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国乐资讯,关注华音网
以传播民族音乐为己任
文丨梁 昊
延边的朝鲜族人民对桔梗花的印象是烙在骨子里的,在朝鲜人民口耳相传的《桔梗谣》中,实质上记写着他们民族的坚忍与乐观。可以这样想象:在北疆,连绵的冬日抑制了大多数生灵勃发的可能,但豁达的朝鲜族妇女,正愉悦地采摘着那鲜嫩的桔梗,好作为低温的日子里可口的食粮。这种勤劳与乐观也记写在他们的歌舞中。在《海兰江畔庆丰收》一曲中,以四架古筝的欢悦弦声,在切分节奏描画的朝鲜歌舞中,那对收获的喜悦便洋溢而出。事实上,在朝鲜族的民族记忆里,丰收的日子常常伴随颇为盛大的群体性庆祝,为此她们常常会拿出本民族的瑰宝——伽倻琴,以群奏群唱自白,并盼望着来年的顺利平安。作为古筝的胞亲,伽倻琴的音色更契合民族记忆里历代传唱的歌谣,在那些记忆里,桔梗花盛放着……
于我而言,除开乐评的爱好外,我也将更多的心思置放在了音乐学的相关学习中。在音乐人类学学界,有两组“烂大街”的名词:“局内人”与“局外人”。而我始终坚信,作为异民族文化的演奏者,永远无法真正地进入“局内”,他们总在以一种“他者”的眼光去审视异于自己的民族音调。但《安基玉流散调》与《永川阿里郎》的演奏再次驳斥了我的自以为是。对于今夜的演出而言,雨彤似乎总能凭借自己的耳朵,在两千多公里外的上海听见长白山间飘来的民歌喃喃。她熟知耳畔的音乐语言,她在古筝与伽倻琴上以同样的声音遥相回应,纵使对话者并不仅是空间的相隔,更是时间的错位。而当我想要去寻求一种答案来解读这种不同民族的音响感知为何得以同一之时,伴随她手指而颤动的袖间桔梗刺绣在时时提醒我,或许她就是长白山间的桔梗花。
相比此前几部作品,作为压轴的《出钢》在曲情上似乎有些格格不入。可在雨彤的改编之下,《出钢》不再只是彰显劳动男子的阳刚曲调,反而多了一些柔美淡雅的阴性色彩。如果说原本《出钢》一曲是如其简介所言:“奏出劳动激情与豪迈乐声,令钢水喷薄而涌之壮观场面跃然眼前。”在今夜的诗意气氛中,我更愿将其读解成:作为桔梗花的雨彤,对自身傲骨与坚忍之心的自白。
西方哲学语境中,有“永无完工之日”这样的叙辞。大抵是说,对于艺术品的创作与演绎将永不存在完工之日,今夜雨彤对于桔梗花语的诠释亦是如此。尽管无论是其人的演绎还是对作品的切身体悟来说,雨彤都已经是一位非常出色的艺术诠释者,但唯有永无止境地艺术耕耘,才以艺术的永无止境而使艺术家得以永恒。我期待着再次与她的琴声相遇,只因我期待着桔梗花的永恒绽放。
END
图源作者
2188324275@qq.com
|联系微信|
往期推荐