操的陶冶,寄托着一种美好的向往和追求。著名作家、民俗家冯骥才先生在《地名的意义》一文中曾这样表达地名的意义:一个地方自有地名才算真正的诞生,地名是一个地方特定的文化载体,一种牵动着乡土情怀的称谓。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地区、各民族人口流动更加频繁,地名的作用愈发重要。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已于20世纪80年代初和21世纪10年代中期进行了两次地名普查,对地名的“音、形、义、位”进行标准化处理,予以规范并纳入法律法规管理层面,为我们正确使用地名奠定了基础,统一了标准。同时,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一些地方推行的“合村并居”(也叫合村并镇),地名也在不断消逝,保护传承地名文化将是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作者简介:李中群,网名:唐河岸边,唐河县桐寨铺镇人。县人大退休干部,现任唐河县历史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从事县域历史文化的研究。2007年来,在《唐河文史资料》《石柱山》《唐州风》等刊物发表文章150余篇。参与《唐河胜迹》《中共唐河县历史(第二卷)》《唐河革命老区发展史》《史韵唐河》《漫话唐河》《唐河党史画册》《唐河县地名志》《唐河县武术史》《生态唐河》等书的编纂工作。


一桌一凳说书场儿
华夏文化 心灵驿站 生活感悟 本土文化推介 名作欣赏 结识文友与交流 小说、散文试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