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革命烈士伟业,忆武大先贤深情
今年恰逢闻一多先生125周年诞辰
近日 “闻一多与现代中国”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
武大文学院教授、中国闻一多研究会会长陈建军
作开幕式致辞
携诗意为珞珈定名,赋山以灵韵
怀远见为文院筹谋,聚贤而兴学
引才学为课程革新,拓视以开智
“珞珈宝藏”第二期为你讲述
闻一多与珞珈山的故事~
▲珞珈山上的“闻一多纪念馆”
闻一多自幼好读诗书,志在文学
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留学之时
便创作了《红烛》《太阳吟》等不朽诗篇
积极参与文学评论
为推动国剧振兴四处奔走
时任武大校长刘树杞亲自邀请、动员他服务乡梓
1928年,国立武汉大学刚刚改建,百废待兴
闻一多先后任文学院筹备主任、首任院长
并参与学校图书管理、群育、校刊出版
入学审查等多项工作
作为学校校务会议的成员
深度参与包括《国立武汉大学学则》
《国立武汉大学训育委员会规则》等在内的
学校规章制度的起草制定
亲自拟定了《教员请假规则》等制度
以满腔热忱推动新生的武大步入正轨
▲闻一多参加学校第一次校务会议的记录
武汉大学首任校长王世杰曾言
“一家大学能否至臻于第一流
端赖其文学院是否第一流
有了第一流的人文社会科学诸系
其校风自然活泼……”
身为院长,闻一多以长远而敏锐的目光
重新调整课程设置以体现时代发展之需
在文学院开设并亲自讲授“现代英美诗”
“西洋美术史”“英诗初步”等课程
培养兼容并包的人文精神
推荐、引进了一大批学术名流与青年才俊
鼓励青年教师发挥专长
师资汇聚,百家争鸣
为文学院奠定一流根基
▲担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的闻一多
武昌城外东湖之滨落驾山一带
被划定为武大新校址
关于这座山的名字有多种说法
落驾山、落袈山、罗家山、逻迦山……
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在讨论新校址时
闻一多建议改名为谐音的“珞珈山”
该提议得到采纳并一直沿用至今
珞,表示石头坚硬;珈,指古代妇女头饰
珞珈与原名巧妙谐音,更添灵韵而意境深远
又寓意当年在落驾山筚路蓝缕,辟山建校的艰难
1939年作成的国立武汉大学校歌歌词中便有
“试选珞珈胜处,安置百亩宫室,英隽与翱翔”
如今,“珞珈”二字
已然成为武大的代名词与精神象征
无数从珞珈山走向世界各地的学子
因同为“珞珈人”而自豪
▲1928年的国立武汉大学校门(东厂口校舍)
1930年3月27日,学校第69次校务会议作出决议
全校教职员、学生自由提出校徽、校歌式样
由文学院院长闻一多汇齐并审核所有校徽设计图样
5月1日,第74次校务会议
对校旗、校徽、校歌的制定作了进一步的规定
推举闻一多、陈源、袁昌英和时昭瀛等人会商
拟制数种图案并继续收集设计方案
由闻一多审定后报校务会议决定
后此项工作被搁浅
1931年,第116次校务会议决议
校徽上用“武大”二字
具体由刘赜、王星拱、凌叔华、燕树棠
时昭瀛、陈源、朱东润、萧君绛等人制定完成
并最终确定以篆体“武大”红底白字为校徽
当时还有另一种篆刻的
“国立武汉大学”六字校徽也流传至今
学校曾经使用的两枚校徽
都凝聚着闻一多的心血和汗水
▲国立武汉大学曾经使用的两枚校徽
历经诗人生涯、留学洗礼与文学梦想的追逐
闻一多的人生轨迹愈发明朗
他精心授课,潜心备课
终圆文学教授之梦
贯通古今,启迪心智
授课之时,他从不拘泥于书本,如演员入戏
将作品人物栩栩如生呈现于学生眼前
于珞珈文苑,闻一多深耕中国古典文学
上溯至楚辞、《诗经》
由《庄子》及《周易》
他首推杜甫为研究对象
于《文哲季刊》连载《杜少陵先生年谱会笺》
首次公开发表古典文学研究成果
广涉上古文学、金石考古
诸子百家、乐府、唐代文学……
他怀揣着撰写“诗的史”或“史的诗”的理想
欲借文学之窗,映照中国古代璀璨的思想文化
从诗人成长为学者
闻一多完成了事业上的转型与思想上的沉淀
▲东厂口校舍教室
为铭记这位建校元老的卓越贡献
1986年,武汉大学于老图书馆东侧
文学院旧址(今数学与统计学院)
树立起闻一多半身铜像
由时任国家主席的李先念亲笔题名
象征其精神永驻珞珈山人心间
他屹立一隅,目光炯炯,凝视远方
雕像传神地捕捉了他心系家国、忧思未来的赤子情怀
闻一多不仅赋予武大诗意山名
更在此开始了从诗人至学者的华丽蜕变
此既为武大之光
亦是闻先生身为武大一员的无上荣耀
我们应写一多颂,世代当吟七子歌
斯人已远,红烛不灭
闻先生的光芒至今仍照耀在珞珈山头
秉一支烛,明明烛光点亮整个长夜
擎一炬火,熊熊烈焰照彻整个深渊
我们循着光一边回望一边前行
追问遥遥征途的答案
--RECOMMEND---
·推荐阅读·
武大师生齐聚,因为息息相关!
名单公布!武大首次表彰
大咖云集!武大有你们真好!
● 武大师生齐聚,因为息息相关!
● 名单公布!武大首次表彰
● 大咖云集!武大有你们真好
● 武大创新园区,今日开工!
● 翻倍!“英雄帖”武大夺榜
● 她和她和她,穿越时空,好戏上演!
感谢武汉大学校史馆
武汉大学文学院
中国闻一多研究会
摄影:李宸雨
历史图片由校史馆提供
文字整理:张思源 谢伊米 张媛
编辑/责编:张媛
审核:张佳宁
点个“赞”,再点个“在看”,追忆珞珈先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