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国乐资讯,关注华音网
以传播民族音乐为己任
一、丝弦相和,琴歌流转忆初心
杨雪与何娜首先介绍了“弓弦舞”二胡(胡琴)重奏组和“江南忆”胡琴室内乐团的创立背景。杨雪创立的“弓弦舞”重奏组至今一十五载,何娜的“江南忆”胡琴室内乐团创立也逾八年,二者如今逐步成为胡琴重奏艺术发展与探索的重要力量。两位演奏家提到,成立重奏小组的初衷不仅是为了丰富学生的曲目库,更在于提升学生的多声思维能力和协作能力。胡琴作为单旋律乐器,往往因缺少和声基础,导致学生的纵向听觉能力欠缺,胡琴重奏组的设立旨在弥补这一不足,为学生的音乐学习打开了新的维度。她们表示,这一探索也是拓宽胡琴演奏家“独奏为主”局限的尝试,展现了胡琴“弦韵相和”的潜能。在胡琴重奏组的发展过程中,她们面临诸多挑战,包括作品稀少、学生流动性大、乐器音色平衡,以及创作过程中的风格取向、乐器编制等问题。尽管如此,来自学校科研项目的支持为她们的探索注入了坚实动力,使她们在种种困难中得以稳步前行。
江南,多少华夏儿女梦中的水乡,也是孕育现代二胡艺术的土壤。在江南沃土上,刘天华、华彦钧与孙文明三位二胡大师生于斯,行于斯。如今,回到江南,奏响一场可谓“雅俗并举、横跨百年”的音乐会,这一举动本身便带有二胡艺术的寻根意味。本场音乐会既囊括了《慢三六》等“民间二胡”曲目,又创作改编上演了《良宵》《弓弦舞》《梦贯山河》等专业化胡琴重奏作品,更有《我和我的祖国》胡琴重奏版全新编创作品的亮相,以胡琴重奏形式浓缩百年二胡发展历程。音乐会集中展示了胡琴重奏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多方面发展成果,涵盖了理论研究的深化、演奏形式的创新、教学手段的更新以及实践成效的总结。这场音乐会不仅是对江南二胡文化艺术的传承与致敬,也代表了二胡艺术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新探索,为观众展现了胡琴室内乐在当代的广阔发展前景。
随后而来的《慢三六》,原本是江南丝竹名曲,浙江当地的乡土琴音。恰逢“良宵”,重回“乡土”,本场音乐会的曲目编排也别有巧思。“江南忆”作为具有江南文化特色的胡琴室内乐团,以传播发扬江南传统音乐文化为己任,何娜在教学上将演奏江南丝竹音乐的训练作为团队的重要环节。时逸静与陈钟锐的演奏精准而细腻,二胡与反二胡默契配合,拖腔、轻揉、“繁简相让”,延展出江南独特的轻盈、俏皮气质。
三、启望未来,弦鸣万里家国情
民族室内乐《梦贯山河》将整场音乐会推向高潮。作为“台州市重大文艺精品工程创作项目”,这部作品以“道情”为素材,升腾出民族文化的磅礴朝气,承载着中华之魂、文化之骨与文明之风,象征着民族复兴的蓬勃力量。此曲由何娜委约、作曲家李珺创作,为《台州印象》套曲的第四乐章,编配浩大,气势庞然。层层递进的结构仿佛推动着一股民族情感的洪流,浩渺山河于琴声中回荡,更显胡琴感染力之动人心魄,让人在情感冲击中感受中华民族的坚定信念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一晚的江南忆,正如梦中故乡的倒影在水中荡漾,弓弦之舞、江南韵味在琴声中摇曳生姿,带着烟雨中江南的宁静与柔情,也带着这片土地的厚重与壮丽。整场音乐会不仅是一次情感丰沛的江南之旅,更是一场以胡琴重奏为形式载体的文化探索与艺术追寻,将胡琴重奏作为一种跨越时空的载体,旨在深挖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厚度和深意。
她们期望,通过这样的演出,能够唤起更多人对胡琴室内乐艺术的共鸣,让这一点点火光如春风化雨,生生不息,将胡琴室内乐带向更广阔的舞台。这不仅是推动胡琴艺术多元化发展的尝试,更是一种文化自信的宣示——在新时代背景下,二胡为根、重奏为魂,以此发展的传统音乐形式竟有如此澎湃的生命力!艺术家们以其深沉的情怀和执着的创新精神,为文化复兴注入新的活力,使胡琴在当代焕发出更加深邃而绚烂的光芒,照亮民族音乐的未来之路。
图源作者
>邀 稿<
|联系微信|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