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说西安75年】科技创新引领 促高质量发展——新中国成立75周年西安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

文摘   2024-09-26 18:32   陕西  


新中国成立75年来,许多国家重大科技成果都闪耀着“西安科技”的身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西安坚持将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为牵引,以推动创新资源开放共享为突破,提高创新能力,提升科研实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科技创新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引领作用日益凸显。


一、
科研实力显著增强

新中国成立初期,西安科研机构寥寥无几,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百人。1953年,西安科联召开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标志着西安科技工作全面启动。“一五”期间,西安被列为国家重点建设城市,前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在西安布点17项,奠定了西安的工业基础,也推动了西安科技事业的发展。1955年,交通大学从上海内迁至西安,创造了宝贵的“西迁精神”。“三线建设”时期,上海、东北等地的大批院校、研究院所和企业迁入西安,实现了西安科教资源的跨越式发展。

改革开放后,西安科技发展迈入快车道。1978年,西安科学大会召开,制订了西安市科学发展规划,成为二十世纪80年代科技工作的主旋律。高新技术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发展迅速。1991年,西安高新区成立,西安逐渐形成以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生物医药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掌握了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和产业核心技术,培育了一批新兴产业的生长点,为全市高技术研发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科研基础更加稳固。2015年,西安获批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西安高新区获批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9年,西安获批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2022年,西安正式获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全国第四个获批建设“双中心”城市。2023年末,全市拥有普通高校63所,在校学生149万人,“双一流”大学2所,一流学科建设大学5所。在科研院所方面,经过75年发展,西安拥有纳入科技统计的科研机构65所,国家级重点实验室7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40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5个。在科技人才方面,西安拥有两院院士69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近50万名。2023年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公布,西安6所高校主持完成的15项项目获奖,位居全国前列,高校作为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的作用进一步凸显。


二、
科技投入持续加大

75年来,西安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财政支出中的科技投入不断增加。特别是近年来,全市紧抓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国家自由贸易区等宝贵机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研发创新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增强。



(一)研发经费投入快速增长

2000年,西安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仅有26.61亿元,2009年突破100亿元,随后在2011年、2018年、2022年先后突破200亿元、400亿元、600亿元,2022年达到601.08亿元,是2000年的22倍多,2000—2022年年均增长15.2%。二十多年来,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始终保持高位,2022年达5.23%,比2000年提高1.09个百分点,投入强度始终高于全国和全省,2012年以来居副省级城市前2位。


(二)企业研发投入比例持续提高

“十三五”以来,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两个“国字号”改革同时在西安推进,西安相继出台《西安市关于支持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补助奖励办法(试行)》等众多政策,全市创新活力全面激发,企业积极地参与到研发投入活动中,并日益成为研发活动的主力军。2019年,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比首次超过政府属科研机构。2016—2022年,全市研发经费投入中,企业占比从39.5%上升至49.0%,成为全市研发投入第一主体。


(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实现跨越式发展

数十年来,西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实现跨越式发展。调查企业数从2000年的149家增加到2022年的1803家,增长11.1倍。200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仅7.64亿元,2016年突破100亿元,2022年突破200亿元,达到211.28亿元,是2000年的近28倍,2000—2022年年均增长16.3%。规模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占全部企业R&D经费投入比重连续多年达到70%以上,发挥了显著的龙头引领作用。分行业看,制造业是工业企业研发的主阵地,全市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R&D经费投入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的九成以上。制造业中居前三位的行业分别是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


三、
创新活力竞相迸发

近年来,西安将壮大创新主体作为破局的重要“抓手”,鼓励引导更多的企业依靠科技创新做强做优,形成了科技企业“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的梯次培育机制,创新主体数量攀升,创新费用稳步增长,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一)创新主体快速增长

2022年,西安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291家,总数达到10431家,比上年增长46.1%;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新增3668家,总数达到12263家,比上年增长42.6%;国家备案众创空间新增11家,达到78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新增11家,达到34家。企业创新活动持续活跃,2022年,全市参与创新调查的7279家规模(限额)以上企业中,开展创新活动的企业3344家,是2014年首次开展调查时的3倍,占被调查企业的45.9%,2014年以来创新活跃度均达到45%以上。分行业看,工业企业的创新活跃度保持较高的增长水平,2022年,全市工业企业中开展创新活动的企业占比达到74.2%,比2014年提高10.6个百分点,且自2014年以来创新活跃度均在60%以上。


(二)创新能力稳步提高

近年来,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领下,西安企业强化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自主研发创新水平。创新费用稳步增长,2022年全市规模(限额)以上企业创新费用支出498.30亿元,比上年增长13.3%,连续两年均保持较高的增速。创新产出明显增加,2022年全市规模(限额)以上企业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7136.50亿元,是2018年的2.2倍,年均增长22.1%;新产品销售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20.4%,比2018年提高5.8个百分点;有效发明专利数29039件,是2018年的1.8倍,年均增长15.1%。


四、
“硬科技之都”新名片正在形成


随着“双中心”建设的推进和秦创原平台的持续赋能,西安科技产出快速增长,科技成果加快转化,“硬科技”之都逐步壮大成势,用创新驱动引擎打造经济升级,成为全市追赶超越的新抓手,换道超车的新机遇。



(一)科技产出倍数增长

2021年,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正式授牌成立,成为打破科技优势与经济发展转化堵点的关键之举,有效释放了西安创新势能,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牵引和坚实底座,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增长极。2023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3900.05亿元,是2006年的280万倍;专利授权51145件,是2006年的28.9倍;发明专利授权量19464件,是2006年的42.2倍。


(二)率先扛起硬科技大旗

近年来,西安结合自身优势,适时提出以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技术、光电芯片、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等为代表的“硬科技”概念,出台《西安市发展硬科技产业“十条措施”》、“创业西安”行动计划(2017—2021)等政策,在全国率先扛起硬科技大旗。2017年以来,西安已连续多年成功举办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发布硬科技西安宣言,形成了硬科技产业白皮书等成果,打响了西安的硬科技品牌,“硬科技之都”形象深入人心。


(三)注重成果就地转化

为了使“知本”更好地对接“资本”,西安在硬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支持建设交大创新港、西工大无人机基地、中科院西北科创中心等各类基地,打造大学科技园“升级版”。2013年,国内首个专注于硬科技的孵化平台“中科创星”在中科院西安光机所创立,在科技企业孵化、人才引进、促进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据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等单位发布的《2017中国城市硬科技发展指数报告》显示,西安的硬科技发展综合指数在24个观察城市中名列第六,居西部第一。《2021中国硬科技创新发展白皮书》显示,西安硬科技发展指数为62.02,居所有主要城市第7位。


梦想照亮前方,奋斗正当其时。75年来,西安科技事业摸索走出一条辉煌的奋进之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进一步深入挖掘西安科技资源优势,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创新创业氛围,努力把西安打造成全球硬科技产业发展的主阵地和示范区......这一切正在绘就西安可期的未来。




西安统计
信息发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