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西安消费领域发生巨大变化,市场规模不断攀升,消费结构持续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西安消费品市场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方兴未艾,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本土企业蓬勃发展,国内外品牌竞相入驻,已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类型、多种经营业态并存的市场网络和流通新格局,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增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75年来,西安消费品市场经历了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历史性跨越,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市场主体日趋多元,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新中国成立初期,西安经济发展落后,消费品极度匮乏。195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为1.51亿元,1975年超过十亿元,1978年达到12.70亿元,1950—197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加0.40亿元,年均增长7.9%。改革开放后,经济快速发展,消费品市场规模加速扩张,199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百亿元,2008年突破千亿大关,2012年达到2530.95亿元。党的十八大以来,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升,消费能力不断增强,201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四千亿元,2023年达到4811.60亿元。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安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对外贸易实现跨越式增长。进出口总值由2014年的1532.15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3597.59亿元。2023年,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达到1121.16亿元,占进出口总值的31.2%。中欧班列(西安)自2013年首趟开行以来,开行量、货运量等指标连续多年稳居全国第一,成为首个年度开行突破5000列的城市,带动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加快走向世界,彰显了西安对外经贸往来的活力。
改革开放前,西安流通领域所有制结构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1978年,全民和集体所有制商业销售的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8%以上,非公有制经济成分仅占据市场一隅。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上世纪90年代后,个体与私营企业蓬勃发展;进入21世纪,商业流通领域不断引入外资和外地资本,商业企业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构建了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商品流通体系。2023年,全市流通领域主要行业——批发和零售业中限额以上国有企业数量占该行业限额以上单位总数1.9%,销售额占该行业限额以上单位全部销售额18.2%;私营企业数量占比超过70%,销售额占28.8%;港澳台投资和外商投资企业数量占3.7%,销售额占10.8%。
西安作为全国特色型消费中心城市和重要枢纽城市,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更加显著。2023年,限额以上批发业、零售业、住宿业和餐饮业法人单位数合计3743家,是2012年的3.9倍。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合计1060.78亿元,是1978年的544.0倍。同时,商贸企业逐渐成为吸纳城镇就业和承接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力军。2022年,全市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法人单位从业人数超过180万人,是1978年的18.4倍[1];占全部从业人数的26.2%,比1978年增加22.0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西安传统贸易形态不断升级发展,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发展迅速,成为消费领域新动能的重要载体。
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消费群体结构变化和消费观念转变等,线上销售、直播带货等新业态不断涌现,网络零售迅速崛起,成为带动消费增长的重要力量。2012年,西安本土电商品牌佳帮手创立。2014年,京东集团西北运营中心落户国际港务区,唯品会西北总部及仓储运营中心落户经开区,标志着西安电子商务加快聚集。2018年,以盒马鲜生为代表的新零售门店进入西安,线上选购、送货到家的新零售模式快速发展,对零售业态产生全面影响。2023年,限额以上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815.73亿元,占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的31.1%,比2015年[2]净增722.51亿元,年均增长31.2%。
自2008年西安首家综合型购物中心——李家村万达广场落户运营以来,集“购物、餐饮、休闲、娱乐、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商业综合体不断涌现,以西安荟聚、赛格、熙地港、老城根Gpark等为代表的商业综合体不仅汇聚了大量国内外知名品牌,而且极大地丰富了市民的消费体验,提升了城市品位。2023年末,75家大型商业综合体[3]共有商户数1.89万家;全年客流量达到8.98亿人次,销售额(营业额)超过500亿元,比上年增长48.0%,比同期传统业态的百货店、品牌专卖店销售额增速分别高28.3和15.4个百分点。商业综合体已逐渐显示出“一站式消费”经营模式的发展优势,成为商贸发展、时尚购物的“新名片”。
消费市场繁荣活跃,流通渠道不断拓宽,各种专卖店、专业店、超市、便利店、折扣店等多种业态共同发展,连锁经营等现代经营方式迅速推广,西安连锁企业数量快速增长,规模不断扩大。2023年末,全市连锁总店拥有的门店总数超过6000个[4],是2012年的9.3倍;全年连锁企业销售额(营业额)近500亿元,是2012年的2.4倍。华润万家、百胜餐饮、怡康医药、苏宁易购等连锁企业不仅覆盖了日用百货、食品超市等传统领域,还拓展到医药、家用电器、电子产品等领域。连锁企业的快速发展,不仅提升了商品流通效率,还促进了消费市场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西安商品交易市场从最初的农贸市场、批发市场,到如今的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在数量和质量上均实现了显著提升。2023年末,全市共有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31个[5],市场摊位数3.28万个,营业面积472.38万平方米,年成交额近千亿元。西安雨润农产品全球采购有限公司、北三环大明宫建材家居市场等不仅为本地居民提供了丰富的商品选择,还吸引了大量外地客商,已经发展成辐射周边乃至西北的消费品采购中心,成为活跃商品流通、扩大城乡就业、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和市场供给端的长足进步,居民消费从注重量的满足转向追求质的提升,消费热点由满足人民群众物质生活需求的实物消费向体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服务消费转变。
居民生活消费从“吃饱穿暖”到“吃得健康便捷、打扮时尚个性”转变,吃、穿等必选商品比重明显降低,中西药、化妆品等可选商品比重逐步提升。2023年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中,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商品零售额占比分别为10.9%和8.1%,比2012年分别下降3.2、10.1个百分点。随着消费者对健康需求的增加,中西药品类消费持续走高,2012—2023年零售额从28.29亿元提升至114.77亿元,增长305.1%;化妆品类从24.35亿元提升至71.63亿元,增长194.2%。
在消费升级的过程中,绿色化与智能化作为两大核心趋势,深刻改变了居民的消费行为和生活方式。新能源汽车消费快速增长。2023年,西安限额以上单位汽车类零售额961.18亿元,其中,新能源汽车394.59亿元,是2019年[6]的14.0倍,新能源汽车占汽车类比重从2019年的3.8%提升到2023年的41.1%。智能通讯设备逐渐成为现代家庭的必需品。2023年,限额以上通讯器材类零售额71.19亿元,其中,智能手机占通讯器材的比重达到47.4%,比2019年提高17.3个百分点。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形态从单一生活物质需求向多样化服务需求转变,旅游、餐饮、文体娱乐等满足精神生活需求的服务消费成为新的消费增长点。西安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长期名列全国热门目的地城市。2023年,接待旅游者人数2.78亿人次,是2012年的3.5倍;旅游总收入3350.39亿元,是2012年的5.1倍。加速打造国际美食之都。西安饭庄、德发长、同盛祥等“老字号”餐饮深受青睐,长安大排档、永兴坊等特色餐饮频频“出圈”,带动西安餐饮市场释放蓬勃活力。2023年,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中餐饮收入154.12亿元,是2012年的1.5倍。文体娱乐消费日益丰富。2023年,限额以上单位体育娱乐用品类、文化办公用品类零售额分别达到37.68亿元、47.12亿元,比2012年增长104.7%、48.5%。
中心城区凭借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及早期发展起来的商贸企业,依然保持着强劲的消费活力,2023年,碑林区、莲湖区、灞桥区、未央区、雁塔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超过400亿元。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消费活动由以主城区为主向区县、开发区并重转变。2023年,开发区(含西咸新区直管区)合计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50%,其中,高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600亿元,浐灞生态区、西咸新区直管区、经开区均超过400亿元。
新中国成立75年来,商贸领域作为城市繁荣的晴雨表,见证了西安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深刻变革。站在新起点,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以及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以提振消费为重点扩大国内需求的战略部署,把服务消费作为消费扩容升级的重要抓手,积极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落地见效,加快释放消费潜能,促进西安消费品市场迸发出新的活力。
注:[1]1978年仅统计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从业人员。
[2]2015年开始统计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
[3]城市商业综合体,指以区域为中心、以购物中心为主导,融合了商业零售、餐饮、休闲养生、娱乐、文化、教育等多项城市主要功能活动,面向各类生活消费人群、提供综合性服务的大型建筑综合体。所确定的调查对象,除应具备城市商业综合体的融合多项城市主要功能、面向生活消费人群、提供综合性服务等特征,还应同时满足以下几个条件:(1)由企业有计划地管理运营,有统一的名称,如**中心、**广场、**城等。(2)涵盖超市、百货店、专业店、专卖店等商品零售业态,正餐、快餐等餐饮业态,以及文化、娱乐、健身、游艺、培训等两项及以上主要服务业态。(3)营业面积不少于1万平方米且独立开展经营活动的商户不少于50个。
[4]连锁门店总数,指连锁企业所拥有的全部门店(包括直营店和加盟店)数据。其中,总店(如总公司有门店的话)作为一个直营店处理。此外有的地区分出控股店,控股店按直营店统计。
[5]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指年成交额在亿元及以上的商品交易市场。商品交易市场是指经有关部门和组织批准设立,有固定场所、设施,有经营管理部门和监管人员,若干市场经营者入内,常年或实际开业三个月以上,集中、公开、独立地进行生活消费品、生产资料等现货商品交易以及提供相关服务的交易场所,包括各类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等。
[6]2019年开始统计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